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說的果然沒錯,《緣路山旮旯》的故事便是圍繞這兩方面來開展的。這句短句有以下兩種意思,一、照字面解釋:「食」是飲食,「色」是美色,兩者皆是天性。《緣路山旮旯》開首便是岑珈琪飾演的IT宅男阿厚與同事寫了個dating app,最終失敗,後再寫「外賣仔」app成功,這不是最明顯的又「食」又「色」嗎?
說到貫串電影的「外賣仔」app,當然不只是「食」。這個app很有趣,既負責計算阿厚「送外賣」到女神居住地區的路程,呼應「山旮旯」之意,也有香港俗語「送上門」的意思,後者應該更切合「色」之意。可惜,電影有點浪費了「外賣仔」app的搵食用途,極少提到各個山旮旯地方有何美食推介,只有阿厚與Mena到大澳遊覽一段似乎與飲食最有關係。他們在街邊細味小吃、在浪漫氣氛下喝紅酒吃牛扒,之後還發生關係。不過這部分實在太少,瞬間Mena已因阿厚的猶豫不決而大發脾氣,最終阿厚變為雙失!
「外賣仔」app與「食」的關係不大,有點可惜。如果只為突顯香港地方有幾山旮旯,其實大可改名為「香港山旮旯」,如果是為「色」,不改名也可,「外賣仔」app不是在阿厚探望A.Lee的時候說過:「你想食……下午茶」(大概意思)。那個「食」字之後略為停頓之處,當然有其意思,不過肯定不是AI也想不到沙頭角有什麼好吃。如要魚與熊掌兼得,「食」的部分還是應當有更多元的呈現,至少位處偏僻的下白泥也會有小「食」吧。
既然「食」與「色」的一語雙關未必太明顯,二選其一也無不可。依據「食色,性也」的次序,「食」先於「色」是很合理的,先填飽肚子,再談情說愛。上文提到電影中很少提及食,除了大澳一段,幸好無礙設置餐廳場景的用意。阿厚與咩姐在餐廳吃飯,雖然是談工作,吃什麼並不是重點,但這場戲更重要的是要踢爆Mena瞞著阿厚與明星約會。有趣的是,阿厚沒什麼值得傷感,因為即使換了人,阿厚還是「食」「色」兼收,阿厚與咩姐的愛情便由此開始,看來表面上是「食」,實際上也包含「色」了。
電影打正旗號有五位美女,例如陳漢娜飾演的女神Lisa,便充分演繹了「色」之美。導演故意用很多特寫鏡頭突顯Lisa的美,尤其是Lisa出場時,阿厚和死黨的誇張表情和動作,還有同為美女的花花的襯托,都呈現Lisa的美「色」。提到花花,怎能錯過下白泥的日落景色呢,這是整部電影最美的鏡頭,不過這幅構圖較常見,只要在網上搜尋「下白泥日落」,各式各樣的美照一應俱全,電影所呈現的畫面便不算特別。
二、《孟子注疏》的「注」這樣解說「食色,性也」:「人之甘食悅色者,人之性也。」與解說「注」的「疏」意思相同:「告子言人之耆其甘食,悅其好色,是人之性也。」「甘」和「好」都是指美好,吃好吃的食物,欣賞美好的事物,都是人的本性,正切合電影「#香港真係好靚」這個hashtag!電影選取的五個場景都是好靚的,可是靚好像比較主觀,所以這五個場景的獨特之處便很重要了。而這些獨特之處需要與其隱含的主題一起討論,這樣才更有意義。
首先,其中三個地點都連繫到香港的居住情況。沙頭角擁有全港唯一一個位於禁區的公共屋邨,大澳擁有唯一一個居屋屋苑,澄碧邨原為渡假別墅,可惜邨內欠缺多種日常生活設施,交通也很不便。這三處都反映香港一直難以解決的住屋問題,當中的差別便值得留意了。沙頭角與澄碧邨雖然都不對外開放(前者需隨團及申請禁區紙),但前者的禾坑村為客家李氏所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為電影增添一些歷史感;後者的隱世神秘,就連電影都避而不拍,隔絕於眼前又怎會不吸引觀眾呢?這兩處都有其特殊性。至於大澳則少了一份獨特之美。大澳雖然要申請山嶼山駕駛許可證才可在島上開車,出入看似有點不便,但這裡有巴士有船,山旮旯不及澄碧邨,神秘不及沙頭角,更是遊客假日玩樂的好去處,看來大澳不夠獨特。
下白泥的獨特之「美」不只是日落,電影中很強調下白泥鄰近邊境,所以手機訊號不佳。如果要由此帶出中港關係或身分認同的問題,這種訊息未免太簡略了。阿厚和花花既沒討論國家與本土的矛盾,也沒關心香港前途,兩人約會更像是應酬。如果要帶出花花是個很有個人想法的女子,其實Mena不是更佳例子嗎?她不斷主動尋找向上流的機會,對於不利個人發展的人和事,絕不拖泥帶水,包括感情。
至於梅子林已活化為生態旅遊文化景點,有風景有歷史有藝術,這種化舊為新的取態,很配合香港的現代發展,可是電影中的Lisa女神形象仍是很保守的。要知道藝術氣質不是女神獨有,藝術家也不一定隱居山林,香港繪畫壁畫之地還有粉嶺坪輋村、東涌馬灣涌舊村等,就連大澳也有不少,不過說到山旮旯,梅子林的山長水遠便當之無愧了。
除了以上五處,絕不能忽略的是茶果嶺,即阿厚祖父母的居住地。茶果嶺與梅子林相反,茶果嶺的「活化」是拆卸舊建築,建設更多新型房屋,更符合資本主義香港的未來路向,但也更忽視香港歷史和文化的保育和承傳。而且,由茶果嶺回想阿厚居住的觀塘康盛花園,便會發現阿厚代表了處於新舊時代交替的人,這類人既懷念從前,也擁抱現在,好像活在夾縫之中,自有其特別價值,不過很可惜,茶果嶺發展愈來愈急速,現已進駐不少大型屋苑,隨之而來的還有連接住宅與商場的天橋、鐵路延伸等現代化設施,茶果嶺又會以怎樣的新面貌出現在大家眼前呢?難道日後我們只能在電影中懷緬演員口述介紹此地歷史,例如榮華冰室的下午茶?當我們看到阿榮妹妹GiGi與咩姐在天台一幕,能否想起曾在高處觀看茶果嶺鐵皮屋的靚景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阿厚與父親的親情。觀眾大概是透過阿厚的說話來了解他的父親的,這樣的表達頗有意思,一來是留下想像空間,究竟阿厚父親是否如阿厚所說那麼薄情,二來是讓觀眾多點了解阿厚的背景。他不只是宅男,他對女性有比較美好的幻想源於他自幼喪母,故此他在感情路上總是兜兜轉轉,很多時候未能確定自己的想法。雖然電影是大團圓結局,但阿厚與咩姐的緣路能否一帆風順?他們能夠一直從大嶼山到市區上班,又從市區回去山旮旯居住?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故此,由「食」與「色」,及由此引起「香港真係好靚」的主題,包括了日常的、小眾的、文化的、經濟的描述、建構和宣揚,都不只是表面上的日落美景、街頭美食、壁畫美圖,更在於香港本土關懷、感情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