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講座紀錄"

懶鬼再出門——淮遠《懶鬼出門》復刻版新書發佈會記錄

報導 | by 韓祺疇 | 2024-09-19

《懶鬼出門》是詩人淮遠9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藏書家鄭明仁把他早年的三本作品《鸚鵡韆鞦》、《跳虱》和《懶鬼出門》並稱為「淮遠三寶」,前兩本都在十幾年前再版過,如今終於等來《懶鬼出門》的復刻。第一場新書發佈會「懶鬼的腿,銳利的眼:這樣寫旅行也可以?」也在2024年香港書展期間舉行,淮遠本人出門親臨,亦親自講解「懶鬼」的三大出門守則:不敬羅衣不畏惡人、少判斷多觀察、只抱怨不偷書,而旅途的見聞最重要寫得坦蕩,寫想要寫的事。

《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新書對談── 協商、重構與超越 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施勁超 | 2024-08-24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鄺可怡早前出版鉅著《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並與張歷君、鄭政恆,陳智德舉行新書對談會,施勁超摘錄並整理了各位講者分享的內容。鄺可怡先以三個關鍵詞介紹編著《跨越歐亞》的過程和構思——「重構」、「超越」和「協商」;陳智德以三、四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視野,分享他作為讀者和研究者,對《跨越歐亞》的所思所感;張歷君回憶當年小思老師已強調戴望舒編《星島日報.星座》的重要性,他再以書中四篇提及瑪雅可夫斯基的著作為例,淺析鄺可怡如何以跨文化視野將俄國形式主義等議題帶到香港。

閒廢之時,仍可有詩——《閒物廢歌》新書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劉梓煬 | 2024-06-29

香港詩人池荒懸早前推出新詩集《閒物廢歌》,輯錄2016至2023年間沉澱所得的選詩,關於鄉愁、命運、閒物、家族、塔羅、音樂等。在新書講座中,由評論人鄭政恆與池荒懸對談,由填詞人雷暐樂主持,談及《閒物廢歌》的去留母題和過往詩集裡不容忽視的主題——與父輩的牽連。除此之外,池荒懸也分享出版第二本詩集後,開始思考「本土詩」的核心,也嘗試向廣東話的音樂性探問,於是他參與不同計劃、接觸不同藝術媒介,成為創作養份,轉化成觸及面廣闊的《閒物廢歌》。

審視內在損傷,從記憶到釋放:「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文學季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5

「生老病死」為人生必經階段,生而在世,疾病總是無可避免。疾病令我們感到未知、恐懼與創傷,但同時亦是驅使我們認識、調節自己的一個過程。經歷三年疫情,香港人對疾病都不會陌生,它既是這個社會的表徵,同時又是揭示深層社會面貌的隱喻。本年度文學季以「別來無恙」為主題,由作家袁兆昌主持的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更邀得藝術家白雙全、作家蔣曉薇及洛楓,與讀者分享疾病與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何透過創作療癒傷痛。

沙中淘金,談香港通俗文學之承傳和流變——陳國球 x 黃仲鳴 x 陳惠英「香港通俗文學的歷史」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陸景揚 | 2023-09-13

承接五四文學轉型,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正處於擺脫傳統文學格局的轉型期,文學風氣亦逐漸走向通俗化,使文學展向更廣的受眾,因而成為通俗文學最蓬勃的年代。回顧上世紀末的文學發展,本年度書展邀請到《香港文學大系》主編陳國球教授、黃仲鳴博士,及陳惠英博士,以《香港通俗文學的歷史》為題,從各自在《香港文學大系》中所負責的研究,對談香港通俗文學於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演變。

心田先祖種 福地後人耕——郭詩詠X何福仁X劉偉成「從未離開的西西」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許茵茵 | 2023-09-07

