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媒體,末路英雄——王聰威 X 鄧小樺 X 紅眼.總編三人談

專訪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1-31

DSCF5475
(左起)《無形》總編輯鄧小樺、《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及《藝文青》總編輯紅眼,深入討論文藝媒體在網絡時代之下應何去何從、如何自處。(黃潤宇攝)

以「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自居的《100毛》,早兩年玩轉紙媒及網媒世界,成為不少媒體爭相模仿的對象。隨著《100毛》紙本停刊,《藝文青》總編輯紅眼先撰文評述(奇人佈道,紙媒雜毛),《無形》總編輯鄧小樺亦隨即回應(寫給下一輪粗俗盛世的備忘錄——由《100毛》紙本停刊談起)。適逢台灣作家兼《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來港出席「香港文學季」活動,「虛詞」趁機邀請三位相聚,深入討論在網絡時代之下,港台文藝雜誌所面對的挑戰、機遇以至出路,經驗值與知識量兼備,值得收藏!


虛︰「虛詞」編輯部
王︰王聰威(《聯合文學》總編輯)
樺︰鄧小樺(《無形》總編輯)
紅︰紅眼(《藝文青》總編輯)

DSCF5547 DSCF5695 DSCF5664

重整旗鼓 以新態度面對新媒體
虛︰《聯合文學》擁有悠久歷史,至今,它在定位及目標讀者上,有沒有甚麼改變?香港跟台灣的風氣不盡相同,《無形》和《藝文青》在定位上又是怎樣的?

王︰《聯合文學》1984年創刊,至今已經有34年,今天看到的《聯合文學》是從2014年開始變成這樣的,它變大了,又是全彩的。可能整個亞洲,都沒有這種全彩的文學雜誌,最接近我們的是日本的《達文西》,就是那種用明星做封面的,形態比較接近閱讀情報誌。很多人都說《聯合文學》會這樣改,是因為我出身於時尚雜誌,不是的,《聯合文學》以前是很小的開本,在2009年我加入這裡之前,它都不太像正常的雜誌,為甚麼這樣說?雜誌畢竟有一些規律需要遵守,廣告跟廣告不能放在一起,又或是固定的欄位要在固定的頁數上,這些都很簡單,但在我加入之前,《聯合文學》連這些都未做到,所以才需要改革。

《聯合文學》創刊時,就說要讓文學走出象牙塔、走入生活,這是雜誌一直以來的想像,但要怎麼做呢?《印刻文學》的全名是《印刻文學生活誌》,它也是主打生活的,創刊的時候有很多生活單元,但後來就沒了,為甚麼?因為全彩的成本很高,但不做彩色的話,生活感會很低,所以我們要做彩色的,可以包含更多生活類內容,再放大開本,這樣就可以在美術上呈現更多,美術的呈現又會協助我們加強內容的生活感,例如做作家24小時生活,全彩可以呈現更多東西,是黑白雜誌做不到的。2018年,我們甚至做了很特別的變化,就是在雜誌裡放了一個書評的別冊。

樺︰是拿到案子了嗎?

王︰沒有,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文學雜誌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做專門的書評單元,我認為紙媒必須負擔更深刻的責任,所以才會做書評別冊。至於讀者,這有點奇妙,我們做得這麼漂亮,年輕讀者應該很多吧?但我們的讀者還是30歲、40歲最多,其次是比40歲老一點的,第三才是二十幾歲的年輕讀者。

紅︰跟《聯合文學》不同,《藝文青》的讀者幾乎都是20歲以下,根據我的經驗,那跟我們十幾歲的情況差不多,我們不怎麼接觸文學,也不怎麼看書,我們就追明星,或者看一些潮流八卦訊息。《藝文青》有明星訪問,也有生活潮流資訊,然後才加入文學或新書、得獎電影的介紹。這部份2018年開始慢慢增加,主要是找到比較好的作者,例如擅長寫流行文化的陳嘉銘、蕭家怡。也有藝人、導演想在《藝文青》裡寫文章,他們都覺得《藝文青》的形象比其他八卦報刊正面得多。

