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朗天x張歷君——「《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新書分享會——為什麼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悠 | 2023-05-04

哲學、理論,這些詞語聽著就讓人覺得複雜,如何讓人去了解更多其中深奧的內容?理論一直都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我們生活當中,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注意和思考。


擁有作家、評論家、編劇等各種不同身份的朗天,曾出過不少的書籍,但當中卻甚少入門級別的理論書,然而在他新出的書籍《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便是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不同當代理論家的哲學思想。而在這次的新書分享會中,朗天與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張歷君教授一同從不同的角度討論究竟何為理論,現今時代為何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分享他們對於「理論」二字的不同理解和想法。



何為「理論」


當主持人江祈穎問出為何要讀當代理論的時候,朗天指出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似乎不需要理論,大家對於「理論」這二字的理解已經截然不同。在最早古希臘的年代,人們會將生活分為「實踐生活」和「理論生活」。


朗天說道:「每個人都有生活,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實踐生活」,到底何為「實踐生活」?行動本身是有目的,而自己制定了一個清晰的目的,並且去實現這個目標,便能成為「實踐」,再具體一點,就是我們生活中的職業,工作通常都需要一個目的,而人的價值就體現於其在工作上的成就,而這個「成就」的衡量標準,便是視乎能否實現工作中的目的,例如作家的目的就是寫好的文章,工匠的目的就是打造出用戶滿意的作品。因此,每個人都需要有實踐生活,讓人擁有個人價值。


而當有人擁有了「實踐生活」,有些人會進而追求「理論生活」。而什麼又是「理論生活」?「理論生活」是當人在思考的時候,需要用到一些方法去解決你思考的問題。朗天特別在此提到,如果是為了解決一些既存的工作和生活的問題而思考,這類思考是作為工具的功能,這也並不是「理論生活」。亞里士多得認為:「理論生活是一個純粹的思考」,純粹思考本身就存在樂趣,就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思考的內容可以是一些實踐生活中的問題,但並不是為了解決此問題,而是只在思考的過程中得到享受,這就是純粹思考。在純粹思考中則是需要思考的方法,在慢慢形成和熟悉這種思考模式後,便可稱為擁有了「理論生活」,而在記下思考的內容後,則就成為了「理論」。


正如人需要吃飯喝水這樣的物質食糧,看書則是精神食糧,在看書的過程中主動刺激到人的思考,就是「理論生活」。為何需要當代理論?因為從古至今,人的思考都需要有方式,正如日常生活中,在外需要找交通工具作為出行的方式。「理論」正是這麼日常的存在。


在朗天用哲學的角度分析後,張歷君教授則從他自身擅長的文學研究角度分析了「理論」,說起「理論」,他自然就會想到「西方文學理論」。在二十世紀初,一群研究文學的學者為了將文學研究提升至科學,因此嘗試使用「理論」的角度來對文學重新思考。而在書中提到的思想家,則是非常在意「拆」,因此在後解構主義中,學者會思考是否有一種解構主義式的科學理論,還是「理論」就是思考某一種結構的空隙。


從不同的時間點和學科中,亦能對「理論」產生不同的理解。「理論」在人類生活中彷彿不重要,但又會無處不在,朗天對「理論」的解釋正是讓人重新思考「理論」與世界的關係。


【無形.褲作用】前花園裡的思想回歸——訪朗天《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



為何是「當代」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為何要閱讀「當代理論」,而非「古代理論」?朗天解釋到,為何這本書要選擇這些現當代學者。這本書的的文章是從2008年左右直到現在,在我們身處的這一個社會背景中,正在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第二波後現代主義的復歸。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後現代文化思潮,直到千禧年左右,開始慢慢消失,因為他們令到真理動搖,出現大量碎片化現象,於是後來新左翼思潮出現,故意進行學術操作,目的是重讀馬克思主義,他們針對的是千禧年間世界趨勢最大的問題:資本主義全球化。