西西一生筆耕不綴,書寫我城,為香港塑造了豐富的文學形象。故人已逝,但她的文字滋潤著一代代讀者們,從未離開。今年香港書展的第一天,大會便邀請到郭詩詠、何福仁和劉偉成三人舉辦題為「從未離開的西西」的研討會,和廣大讀者分享他們對於西西作品的看法,帶領大家走進西西作品中的世界。本次介紹的書籍包括電影評論《西西看電影(中冊)》,以及今年出版的詩集《左手之思》和散文集《港島吾愛》,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西西的作品正在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她的生命。

劉翁笑談中,亂世顯神功——劉天賜X馬鼎盛X文潔華「小寶神功的亂世啟示」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陳慶 | 2023-08-22

香港知名媒體人劉天賜偕同馬鼎盛以及文潔華教授,講解其新作《小寶神功再現——賜官精選文集》和《三國啟示學——賜官精選文集》,由《鹿鼎記》談起,解析韋小寶的神功所在,到論及《三國演義》常被世人所忽視的人情世故,顛覆我們對劉備的既有認知,最後歸結到賜官的職場經歷,讓觀眾對照兩本新作,學習真誠待人的處世之道。

在細雨中呼喊人文的希望——余華「文學自由談」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陸裕欣 | 2023-08-15

以小說《兄弟》、《活着》和《許三觀賣血記》等作品成名的中國作家余華,在今年香港書展舉行期間,獲邀出席以「文學自由談」為主題的講座,活動吸引約一萬人報名,講座開始前,場內三千座位早早爆滿,部分書迷亦因未能進場而引起一陣騷動。為了讓更多讀者聽到余華老師的演講,大會臨時安排講座分成上、下兩場進行,余華與主持施志咏從創作靈感開始說起,由此談及他花上21年時間寫成的近作《文城》,以及回應未來人工智能的威脅。

經過那些年 恰似長流細水優雅——「八和的華麗轉身:傳統品牌的現代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演藝界傳奇汪明荃(阿姐)出任粵劇團體香港八和會館主席已有廿載,在多番考慮下,於7月宣布不再參選下屆理事會。她與總幹事岑金倩推出《八和的華麗轉身——重塑傳統品牌》,該書記錄了二人攜手打造八和亮麗牌匾的故事。她們亦於書展期間舉辦新書發佈會,與一眾知音細說這個粵劇界「老字號」的品牌故事,也談粵劇發展史。

文學製造了我們的相遇——鍾玲玲、鍾曉陽《雲雀與夜鶯》新書對談紀錄

報導 | by 王瀚樑 | 2023-07-28

鍾玲玲與鍾曉陽,二人都是香港的傳奇女作家,不過寫作風格迥異。鍾曉陽的筆觸細膩動人,其作品在中學教科書中,為人所必讀。鍾玲玲則自言是小眾作家,其文字充滿哲思與實驗色彩。而她們同樣曾沉潛二十年,直至近年又各自重寫舊作。今年她們合寫了一本新書——《雲雀與夜鶯》,透過對話、書信和小說文本,以各自的文字凝練走過的時光,私語她們在寫作路上的心跡。

岑朗天x張歷君——「《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新書分享會——為什麼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悠 | 2023-05-04

朗天新書《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不同當代理論家的哲學思想,而在這次的新書分享會中,朗天與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張歷君教授,從不同的角度討論究竟何為理論,現今時代為何要閱讀當代思潮理論,分享他們對於「理論」二字的不同理解和想法。

亂世中漂泊的溫柔,「亂世文人,大歷史中的微妙緣份」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飛 | 2023-02-28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周蜜蜜推出的自傳《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從惠吉西二坊二號到唐寧街十號》,經歷時代磨練的周蜜蜜記錄下顛簸的遭遇,曾經歷文革和種種風波的她,以回憶錄帶出成長的磨難、戀愛情感、文化及生活見聞。台北國際書展邀請到周蜜蜜及台灣作家吳鈞堯,由鄧小樺主持,以「亂世文人,大歷史中的微妙緣份」為題,談談亂世中的文人緣份。