《藝文青》今年進入第五年,第一年並不是我當主編的,我剛接手《藝文青》的時候,它更像是大學生的學生雜誌,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把它放在便利店,然後賣出基本銷量。《藝文青》至今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便利店的通路問題。因為它的定位比較尷尬,香港的便利店分不同類型,八卦雜誌或消費類的,他們放第一類,所有便利店都會放在當眼位置,可是《藝文青》還是被放在文學書的類別,那就不是每一間便利店都會賣,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十,是被放在次一等的位置,旁邊就是宗教雜誌或《讀者文撰》這一類的書,這是無法改變的缺憾。但我們也不能改變自己的定位,說要跟潮流雜誌、八卦雜誌比拼,香港市場就是這樣,他們情願多放一些旅遊書、八卦雜誌,也不會多放一本聽起來像是文學類型的雜誌。

樺︰《無形》是2018年5月創刊的,它是月刊,屬於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文學平台發表計劃。我們比較舒服,面對的市場壓力不是很大,500份放在獨立書店寄賣,其餘6000份就夾附在《號外》裡面。剛好《號外》整個文化版都裁了,我們算是填補了他們在文藝方面的內容。基本上你能夠跟上大眾媒體,跟上他們的形態、他們的腳步,就已經達成了讓文學作品得以發表的要求,可以用來服務一個純文學的社群。

《無形》作附刊,封面設計上的壓力比較少,又盡量壓縮成本,我們用的是白牛皮紙,很薄很輕,因為它是附刊,本來就需要薄和輕,加上它的兩面不同,一面滑、一面不滑,營造了些微變化。它的印刷也算得很盡,如果增加兩頁,整個價錢就增加一倍;如果說四頁不要彩頁,價錢也不會便宜點,現在的開本是很精明的算法。因為夠薄,設計的時候還要考慮後頁印刷時的狀況,總之就是有很多好像沒有計算的計算在其中。我們說「蔗渣價錢,燒鵝味道」,就是這個意思︰成本低、質素高。

DSCF5597
王聰威理想中的文藝媒體,就是能夠整合紙媒與網媒的力量,回應時代與社群需要。(黃潤宇攝)

網絡時代 怎樣約稿?
虛︰《無形》把印刷成本盡量壓縮,據我所知,是為了把資源都放到內容上去。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大家會投放多少資源在稿費?又會約甚麼樣的作家?

樺︰對,我們主要把資源都放到內容上去,我們中標時說過,盡量要有老中青的跨世代組合,比如有一期訪問吳靄儀,她今年70歲了,又是政治人物,我們就向這些好像不是文學人的人問一些與文學相關的話題,然後把她拉進來。跨年代的東西對我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因為香港文學的斷裂性比較多,不能傳承的話,「這作者是誰啊?」,年輕編輯連怎麼找到他都不知道,我們卡在中間的一代,自然有這個責任去傳承。

我們正在面對時代的落差,很多年輕人約不到老作家的稿,因為大家溝通的方法已經不一樣了,我自己不知為甚麼,身邊有一群敏感性作家朋友,別人去約稿都會出事,所以我都自己去約。這些作家有些是自己喜歡的作家,有些是朋友,他們的作品適合在這樣isolated的環境去閱讀,是挺適合紙本的。你們呢?你們也有特別想要讓人知道的作家類型嗎?

王︰專欄我們開了非常多名單,然後一個個去約,也有些作家,就是我去約也不一定約到。台灣有一個散文家叫阿盛,很大牌的散文家,他說不喜歡這個題目,所以就不寫了;也有一種是討厭我的,你怎麼約都沒有用;還有一個就是,他可能受到其他壓力,總之他就是不能為我們寫。我們的編輯也有類似狀況,年輕編輯去約可能不成功,需要我去約才行,可是以主管跟編輯的關係來說,我不能夠讓他們養成這種習慣,這樣不好。