隨著時間的發展,新左傾主義漸漸過時,現在社會面臨的是第二波後現代出現。2014年全球化佔領運動失敗,當時出現的「中東波現象」(佔領運動讓中東極權國家倒台)讓人覺得新左翼的抗爭運動十分厲害。直到2016年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真相年代」到臨,這也標誌著第二波後現代出現。而到了2020年歐洲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令到一眾左翼思想家信用破產。朗天以書中寫到的阿甘本為例子,阿甘本認為疫情根本沒有政府所言的誇張,只是政府為了推行「例外狀態」的管制,所以將疫情推上一個政治高點,於是他便寫下了一篇關於此言論的文章,當時,最後事實也證明這也成為了他的一件醜聞。


從以上的歷史進程中,似乎已經見證了理論思維的發展,讀者似乎從前人的理論當中就能輕易知道社會中發生的事情脈絡和問題,只要跟隨著學者的理論,就能接觸到社會的問題,然而朗天也正正指出,社會的發展是比後人想象的快,書中一共提到十七位學者,然而書名卻是「十八家」,朗天正是希望讀者在閱讀完十七位學者後,能自己思考後,成為第十八位哲學家,因為只有自己才能直面當下社會存在的問題,也只有自己能解決,而「自己」這位學者,則都是當下的存在者,因此,讀者一定都是閱讀「當代」。例如,當讀者了解到新左翼失敗的原因時,能否從中找到解決現在被困與第二波後現代的方法?


在現今後真相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想要交流,卻也會因為立場問題而難以溝通,無論多客觀的理據也會被無視,無人相信,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每個人自己的思考。



隱藏的訊息——友愛


張歷君教授分享到,他認為朗天在書本中隱藏了很多關於「友愛」這一訊息的線索,並且貫穿了整本書,他亦提到「友愛」一字定義了Philosophy(哲學),Philo是指愛,sophy是指智慧,因此當人們在探討Philosophy,同時在歐洲語境中同樣是在探討「友愛」。


朗天說到自己在上課時做的問卷中,大部分同學都會在人生排序中,將家庭或是事業放在第一,很多人從小就沒有離開家中,受到家中細心的照顧,因此認為只有得到一個家庭,就能得到一切,例如是成功的父幹,愛情和事業等,但人們卻忽略了有一樣東西是即使得到金錢和家庭也不一定會有的,就是朋友。 德里達企圖將朋友變成西方政治的基礎,也就是如果沒有朋友,就沒有政治,因為無論是政黨、政治討論,甚至是蘇格拉底找人做辯論,都是已經前設了需要有朋友關係才能進行。朗天認為一段友誼關係正是近年人們最需要的定西,他說道:「如果我們真的能證實一段朋友關係,或是好好建立朋友關係的話,那才能解決很多人生的問題,或者甚至是解決社會的問題。」朋友之間講究信任和默契,例如是男性之間借錢,並不需要多言,便會把所有錢借給他,大家之間講究「心照」,然而為何現在這種朋友越來越少?因為很多人會藉著這種關係騙人,例如借著朋友間的義氣,讓朋友免費為其工作等,因此導致朋友間的信任全無。現在後真相年代,正是面臨著這種人與人缺乏信任的問題,所以,朗天認為,解決後真相災難的方法便是重新建立信任,如果沒有互信,便沒有所謂的真理,因為真理已經無法互相去確立。朗天總結道:「只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經歷過不同的事件,通過參與,因而建立了信任,而信任中可以有政治,可以有友愛,可以有真理,我們可以有現在面對後真相,或是新時代觀念的災害的方法。」


為何要閱讀「理論」,因為只有閱讀前人留下的「理論」,才能從中找到解決「當代」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從前人中學習,應用到身邊的社會。朗天寫這本書正是希望讀者能從中思考,直面現今社會中的後真相災難,成為當代哲思的「第十八家」。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編輯推介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