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那些年 恰似長流細水優雅——「八和的華麗轉身:傳統品牌的現代化」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演藝界傳奇汪明荃(阿姐)出任粵劇團體香港八和會館主席已有廿載,在多番考慮下,於7月宣布不再參選下屆理事會,明言不會不捨得,也是時候休息一下。她與總幹事岑金倩推出《八和的華麗轉身——重塑傳統品牌》,該書記錄了二人攜手打造八和亮麗牌匾的故事。她們亦於書展期間舉辦新書發佈會,與一眾知音細說這個粵劇界「老字號」的品牌故事,也談粵劇發展史。


華光大帝派來的上海女子


開首二人談及《八和的華麗轉身——重塑傳統品牌》對她們的意義,阿姐感慨時間流逝何其飛快,她踏足粵劇界時可供演出的場地還有很多,但轉眼間只剩下由民間營運的北角新光戲院。而此書就如一張成績單,交代了她在廿載時光裡所履行的職務,也記載了香港粵劇奮鬥的歷程,希望藉此讓外界了解香港粵劇發展史以及汪明荃;八和會館總幹事岑金倩則指:「這是我十多年來對粵劇的觀察,尤其是粵劇的發展,也探討了日後粵劇的未來走向,如何再步向不同的社會層面,所以十分慶幸有此次出版機會。」


阿姐憶起童年時居於北角,父親經常帶她到附近的新光戲院看戲曲,自然受到薰陶,但因為她是上海人的緣故,故較常看京劇和川曲,而未有接觸粵劇。機遇在於1981年的「歡樂滿東華」籌款活動,節目組慣常邀請紅伶配搭電視藝員合演折子戲,當時阿姐已是紅遍歌影圈,同年甚至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於是一代粵劇宗師林家聲與阿姐合演了《龍鳳爭掛帥》,反應非常熱烈,不久阿姐便懷着熱誠拜訪林家聲學藝。 1992年,時任八和主席的馬國超看中她的潛力,希望她能當上主席一位。八和的選舉制度向來採取一人一票制,結果阿姐僅僅以一票之先擔任主席,「事後發現有位叔父只是不想投給對家,卻又不熟悉我,只好擲聖筊問華光先師,所以我常笑說是華光師父派我來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甫上任,阿姐望見空蕩蕩的八和辦公室,打算增設一台電腦,而當時電腦屬新科技,價值不菲,加上當時會館的經費僅來自每年叔父們在華光誕的捐贈,阿姐依然在會議上大力提倡,好讓八和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走向現代化。



歷劫珍珠不怕浪裡沙


八和屹立七十載,當中許多是阿姐披荊斬棘的故事,同樣述說着香港粵劇的奮鬥史。就如經濟起飛時期,香港多個戲院轉為放映西方電影,粵劇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阿姐回憶1997年金融風暴後,新光戲院作為必爭之地卻面臨轉手出售的危機,她力挽狂瀾,於2005年在業主和政府之間斡旋,多番游說後,業主才願意續約四年,隨後每隔幾年阿姐便要花費心神處理續約問題,方可保留這座粵劇殿堂至今。


隨着阿姐於2007年重任八和主席,以及2011年岑金倩入職,二人矢志推廣粵劇,但要搞粵劇教育,現時或可靠Zoom或Youtube,但當年而言必需要有場地。於是她們便着手處理政府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欲將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為八和粵劇文化中心。為了申請成功,八和會館必先成為慈善團體,阿姐卻被冷嘲熱諷,被指有利益輸送之嫌,處處遭受進迫,最後活化計劃甚至不被接納,阿姐表示「當時很不忿敗於另外兩個候選團體」,岑金倩更笑指阿姐當年為此在電視上哭了。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香港回歸過後,八和成功申請「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陸續推出「粵劇新秀演出系列」,讓一眾年輕演員有機會在這座二級歷史建築一嚐踏台板的滋味,更可與觀眾有近距離的互動,台前幕後一併全方位培訓,迄今演出近二百個劇目,成為了阿姐「最為重視並引以為傲的項目」。後來,政府欲打造西九文化區,卻沒有將粵劇放在第一次規劃之中,在阿姐引領八和爭取之下,令西九戲曲中心成為了另一個重要的演出場所,可惜的是阿姐認為「至今仍欠缺一位真正認識粵劇的藝術總監」。


除了解決長年來場地缺乏的問題,岑金倩提起了神功戲的三次危機,仍是有幸阿姐出面發聲,「香港粵劇得以保存至今有賴神功戲,神功戲是香港粵劇的命脈,我又想起阿姐當年很『惡』地找新華社的故事。」那是阿姐首次上任的燃眉之急:內地班到港演出,危及本地班的神功戲,令本地員工面臨失業問題。阿姐帶同副主席和理事到新華社商討,經過詳細解釋後才保住香港演員的飯碗。同樣的戲碼於2011年再次上演,鴨脷洲同慶公社與黃大仙文娛協會同樣邀請內地劇團演出,逐漸形成不對等競爭,八和唯有去信民政事務局,要求保障本地粵劇演員,此後幾乎杜絕了內地劇團來港演出。