紅︰《藝文青》有兩種約稿,一種是專欄類,另一種不算專欄,他們只是想在《藝文青》定期曝光,寫一些資訊性文章。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著名作家難約稿,新人交來的稿往往有不少問題,我大概可以理解,20出頭或是沒有經常寫專欄的人,他們想有一些平台去發表,可是文章有時候跟臉書上的遊記是一樣的,斷句太多。我覺得香港的情況特別嚴重,尤其是網路時代,每一個平台都有無數的專欄作者,好像你隨便寫些東西再加幾張照片,都可以成為專欄作家。可是在《藝文青》裡面,專欄並不是你隨意寫多少或加多少照片就可以幫你塞進去,給你寫專欄不等於把版面送給你。如果是專欄,旁邊還有其他專欄,我們有統一性,排版或內容上有一些概念,跟他們寫blog是不一樣的。

虛︰你是挑剔他們嗎?(笑)

紅︰我幾乎都不挑剔,我是覺得寫得不好的,我就不再約。這是現在的問題,在網路媒體上,很容易就成為一個專欄作家,可是先不理文筆或內容,他們的紀律或是對於如何寫專欄,本來的概念就有偏差。他們覺得有專欄了,這一版他寫甚麼都可以,不是的,寫專欄需要跟編輯溝通,而且最重要的是routine,周期性的文章,你不需要每一期的內容都一樣,可是必須有軌跡、有意念在裡面。反而你約經驗比較多的,比如說填詞人,現在我們有小克、梁栢堅,他們寫專欄我都很放心,他們有自己想寫的東西,又不會離開專欄本身的設定。

DSCF5532
紅眼力圖藉著《藝文青》,引起更多人對文藝的興趣。(黃潤宇攝)

接專案辦活動 廣告都有新模式

虛︰不獨時尚雜誌,文藝雜誌都希望得到廣告客戶以支持營運,除了廣告,是否沒有任何辦法解決持續營運的問題?你們又是如何與廣告商合作的?

紅︰我們有賣封面廣告,但你要抓廣告就要請一個人去做,你請一個人來抓廣告賺到的錢,幾乎都不能抵銷開支……坦白說,香港的廣告已經退到差不多一萬元台幣一頁。

王︰我在商業雜誌出身,我最不喜歡的是,別人因為覺得文學雜誌可憐,所以才買廣告。我希望我的雜誌能在市場上競爭。我們有零售也有訂戶,第三才是廣告,我們有專門的人在打廣告,廣告中也有各式各樣的,有商業的,也有公部門的廣告。

我們自己辦的活動,也會割出一塊錢,部份放在廣告上。即使是時尚雜誌,在台灣也沒有辦法只靠零售和廣告去賺錢,特別是紙媒,力量消退得這麼厲害,很多廣告都直接轉到網上去了,紙媒如果生存呢?就靠辦活動。跟文學館一樣,我們有一隊人在做策展或標案活動,叫做專案活動部門,我們做很多事情,比如辦選委講座、地方性刊物等等。不只我們這樣做,時尚雜誌現在的做法也是這樣,我要在你這邊下廣告,一整年我給你兩千萬元好了,你還要幫我辦一些廣告活動、產品速銷……我們的編輯跟專案活動是分開的,編輯可以專心做內容,專案活動可以專心做活動。別人會說,你專心做活動就好、不用編雜誌了,其實沒有雜誌的話,活動是不會存在的,因為來找我們做活動的,是因為他們沒有雜誌,需要某一雜誌或品牌作為平台。

另一個就跟「虛詞.無形」一樣,我們做了一個網站,現在還沒有完全針對網站的廣告,但世界上所有雜誌都一樣,必須是紙媒加上網路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雜誌概念,這樣才夠力量以文學媒體的形態存在。

紅︰廣告這事情很有趣,過去我們一直硬銷產品,啤酒廣告就把一大杯啤酒放在廣告裡;但現在呢,愈來愈多廣告商不再追求這種東西,他們現在跟《藝文青》合作,就說不要明顯地拍到他們的商品,他們要的只是概念而已。

現在打廣告的人,如果是比較有遠見的話,他們會看到這種東西。比如說我們要賣汽車廣告,不需要特寫汽車,反而是說一個跟汽車有關的比賽或歷史。在新網路媒體時代,這是紙媒在香港繼續做下去的新方式。