香港歷史在電光幻影中——陳慧X陳滅X顏訥:「虛構的,微小的,歷史:從文學電影觀照香港」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飛 | 2023-02-16

電影,無疑是香港文化重要的一環;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記錄了無數歷史故事,亦與香港文學緊密扣連。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的「虛構的,微小的,歷史:從文學電影觀照香港」講座,兩位書寫香港文化的作家陳慧和陳滅擔任講者,並由台灣作家顏訥主持,來談談文學、電影和歷史如何勾勒出香港獨特的輪廓。

我們與島的距離——「隔離島嶼的回憶與遺忘:香港離島與文藝創作」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2-12-28

關於島,一方面充滿人的想像,另一方面,又盡是未說完的問題。今年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早前舉辦「隔離島嶼的回憶與遺忘:香港離島與文藝創作」講座,由作家羅貴祥、張婉雯和攝影師尹子聰主講,從不同角度切入島嶼與文藝創作的關係。看似孤立隔絕的島,實際充滿想像,充滿不同的可能性。我們與島的距離,總是既近且遠的。

港口性格,意義何在?香港文學季「港口/港女,離岸/上岸:香港身份認同面面觀」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12-13

第八屆「香港文學季」早前在深水埗大南街的Openground舉行開幕禮暨開幕講座,本屆文學季以「水土不伏」作為主題,開幕講座「港口/港女,離岸/上岸:香港身份認同面面觀」由文化人鄭政恆主持,並邀得黃念欣教授與影評人馮家明,分別從文學與電影入手,談談離岸/上岸、港口/港女,與香港身份認同曖昧而千絲萬縷的關係。

起舞無幽影,何似在人間——「瘋日:方圓之展」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11-03

《方圓》自2021年以降的「1984」、「正午」、「劫」及「敵」四期專題,共同回應香港當下時局、集體意識與思考空間。為了響應這一連串議題,早前(7/10)香港文學生活館在灣仔富德樓舉行開幕講座「瘋日日常──使徒意象」,請來文化評論人朗天與藝術家韓承灝共同主講,勾起了這時代所帶來的種種怠倦與疲乏。

古書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新書發佈會」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09-15

資深傳媒人「老總」鄭明仁出版《香港文壇回味錄》,讓港人夕拾鮮為人知的朝花,重溫昔日書店繁花盛放的七八十年代,適逢香港書展以「歷史文化 ‧ 城市書寫」為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寫香港故事」點題,日前書展舉辦了舉辦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的新書發佈會,更邀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任嘉賓講者,與台下一眾老朋友談舊書、舊書店、舊報紙的小故事。

百般文藝——「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吳偉康 | 2022-08-25

西西的著作至今有四十四本,雖已年過八十,但其卻能在2022年出版四部作品——《動物嘉年華》、《石頭與桃花》、《西西看電影》、《欽天監》,月前在書展舉辦的「西西的多重宇宙 小說、新詩、評論」講座,請來講者何福仁,嘉賓黃怡、劉偉成和潘國靈對談,分享個人對西西文學宇宙的看法。

是幸福抑或痛苦:「終把他鄉作故鄉──葉靈鳳與香港文史研究」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2-08-23

考證香港歷史,很難繞過著有《香港方物志》和一系列香港史著的作家葉靈鳳。今年香港書展找來葉靈鳳的女兒葉中敏女士,舉辦題為「終把他鄉作故鄉」的講座,葉女士在講座中提到,父親除了忙於寫作謀生,亦非常熱衷於考察和書寫香港,縱使一生未曾返回上海,「最緊要是他在這裡時為這個地方做了些事」。

在香港土壤中 文學藝術不斷生成:「蔬根蔬——展覽分享」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馮曉彤 | 2021-12-03