近年疫症肆虐無疑成為了第三次危機,粵劇界也不例外受到重擊,因為戲班是以日薪計算,無止境停工將會嚴重影響從業員的生計,阿姐向當時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出公開信,促請借出場地供搭建戲棚之用,好讓神功戲恢復演出。再者,「八和頻道」是一次化危為機的示例。不如以往受場地所限,藉着政府的資助,八和將舞台移師到Youtube,開拍一共47集網上短片,不但令員工「有工開」,亦為香港粵劇留下寶貴的網上教材,在場觀眾亦大感興趣而再三追問。



粵劇以外的禮與教


二人再憶述不少溫情小故事,就如八和會館每年於清明期間舉行的春祭儀式。阿姐初上任時發現會館僅有處於和合石的先人紀念碑,故想起會員們善終的問題,《論語》有云:「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阿姐到處奔波了解社會上申請龕位的可能性,只為了讓仙友能夠聚在一起,後來八和向東華三院捐予款項,東華便答應捐出大口環義莊169個骨灰位。如今龕位又面臨飽和,一眾會員憂心忡忡,阿姐於年初再次聯絡東華,東華念及阿姐多年來積極籌款便再增添100個龕位,岑金倩明言:「八和作為傳統團體,如沒有能幹的主席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話,實在難以發展公共事務。」令岑金倩為之感動的是,八和向來重視生養死葬,充滿人文情懷,如在民生困頓的五十年代,何非凡主席特聘醫生專為會員求診所用,亦設有一間小小的養老所;舉行春祭時會沿途奏樂,準備三牲祭品,一夥人誠懇地向仙友聚拜。


除了講求禮數,教育亦是體現人文精神的一環。岑金倩指以往廣州八和會館已有「粵劇演員養成所」,香港八和亦曾在藍田創立八和小學,殺校過後於1996年將八和粵劇學院獨立註冊,並申請成為慈善團體,獲藝術發展局資助100萬元,與香港中文大學進修學院合辦證書課程,正式以現代化教學培育人才。多年來時雨春風,人才輩出,如名伶蓋鳴暉正是香港八和粵劇學院第二屆畢業生。


投身粵劇界多年,阿姐一直把作育英才的宗旨謹記於心,尤其2007年重新擔任主席時,粵劇界面對青黃不接、缺乏新劇本、演出劇目不均等問題,「呈現了很不景氣的狀態」。於是阿姐決定改革八和粵劇學院,將收生對象改為青少年,認為「愈年輕學功夫就愈好」,岑金倩便認為:「以商業角度而言,當時市面上已有學士課程,這次大刀闊斧把它改為青少年訓練班,多年後回想仍是一個極明智的決定,因為成人或許視粵劇為興趣,效果未必顯著,青少年卻的確能夠受到薰陶,真正愛上粵劇。」



岑金倩儼如與八和粵劇學院的學生一同成長,亦見證着粵劇新秀譚穎倫和梁非同與阿姐的塵緣。阿姐解釋:「譚穎倫兩歲開始接觸粵劇,三歲加入香港兒童少年粵劇團,師承張寶華,上了中學卻有些分心。之後我去見他的家長,又去找張寶華,才能把他帶來青少年訓練班,但他真的很尊師重道」。岑指:「我印象中非同是很勤力的學生,當時她想入讀八和,但她從來沒有接觸過粵劇,課程主任呂洪廣先生建議她旁聽一年再作決定,最後她果真入讀了八和,確實是八和一手湊大的學生。 」阿姐再補充一段她們的師生情:「梁非同是城大學生,後來她想升讀中大碩士和演藝學院,我都替她寫了推薦信。某次我有戲想請教仙姐(白雪仙),仙姐是神級演員,誰也希望被她贈送兩句,於是我順道帶她去拜訪。早前我們八和投票,她寫了一張紙仔感謝我照顧她,其實也談不上照顧,可能她把我當成了媽媽。原來當我們關心學生的時候,他們會感受到鼓勵,也會一直把這份情放在心上。」


在你轉身的以後,再出發


台下觀眾聽得樂此不疲,甚至有人提出普及粵劇的建議,亦有粉絲特地從國內以至海外而來,場面極為熱鬧,阿姐逐一和讀者簽名合照。八和故事固然未能在短短一小時盡述,而二人的故事終需謝幕。汪明荃在位廿載,事事親力親為,所念及的始終是年輕人,幾乎代表着八和這個傳統品牌;岑金倩作為總幹事在管理、策劃和籌備等方面思慮周全,鞏固了八和在業界代表性和現代性,也是支撐着阿姐的幕後功臣。


二人各有行當,合作無間,如今功成身退,一揮雙雙長袖,留下閃爍金風,而八和將華麗轉身,踏上新的台板,賞心樂事誰家院,還望憑書再續緣。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曾繼賢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1-04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