樺︰《無形》創刊不夠一年,廣告還沒有好好發展,現在想做的是付費內容,因為我們雜誌發展起來,比其他案子要慢一點,我們希望把它補全,特別歡迎香港或各地願意嘗試新東西的廣告商或文化業者來找我們。

DSCF5542
仔細翻閱雜誌,會見到彼此對紙本實體書與文藝媒體的執著及珍視。(黃潤宇攝)

「有這個就夠了!」 解不開的紙本情意結
虛︰紙本雜誌是《聯合文學》的靈魂所在,因為你們有了這本雜誌,大家才來找你辦活動,這會是你堅持辦實體文學雜誌的原因嗎?

王︰我們不能把世界講得太美好,首先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做紙媒的,所以我最會做的,就是雜誌。

樺︰悲!感動,很感動!

王︰我做過月刊、做過周刊,只是沒做過報紙,我擅長做這件事,也愛做,如果紙媒一直衰落下去怎麼辦?以前我做Marie Claire的時候,它已經在衰落,而且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它轉到中國裡去,廣告立刻變成去年的三分之二,那時根本束手無策。現在廣告放在網路上好像理所當然,但以前根本就沒有人要投資網站,為甚麼?一支手錶做得這麼漂亮,綠色的,放在網站上立刻就變成了墨黑色,誰要放網站呢?我就是愛做紙媒,你問我有多看好紙媒,我只能說,以我個人的力量很難去抵抗這股潮流,現在的時尚雜誌,紙媒的人數已經遠低於網路媒體的人數,同一個部門裡面,他們一直在補網路的人,但紙媒的人就維持原狀。我不抱特別的幻想說紙媒會永遠做得住,可是我始終相信,最好的狀況就是紙媒跟網路一起並存,畢竟紙媒還有一大好處,比如說我今天要採訪鄧小樺……

樺︰「鄧老師,這是我們的雜誌」,事情馬上就搞定了。

王︰對,夠了,有這個就夠了!那種你拿在手裡、翻開來印在這裡的感覺,只有你知道而已,紙本給你的獨特感或珍貴感,跟網路差得遠了。你出書了,「這是我的書」,它會變成一種名片,我覺得光是這種東西就很有價值。《聯合文學》現在做了網站,我很樂意讓自己變成更擅長網路操作的人,但以編輯的角度來說,在紙媒或是網路上,編輯的能力不一樣,思考的方式也不一樣,我們要改變,多學一點東西,跟同事一起成長,最後變成完整的樣子,那是最好的。

紅︰我對紙媒的情意結,主要是來自工作的過程。我們有一團人,某一個晚上或某一天,一堆人一頁一頁地把雜誌重新看一遍,然後再看blue print,這個過程我覺得很重要。我喜歡一頁一頁地翻,很多新手編輯都覺得這很無聊,但我說不行,你還是要看blue print,一頁一頁地看,就算頁數幾乎沒有出錯過,可是你還是要看,因為還是會有出錯的機會。跟網媒不同,紙媒印了就改不了。

王︰網路可以馬上改。

紅︰對,馬上改,每個人都能改,老闆不喜歡馬上可以改,上司不喜歡也可以馬上改。可是做紙本雜誌,錯了就沒辦法改了。現在可以講,有一期我特別喜歡,出刊前一天發行商突然打電話給我,說這一期不能幫我們發出去,為甚麼呢?原來在一個很小很小的藝術訪問裡面,印了一張露點的照片!

王︰他們這麼專業啊?