第七屆「香港文學季--親蔬」的主題講座「蔬根蔬——展覽分享」,邀來了藝術家劉學成、蘇詠寶及作家盧卓倫主講,由策展人鄧小樺、石俊言主持。展覽取名「土有香,根有緣」,期望文學與藝術的發展,也能在香港土地上自由生長,也盼港人在暗處更要好好貯存能量,在寧靜的泥土中滋潤生長。

肉體無法進入他人,以創作與世界連繫——李智良 X 黃衍仁「城市的聲音,他者與主體」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於一拳書館舉行的對談講座,請來黃嘉瀛擔任主持,與作家李智良及音樂人黃衍仁,以「城市的聲音,他者與主體」為題,談論聲音以至噪音在城市裡的功能,以及主體如何以藝術再現或觸摸邊緣的他者。

許子東 X 宋以朗——「百年張愛玲:香港的傾城之戀」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鄧皓天 | 2021-08-10

去年為張愛玲的百年誕辰,她那華麗的文字和顛簸起伏的人生,又再成為大眾熱論的話題。作為張愛玲作品唯一合法繼承人的宋以朗,與兩岸三地聞名的「張學」研究者許子東教授,上月在書展舉行的講座,大談「張學」的發展與展望,以及如何看待這些年掀起的「張風」。

漂流、實地與開放,香港人未來的攻守策略——羅貴祥 X 沈旭暉「流浮身:今昔港人身份的認同及流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2-17

香港人近月總被移民、送機、簽證之類的事物圍繞,上月舉行的「香港文學季2020」講座,邀得身兼學者及作家的羅貴祥,與國際關係專家沈旭暉教授,以「流浮身:今昔港人身份的認同及流動」為題,探討在地和海外港人,身處當前的歷史轉折位置,如何能讓身份認同得以保留並延續。

誰大誰惡誰正確?「以人類學角度看『暴力』」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21-12-09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日前(九月六日)舉辦講座,邀來鄭詩靈教授、譚萬基博士、周豁然女士、鍾浩浲先生,以人類學角度解釋「暴力」的不同面貌。講者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充斥著無形的暴力,法律、經濟、生活價值等看似和平的秩序,無不是通過看不見的暴力來維繫。最後,講者亦討論了邁向非暴力的可能。

言叔夏X鄧小樺:「孤獨 —— 空間/性格」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8-26

香港文學館舉辦的「孤獨 —— 空間/性格」文學季講座,成功邀得言叔夏來港,與作家鄧小樺討論孤獨,並在詩人池荒懸的主持下,嘗試在這個風雨飄搖,獨處與思考都愈形艱難的城市,重新去認識空間與自我、生命、社會與寫作的微妙關係。

宇宙輪迴,善惡有報——「倪匡與衛斯理的科幻世界」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22-03-01

身為香港的科幻小說名家,倪匡到底是怎樣憑著超凡的想像力,寫出一部部以虛喻實,跨越年代限制,膾灸人口的作品?月前在書展舉辦的「無限時空中追尋無限未來──倪匡與衛斯理的科幻世界」講座,就請得倪匡本人現身,談笑風生,讓他幽默而睿智地,表達對創作、科幻小說、社會甚至人生的看法。

彭秀慧 X 韓麗珠:「居心何在.隨寓而安」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7-17

過去的六月,有人不回家的日子比回家的日子多,十幾二十小時不眠不休,換來通紅的眼睛,疲乏的身軀,汗、血和淚,有人離家為了爭取,有人離家為了守護,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地方、這個城市視為家,其實我們一步都沒離開過。本年度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衣食住行」中的「住」為主題,六月二十九日舉辦的開幕講座——「居心何在.隨寓而安」,邀請小說家韓麗珠,劇場編導彭秀慧出席分享,由作家袁兆昌主持,談的就是家。

李小良、譚穎倫、黃鈺螢:「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戲曲中的性/別」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05

