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

散文 | by  楊小濱 | 2024-05-07

作為一個現代文人,楊牧一直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用現代漢語寫作的臺灣詩人楊牧,又是散文家葉珊,同時也是在美國及台灣的學院長期任教,專長為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者——王靖獻(C. H. Wang)教授。楊牧曾表示,他在研讀中國文學史時,不禁對那些造就各種文體上都卓有成就的文學家感到欽佩。那麼,從楊牧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他本人也是一位多面向的作家,在當代文化舞臺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體現出文化和美學的多樣性,甚至也可以說是混雜性。


我想說的是,學者王靖獻和散文家葉珊常常潛入楊牧詩歌寫作的領域,展現出博覽古今中外的詩人所特有的多種技巧和面貌。美國漢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曾說,楊牧「將東方與西方兩種相異的歷史拉到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這兩者可能會互相抗衡,不過是以一種富於創造性成效的方式。當然,其結果是增添了中國詩學的可能性。 例如,〈單人舞曲〉一詩中的舞女,就是從中國文學傳統中神秘女性原型(從屈原的山鬼和宋玉的神女到蒲松齡的狐精)的形象系列裡重新塑造的一位。詩中「黑色的舞者」同樣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女性角色,飄蕩在自然(森林、沙灘……)的背景上。 但畢竟,她「被神譴責」(當然是猶太-基督教的神),因為她是一位現代太空時代的女性,「搜索/天上飄流的發光體」和「瞄準其中若干並一一加以/引爆/擊落」。 神一再用嚴厲的聲音召喚著她,似乎是在不斷地告誡她所犯下的與偷食禁果一樣嚴重的現代罪孽。楊牧在現代文明的語境下,將東方的「她」與西方神話重新定義、融合,創造出一個挑戰了兩種傳統的新人物,使東方的「她」不再是自然、清純的,而西方的「她」也不再是被動、誘惑的肋骨。著名詩學學者、加州大學教授奚密曾敏銳地指出,在楊牧詩中,「傳統的運用是反諷式的,以暴露它的缺陷;喚起傳統只是為了瓦解傳統」。


一般來說,反諷者對反諷的對象其實是懷有心理上的依戀的。從楊牧的創作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促使楊牧對傳統主題進行改造的,正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詩歌的熱愛。由此,學者、批評家和詩人的身份融合在一起:楊牧的詩歌寫作也可以被視為完成其批判性學術工程的另一種形態,以重新評估中華文化遺產並挖掘其內在尚未發掘的奧妙。


020295210235588668


楊牧的詩歌拓展了中國詩學的語彙。從最早的《詩經》至今,對自然圖景的隱喻式感知/構想是中國詩人主要的靈感來源。楊牧的隱喻意象庫似乎不僅包含傳統編碼的意象,還包含來自本土範式被其他文化重新編碼後的意象。〈蛇的練習三種〉就是一個例子,它重新引入了《聖經》原型,從而改寫了白娘子等中國神話。又如在〈寓言三:鮭魚〉中,鮭魚形象強化了隱喻的多義性,因為它乾脆不包含先在的文化訊息,建立起自身獨創的隱喻結構。


中國古典詩歌沒有深厚的史詩傳統,並不擅長抒情與敘事的結合。楊牧的詩歌創作,尤其是較長的詩作,展示了將敘事性巧妙地融入其獨特的抒情聲音中,以強調意象的時間維度。這種貌似「散文化」的特質並沒有削弱抒情的強度,而是賦予了楊牧的詩意視野以動態的力量。


儘管楊牧的詩歌結構多種多樣,但依舊保持著基本一致的風格。如果把楊牧的詩全都放到一起來讀,或許很像是一個由許許多多長短不一的詩章組成的長篇組詩。我們會沉浸在詩人對生命與時間、人與自然關係的沉思之中。這是貫穿他全部作品的兩個主題,通常相互交織在一起。〈學院之樹〉也許是一個啟迪性的例子:一隻不僅色彩絢麗,而且註定會死去乾枯的蝴蝶,一個「將成長在書裏」(或者更確切地說,將成長在毫無生氣的書裏)的聰明女孩,以及泡沫和長廊的象徵性意象,都是為了頌揚(而不是哀歎)倏忽即逝的美麗、青春和活力。


楊牧對典籍的重新激活,致力於「在書頁裏擁抱,緊靠著文字」(〈學院之樹〉),並不意味著楊牧只關心知識或文化層面的意旨,對現實毫無關懷。即使晦澀如〈十二星象練習曲〉也有對戰爭與現實苦難的迂迴表達。〈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這類詩作就更顯示了楊牧處理社會歷史題材的高明。「二十世紀梨」繼續推展出獨創的隱喻(或許包含了對後殖民文化的一般指涉),而整首詩將敘事的動感用輕柔的抒情體緩緩表述出來(隱藏的韻腳也強化了其抒情性的蕩氣迴腸),毫無書寫單向意念的倉促或魯莽,令人不得不在一詠三歎的詩意裡體會到社會性的深度、廣度與複雜度。沒錯,「公理和正義的問題」畢竟仍然是一個學院化的題旨,不過這首詩完全沒有對「公理和正義的問題」給出任何觀念化的答案,而是用文字與韻律作出了至為感性的答覆或回應。楊牧在政治歷史題材上的批判性始終保持著美學化的間距感。像〈擬田園詩〉這樣的篇章將銅像的政治符號與變異了的文學符號——稻草人——相連接,通過重新編碼傳統文學範型來創造獨特的社會政治詩的樣式。同樣的,反諷式的抒情語調賦予詩以感性的多重效應:無論是形容銅像的詞語「重要」還是形容稻草人的詞語「嚴肅盡職」,都帶有刻意的簡單或假意的正經所帶來的自我消解意味。


楊牧的詩體現了中國傳統詩學的現代蛻變,促使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詩歌的主題和風格遺產——包括危機和潛力。




5710110091538672


楊牧全集(詩卷、散文卷、文論卷、譯著卷、別卷)共三十冊

作者: 楊牧

出版社:洪範

出版日期:2024/03/13

語言:繁體中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懸浮的空心

小說 | by 李曼旎 | 2024-05-18

敬啓者

小說 | by 阿元 | 2024-05-11

文化交融與傳統蛻變:讀楊牧詩

散文 | by 楊小濱 | 2024-05-07

【佬訊專欄】爆檸

專欄 | by 佬訊 | 2024-05-05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