紅︰明天就要刊出了,怎麼辦呢?那一期還印了一萬本,貼紙太慢了,十幾個人就窩在印刷廠裡面,用箱頭筆一本一本地刪,很白痴。那一期我特別記得,因為每一本都不一樣。這便是做紙媒的記憶,網路世界裡所有東西都很快,有時候更慢的東西,花的時間和心力其實更多,看似很自虐,但這就是做雜誌的魅力。

樺︰我有收藏雜誌的習慣,尤其是文藝雜誌,一大堆,搬家的時候超痛苦。剛開始辦《無形》,90後同事說沒看過雜誌,他們接觸的資訊都很零碎,我是totally shocked!為甚麼我特別喜歡做雜誌呢?我喜歡看的是它的整個編排,有了意念之後,編輯們怎麼編排呢?三萬字、五萬字,裡面又是多少篇文章?想像古今中外社會文學,這個向度你一開出來,啊!世界很完整,我是真的喜歡活在這個世界裡面的感覺。

大學時辦學生報,我花了一整個晚上把三本《壹周刊》都看了,BOOK A、BOOK B,連廣告位置都看,然後再看這麼混亂的世界,感覺很特別。有一期《誠品好讀》主題是虛擬雜誌,我超喜歡,把目錄定出來,再看有甚麼書、誰寫甚麼甚麼東西,其實那就是一個世界,能夠投射出一個自己想活在裡面的世界,感覺很幸福。變成了網路之後,變得單子化,不再看到前後的編排,每個人都count on their own,每篇文章都count on their own,這是網路媒體我覺得不好玩的地方。

王︰台灣很有趣,本來你是實體雜誌,你做不下去了,宣佈要改成網路雜誌,卻沒有一個做起來,全都收掉了。到了這個程度,問題不在於是紙本還是網路,而是編輯力已經消退到做甚麼都會失敗。所以可以的話,兩種都做,盡量維持紙媒的存在,讓人有種莫名的安心。

樺︰就是這麼回事,用《無形》去約稿容易得多,跟人說我們有個網站叫「虛詞」,你講了五分鐘都沒人知道你講甚麼。

王︰你拿雜誌給店家,說介紹了他們的店,店家會很高興。現在成功的例子,都是它原本就有紙媒,再加上網路變得更強,紙媒不會消失,只是減少投資而已,力量還是要整合起來。

getImage (2)
《聯合文學》第404期。

當visual就是一切 文字又在哪裡?
虛︰王老師進了《聯合文學》之後,帶來了不少新想法,像為雜誌改尺寸、換全彩,同時也回應時代架設了網站,還有甚麼是你從過往在時尚雜誌工作的經驗裡得到啟發,再帶過來給《聯合文學》的呢?

王︰我以前做Marie Claire的時候就有訓練課程,兩天一夜的,你會帶著比較資深的編輯一起去,看他們怎樣跟攝影師溝通,土法練鋼,有點師徒傳承的味道。

像這個(第404期)你要怎麼拍?拍這個的時候我在現場,模特兒本來是異性戀,但他們要接吻,要突出背後的故事,你要怎麼跟模特兒溝通呢?這就考驗你的臨場經驗。我的編輯們比較沒經驗,大部份都不是做雜誌出身的,一般拍攝還好,像這些拍作家、拍素人的,編輯或記者在現場就要知道怎麼引導他們。

紅︰講得不好聽,可能就是在時尚雜誌裡面,文字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虛︰文字被放到很後的地方?

紅︰也不是放到很後,只是不要把自己的文筆看得那麼重要,可是也不能覺得自己的文筆只是配菜,兩種都不是。雖然大家都是編輯或記者,但大家看重的地方都不一樣。如果是文學雜誌或中文系出身的話,他們會非常重視文字,可是做雜誌,尤其是生活綜合類,我經常跟同事說,文字固然重要,可是在一個案子裡面,從約訪那一天開始,每一步都更重要,你怎麼跟那個人約訪、跟攝影師怎麼溝通、訪問時間多少、預留了多少時間給攝影師……很多剛出道的編輯都覺得訪問重要,一個小時他們會花50分鐘去做訪問,那很糟糕,攝影師不爽就隨便拍,那就是問題。在一個15分鐘的訪問裡面,其實你要預留10分鐘時間給攝影師,然後你能問多少就多少,這個是編輯跟記者在現場要做的溝通工作。