香港文學館主辦「文學大龍鳳」講座〔「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戲曲中的性/別〕,邀請戲曲及文化研究學者李小良、粵劇新秀演員譚穎倫(Alan),由黃鈺螢(Sonia)主持,以《夜奔》、《思凡》作引子,談戲曲的性別與情慾。

人間難得好身段——「是誰個扶飛柳絮 — 粵劇傳承與文學修養」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3-23

粵劇是精良悠長的民間藝術——不僅具備優雅秀麗的曲式,也常見秀麗精緻的文辭對白。早期的齊言民歌、詩詞歌賦,亦總需要戲曲樂調的配合,方能誦唱。粵劇與文學,可謂同理連枝,系出一源。香港文學館主辦的「文學大龍鳳」,便連結粵劇與文學兩大藝術媒介,讓大眾體會到粵劇的文學趣味,也可引起在保育戲曲議題上的討論。而活動的開幕講座更以「是誰個扶飛柳絮 — 粵劇傳承與文學修養」為題,請來大老倌阮兆輝、藝評人秋盈分享,並在粵曲研究者、大學語文導師朱少璋的主持下,談笑風生,細訴戲台內外的苦樂。

識飲食,知方寸——「窮尊嚴富優雅」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2-17

記得張愛玲在淪陷時還跑去吃貴價雪糕的瀟灑嗎?無論在動盪亂世還是鬱悶年代,食得有尊嚴與優雅,都是一門高深講究的學問。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4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最後一場主題講座「窮尊嚴.富優雅」,邀來了鄧小宇、于逸堯,還有從台灣遠道而來的黃麗群作講座主講。三位都是精緻而率性、嘗遍雅俗美食的作家,加上有《號外》主編鄧炯榕主持,豐富的食事體驗,就在詞語音節間縈繞迴盪,令人動容。

如何對抗「末世飲食學」?——「飲食男女」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安東尼 | 2019-03-01

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第二場講座「飲食男女」,邀請了李昂和葉輝主講,在藝穗會樓上劇場分享他們作品中對吃和性的處理。主持羅貴祥開場就把講座定義為十八禁和重口味,不過兩位作家沒有時間談太多男女之事,帶觀眾由頭吃到尾,在紫薯與拉絲以外,談談末世與鄉愁。

親密味道、情懷與創傷——「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8-10-22

味覺記憶時常是關於親密的。親人家常便飯、友人偶爾聚餐,都是情事,在作家身上尤其烙下深刻印記。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主題講座「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邀來了詹宏志與馬家輝作講座主講。二人均是見多識廣的多面手作家,且是好友,他們分享自身的食事經驗、文字下的味覺記憶,已讓人滿懷感動。

情感.快感.革命構想——「情感政治與左翼」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致寧 | 2018-09-27

「情感」這東西或許過於曖昧複雜,不由分說,一發難以收拾。看似無從捉摸,今天資本主義社會偏偏要操控群眾情緒,左右政治立場與判斷。八月上旬舉行的香港馬克思節,六號一晚請來駱頴佳在序言書室主講「情感政治與左翼」,趁著馬克思誕辰二百週年的當下,探討左翼如何看待社會中的情感經驗。

在麥難民的墓前,再思自由抗爭的可能——「阿甘本與變向裸命」講座紀錄

報導 | by 致寧 | 2018-07-25

某個無眠的晚上,馬玉江到灣仔麥當勞買漢堡包,自幼長於中國農村的他偶然發現,「與無家可歸的人在一起,有種熟悉感、安全感。」於是他用了一年時間收集麥難民的餐飲單據,做成個展《夜未央》。七月八日的講座「阿甘本與變向裸命」,由策展人朗天主講,他笑言雖名為講座,實則是他小小的個人分享報告。展覽揭示的麥難民現象,觸發朗天思考自由抗爭的可能,他更指出麥難民的生存狀況與我們相距不遠。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都在走向becoming-bare-life的絕望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