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法斯特》:Don’t Look Back,少小離家別回來

影評 | by  紅眼 | 2022-07-26

奧斯卡最終被 Will Smith 怒衝頒獎台掌摑嘉賓搶去了全場焦點,因此 Kenneth Branagh 自編自導及根據自己童年回憶所創作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雖有點「爆冷」奪得年度最佳劇本,則顯然無人問津。但也可能是最好的安排,畢竟這部黑白電影本身就跟紅地毯上的衣香鬢影確實不相襯。


作為一封簡潔而沒刻意鋪排太多戲劇效果的「家書」,電影最終擊敗了巨星雲集、甚至在網上被譽為年度神片的《千萬別抬頭》 (Don't Look Up),說來巧合,後者綿密而尖酸毒舌的政治嘲諷,都源於 Don’t Look Up 這句自欺欺人的謊言,《貝爾法斯特》則反而以 Judith Dench 送別兒孫時沒直接說出的一句 Don’t Look Back(千萬別回來)作結,這是她藏在心底的真話,卻又不忍心給家人聽到。


成名導演大抵都總有一個自己最懷念的時代,而有趣的是,近年好像都喜歡把它們拍成一部黑白電影。譬如 Alfonso 的《羅馬》(Roma)和 David Fincher 的《曼克》(Mank),而 Kenneth Branagh 則以自己故鄉作為這部半自傳電影的名字。事實上,在《貝爾法斯特》面世之前,多年來我還一直誤以為 Branagh 是徹頭徹尾的正統英國人,他不是當代最能演莎劇男主角的演員嗎?原來他少小離家,於九歲時跟隨父母離開於 60 年代政局混亂的北愛爾蘭,遷居英國。或者就因為有著太多像我這樣不知其身世的觀眾,算是老大回鄉的 Branagh 決定拍攝一部關於自己童年往事的作品。作為當代影壇最全能的英國演員及導演,這邊他是荷里活燒腦大導 Christopher Nolan 的指定班底,在《天能》(Tenet)飾演一名操控未來的大反派,那邊則手執幾部商業大片,近年還醉心自導自演推理小說天后 Agatha Christie 的經典系列,於群星拱照下蓄起大鬍子,扮演家傳戶曉的英國偵探波洛(Poirot)。Branagh 早於台前幕後兩得宜,但他始終收起了自己最私密的故事,留給這樣一部捨棄明星包裝,沒太多商業計算的《貝爾法斯特》。


情節簡樸的自傳體回憶作品,就以童心未泯的小男孩觀照人事紛亂的大世界。故事主人公取名 Buddy,觀眾心裡都懂,凡是「我朋友」其實都是「我自己」。生於政局動盪的貝爾法斯特,Buddy 雖說天真爛漫,卻並不是《陽光兔仔兵》(Jojo Rabbit)那種無知無憂,他對世界已非一竅不通,例如總是聽到父母為收入和移民的問題經常吵架,見識過暴力和威嚇,知道戰爭與死亡的突如其來,也知道離別是什麼一回事。電影將導演所記住的童年小社區經歷與放諸大時代的人心離異拼貼起來,歡笑的反面就是炮火聲,情竇初開的下一個畫面,就是流亡與失散,殘酷得來卻是一種令人傷感的(多麼 British 的)幽默。


故事格局雖小,具體情節也不多,沒劇情大翻轉,也沒找來神奇女俠和蝙蝠俠共演,但《貝爾法斯特》同時是一部認真回歸貝爾法斯特的本土作品,讓作品多了一些普遍主流商業電影已失卻的味道。借電影而來的一場返鄉之旅,除了主要場景是真的移師到貝爾法斯特實景拍攝,就連主要角色都是北愛爾蘭演員,於一些電影訪問中 Branagh 便強調他想呈現正統的北愛爾蘭口音,甚至是選角最優先考慮,結果還找了個北愛爾蘭的小男孩來飾演「我朋友」,連配樂都邀請了同鄉音樂人 Van Morrison 合作。或者就能明白,他這一次用意不在面對世界,而是如何真誠面對、呈現自己的故鄉。


早已走遍世界的知名影星,也一直稱職扮演別人筆下經典角色,五十年後回望自己的童年往事,盡是一些無關大局、卻令人會心微笑的細碎片段。譬如跟大姐姐一起學壞,到雜貨舖偷零食,班主任每個學期都按名次分配座位,為了拉近跟心儀女生之間赤裸裸的距離,主角就要拼命溫書,成績好到跟對方並排坐,才有機會說悄悄話。還有第一次去看電影,聽到父母講錢傷感情的尷尬場面……不難理解這些微枝末節為何能夠牢牢記住大半世紀,因為破事兒最是難忘,包括主角拾起垃圾桶鐵蓋跟其他孩子在街上嬉戲扮超級英雄,鏡頭一轉卻突然變成暴動現場,殺人一個措手不及。小男孩不能理解世界為何那樣壞,但母親豁了性命七進七出,將幾個孩子逐個護送回家,那身影卻是一直留在心裡,然後投射到這部自傳電影。槍林彈雨之中,母親還對自己當頭棒喝,小時候偷人糖果,到你長大了跟面前那些趁火打劫、到處搶掠的同胞有何分別?活著已經很艱難,所以別那麼輕易容許自己變壞。


故事主人公有一個平凡但不願意屈服於時勢的母親,她一直想留在貝爾法斯特,反觀軟弱而又自覺識時務者的父親,卻不理解留在這裡有什麼作為,每日都活得提心吊膽,不是有暴動就是有稅局來勒索,他只想盡快移民,擁抱新生活。母親最終妥協了,但不是因為政局混亂,而是在家庭和個人尊嚴上做了取捨。她和即將離開的好友那段精彩對話,被主角聽進耳裡,但其實本身就是想說給自己聽。


「我們不能全部都離開,否則這裡就只剩下瘋子了……我們之中,需要有一半人留下,才能為另一半離開的人傷感。」


但電影並沒有渲染太多濃情澎湃的鄉愁,或許本身作為離開的那一半人,Kenneth Branagh 有著一種「沒有資格去為故鄉傷感」的自覺。鄉愁本身是痛,是不能說的秘密,像個信誓旦旦永遠不會打開的匣子。


而無論當初選擇了哪一種生活,經歷過的往事都不會淡忘,如電影結束前的兩段字幕: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the ones who were lost.


《貝爾法斯特》沒任何電影彩蛋,但沒想過的是,由 Branagh 同期執導的《尼羅河謀殺案》於幾度延期之後,最終在串流平台上架。畢竟是教材級推理小說,電影本身著實平平無奇,但看過《貝爾法斯特》,難免覺得電影的最後一幕處理得很特別。那個總是留著招牌八字鬍的大偵探波洛,原來年輕時經歷過戰火洗禮,情人慘死,自己則奇蹟生還,只是破了相。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於是他一直避談過去,想用鬍鬚掩蓋臉上的疤痕。故事尾聲,波洛像放下了這種帶著內疚繼續活著的痛,刮去鬍子回復自己的真面目。或許不是自傳電影才會有導演自己的影子,把兩部作品的結局連在一起,波洛身上都找到一點 Kenneth Branagh 自己的真實回憶。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紅眼

寫電影、電視劇、流行文化。寫小說。文章散見明報、立場新聞、商台903、端傳媒、虛詞、週刊編集、天下獨評、Madame Figaro 等。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青年文學獎。已出版長篇小說包括《毒氣團》、《廢氣團》、《沼氣團》、《小霸王》、《赤神傳》及短篇小說集《壞掉的 愛情》、《極短篇:青春一晌》、《紙烏鴉》、《獅人鳳》。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