王︰做雜誌之前我做過freelance工作,有一次替high fashion雜誌訪問李玟,我從早上10點一直等到晚上6點,早上10點沒我的事,6點也沒我的事,我在旁邊就這樣看他們拍了一整天封面。到了6點半的時候,終於拍完了,李玟本來答應給我一小時,後來只得半小時,可是那半小時呢,她要一邊卸妝、一邊跟我們做訪問,實際上我的採訪時間只有十幾分鐘。

我覺得有能力的應該就是這樣,知道甚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李玟是封面人物,當然拍封面是最重要的了,訪問能做多少就多少,沒有時間你還是要做。現場的狀況是很激烈的,但我的編輯本來都是文學人,可能就會陷入這種狀況,去了會覺得採訪比較重要。後來我都把他們訓練得比較好,會知道現場甚麼事比較重要,他們知道要怎麼拍、怎麼溝通。

樺︰我是很佩服的,我自己肯定做不到,我沒有你說的耐性,大概等到12點就耐不住了。我們之前訪問了小思老師,她是香港文學中的重要人物,抓住她了整個下午,但片子她只讓我們拍五分鐘而已。

DSCF5555
鄧小樺對文藝雜誌的抱負,是能以僅有的力量,滋養盡可能多的人。(黃潤宇攝)

從「應許之地」的想像到「石頭湯」的抱負
虛︰王老師之前用「應許之地」來形容你辦文學雜誌這件事,那現在呢?現在的抱負又是甚麼?

王︰2009年我剛進《聯合文學》的時候,覺得「天啊!我來到一個我很嚮往的地方」,那時候確實是「應許之地」,因為以前我覺得《聯合文學》不太會用年輕人的作品,所以不敢想像他們居然會用我作總編輯,讓我有機會把我熟悉的年輕作者引進去。可是後來工作了一段時間,2014年當我重新書寫「編輯室報告」的時候,我不再想這是一個「應許之地」,相反,我就它是「石頭湯」。

有個故事叫「石頭湯」,在一個很窮的小鎮裡,大家互不來往,有天來了一個人,他帶來了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可以煮出全世界最美味的湯,大家都不相信,他就說大家可以借給他鍋子跟水,他就把石頭放進去,開始煮湯。他又說,如果再加一點鹽就會更美味,於是有人借給他鹽;他繼續說,如果能有一點蘿蔔就好了,他就用這種方式,讓村民一點點拿出自己的東西來,最後放了蘿蔔、放了肉、放了鹽,果然煮出了一鍋很捧的湯。這一群村民就這樣協心協力做出了一件事,煮出了一鍋湯。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村民只需要一個東西來引動他們,捐出他們要的東西,然後成為一個嘉年華會式的快樂晚餐會,彼此溝通交流。

我覺得文學雜誌也應該是這樣子的,想要做文學雜誌的人,我們只出了一塊石頭,接下來怎麼辦呢?這個雜誌它還需要插畫家、攝影師、採訪者、作家、讀者、廣告主,每個人都把他可以拿出來的東西拿出來。對我來說,現在雜誌比較像這樣子,不再是以前高高在上、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重點不是我們給了讀者甚麼,而是我們所有人一起參與,讓這東西變得很好喝、很好看、很好吃。這樣比較符合我們想像中生活類雜誌的樣子,一起參與、分享經驗與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像宗教那樣子。

紅︰以前我是理科生,進大學後才接觸文學,跟其他作家或編輯相比,我的起跑點較後,這給我很大的感覺,是不是沒有達到門檻或高度的東西就不是文學?可能流行明星,或是很普通的訪問對象,也有一些你可以寫出來的、接近文學的東西;你的讀者,不一定要有很高的閱讀程度,他們只是想看一下最近有甚麼明星動向或流行電影,那你就從他們的視角出發,把身段放低一點,或者就能打開他們對文學的興趣。我就是想打開這些人對文藝的興趣,算是抱負嗎?我不知道。

除了編輯,我也是寫影評、小說跟散文的人,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的文字擁有某些價值,但在雜誌中,你要把這種心態暫時放下。像聰威老師說的,在雜誌裡面,重要角色有很多,美編、設計師,封面怎麼拍,需要很多人的配合,而你只是project的其中一部份。其實我挺喜歡團隊工作的感覺,同一個團隊為了一個project共同去付出自己,這就是「石頭湯」的故事,我只是想把做雜誌的心態一直傳下去,這是我這幾年做《藝文青》的感想。

樺︰慶幸我們還不用面對市場壓力,我希望做文學雜誌是滋養某些人,讀者是滋養他的精神、靈魂,而大部份作者、包括我的同事,經過滋養之後,他們會長大。我想如果一本雜誌能滋養50人,如果都是精英,每個都開花結果,那就很厲害。可能我現在老了,總希望看到開花結果,看到它慢慢長大,比如說他是文藝青年,但在政治上可能有更強大的發展,我知道我以前做的事情構成他靈魂裡的一部份,這樣子我就很開心。

這可能是很奢侈的,用幾百萬元的經費去滋養幾十人,說出來也不好意思,但是人的價值本來就是無價的,我想一想還是覺得應該是這樣。如果得到大的impact,就能夠打出一片天地,不然的話,能夠保存一些好東西,也就很好。讀者如何得到更多、作者如何得到更多,同事做了這件事,他們又能夠得到甚麼?現在我會這樣考慮事情,有一點過度溫情的感覺,但目前真的就這樣想了。

虛︰最難忘的雜誌是哪一期?為甚麼?

王︰2015年五月號的專輯「《紅樓夢》2015遊園指南」,它標誌著《聯合文學》放大開本,並且改為全彩製作之後,可以將文學雜誌的可能性推到甚麼樣的驚人程度。首先,我們嘗試古典題材,再將這個古典題材做得時尚感十足,封面使用了專業模特兒,於台北捷運內拍照。其次,我們發揮高度創意與編輯技術,將整本小說改造成一個遊樂園般,使讀者能在遊戲、美食(作家親自下廚)、地景、座談、八卦消息、星座、名人街訪、專業文章、圖表分析、漫畫裡等各個面向理解《紅樓夢》,而不是讀一本無聊的論文集。這一次,《聯合文學》告訴讀者:「你們想要看到的,我們都做得到。」也告訴競媒:「你們想像不到的,我們都做得到。」

getImage (1)


樺︰《無形》第三期「噪音」,設計師克服了我們用紙太薄會過底的問題,以聲波線為主視覺,配合主題同時又去中心化。理論上我總是偏愛去中心化。當時還有一個專色可用,因此那若隱若現的銅線在凌亂中有華美。內容上,保持先鋒的顏峻是噪音這個題目的不二人選,他是在轉機期間的二小時內交稿的,這很能說明點甚麼。素來奄尖聲悶的李智良亦毫不含糊地交稿,陳洋的亂調自動書寫、梁莉姿的生活異色,營造噪音的多重現實維度。同期還有郭達年訪問,記者很用心,那篇稿來回三次,終於並無弱點,並起用背光偏暗的非傳統版頭照,是洪昊賢寫得最好的一篇訪問。《無形》的題目經常抽象而不著邊際,但有時一下子做出心目中想要的樣子便覺得很爽,所謂「空手入白刃」。

51234344_248953842672099_1694841374001594368_n


紅︰2017年一月號《藝文青》,不是因為這一期做得特別出色,或者銷量特別好。而是因為做得不好。《藝文青》的封面人物約訪一向困難,而那一期特別困難,好不容易獲得首肯,約定了時間,助手和攝影師都準備好了,但訪問前幾天,自己遇到一連串不愉快事情,失眠、暴躁,幾乎沒心情做任何準備,而且訪問期間一直有點心不在焉。到雜誌刊印那天都一直覺得愧疚,其實對方是一個有趣的人,可以談得更深入一點,再多寫一點關於她的故事。有機會的話,我當時默默在想,要跟盧凱彤再談一會兒。但「一期一會」就是這個意思,你可以後悔很多事情,只是有些事情無法讓你再來一次。我總覺得,她的離開是為了給我一個小懲罰,錯過了的,就要好好記得那一次犯下的錯。

38630007_2129710230620380_6047749084494692352_o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