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戰爭,該活的人︰俄烏戰爭裡的藝文界殉難者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當士兵布好陣

我們最後聽到的

是教靈魂解脫苦難的詩句。

——維亞切斯拉夫﹒胡克(Vyacheslav Huk)〈獨立廣場〉,關天林譯


俄烏戰爭持續逾兩月,烏克蘭首都基輔久攻不下,俄軍從周邊地區撤出,將戰線東移至頓巴斯地區,轟炸醫院和避難所、打家劫舍、性侵婦孺、屠殺平民等戰爭罪行隨之而曝光。據烏克蘭官方估計,至今約五百萬國民淪為難民,超過二萬人罹難。該死的戰爭仍未停歇,該活的人一一陣亡,除了追悼前線作戰的士兵,讓我們在這篇文章裡,記念那些在這場侵略之中倏忽逝去的藝文界人士,記念他們為後世留下的文化瑰寶。


混血男星李帕夏(Pavlo “Pasha” Lee)


網絡曾誤傳有港人到烏克蘭參戰後戰死沙場的消息,其實該名擁有亞裔面孔的軍人,是該國著名演員李帕夏(Pavlo “Pasha” Lee)。33 歲的李帕夏出生於前蘇聯,現被俄國吞併的克里米亞地區,母親是烏克蘭人,父親則擁有朝鮮血統,他接拍廣告出身,後來當上電視節目主持,也參演了《Meeting of Classmates》、《Provincial》等多套劇集,為《獅子王》、《哈比人》、《南方公園》等西方影集作烏克蘭語配音,在國內擁有一定知名度。


活躍於 Instagram 的李帕夏,戰前經常上傳健身、運動、游船河的照片,大晒健美身形之餘,亦向粉絲分享他的生活品味。俄軍入侵烏克蘭首日,他即響應號召加入國土防禦部隊,勇赴戰場抗敵,IG 可以找到他穿上迷彩軍服的個人照。而他最後一則帖文,是與一名女軍官的合照,他寫道︰「在過去的四十八小時裡,我們找到機會拍下如何被轟炸,之所以露出微笑,因為我們會成功,烏克蘭將會勝利。」


三天後的 3 月 6 日,俄軍向基輔附近的伊爾平(Irpin)發動砲擊,李帕夏自告奮勇幫助居民逃生,還脫下防彈背心保護小孩。在伊爾平河畔協助平民疏散時,俄軍向部隊身處的橋樑發射迫擊炮,造成至少四人身亡,包括李帕夏,他的屍首在陣亡五天後才被尋獲。敖德薩國際電影節主辦方在臉書公布他的死訊,遺體在 3 月 18 日下葬於其母親身處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Ivano-Frankivsk Oblast)。李帕夏至死無緣看見烏克蘭抗戰勝利的一刻,令人不勝唏噓。



國寶級女演員史維茲(Oksana Shvets)


Oksana Shvets

(網上圖片)


國難當前,即使是坐擁地位和資源的明星沒有一走了之,願意與平民站在同一陣線負隅頑抗,成為一股凝聚力。李帕夏為國捐軀一事令烏克蘭舉國哀慟,堅定了軍民抗敵的決心。另一位不幸死於俄軍炮火的藝人,是國寶級女星歐克姍娜﹒史維茲(Oksana Shvets),她在 3 月中俄軍轟炸基輔期間,在睡夢中被炸死,享年 67 歲。


1975 年,史維茲在伊凡弗蘭科劇場修畢戲劇,即參與國內多個劇團的演出,包括在改編自契訶夫劇作《三姊妹》飾演娜塔莎(Natasha)一角,隨後亦參與多部電影和電視劇演出,在 1996 年獲頒「烏克蘭榮譽藝術家」的名銜,是國內授予藝術家的最高殊榮。


史維茲生前所屬的基輔青年劇團 3 月 17 日在臉書證實死訊,指她從影四十多年,是一位才華洋溢的演員,為他們帶來很多鮮活的回憶,形容她的離世是「無法挽回的悲傷」,怒斥「入侵我國領土的敵人,罪無可恕。」



首席芭蕾舞者達西辛(Artem Datsyshyn)


Artem

與達西辛(男)於基輔歌劇院共事的 Tatiana Borovik 貼出演出舊照悼念好友。(Facebook @Татьяна Боровик)


戰火無情,烏克蘭國家歌劇院首席芭蕾舞者阿爾喬姆﹒達西辛(Artem Datsyshyn),2 月 26日被俄軍炮火擊傷,延至 3 月 17 日在基輔一家醫院傷重不治,享年 43 歲,是俄烏戰爭以來第三名殉難的表演藝術家。


達西辛 1979 年生於烏克蘭南部城市赫爾松(Kherson),在基輔國立院校修讀舞蹈出身,學生時期已經奪得命名自烏克蘭 20 世紀著名芭蕾舞者里法的「里法獎」(Serge Lifar Prize)第三名,以及雷里耶夫國際芭蕾舞大賽(Rudolf Nureyev International Ballet Competition)銀獎,令人眼前一亮。1997 年,他加盟烏克蘭國家歌劇院,擔任首席芭蕾舞者,先後擔綱主演《天鵝湖》、《胡桃夾子》、《吉賽爾》、《羅密歐與茱麗葉》等著名劇目,更曾到德國、意大利、法國、日本、美加等地巡迴演出,其演出被譽為「富有表現力」(expressive)、具有「浪漫高度」(romantic sublimity)和「心理深度」(psychological depth)。


達西辛的友人、編舞家阿列克謝.拉特曼斯基(Alexei Ratmansky)表示對方在 2 月 26 日受俄軍炮擊受傷,治療三星期後搶救無效離世,他表示故友深受其他舞者愛戴,噩耗對他們造成「無法承受的傷痛」。與達西辛在烏克蘭國家歌劇院共事的劇場導演 Anatoly Solovyanenko,也讚揚故友是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出色的人。



「國民女兵」作家伊琳娜﹒茨維拉(Iryna Tsvila)


螢幕快照 2022-05-03 下午4

「國民女兵」與丈夫在基輔保衛戰中陣亡,舉國哀悼。(Facebook @Irynka Tsvila)


烏克蘭戰場上不乏女兵身影,據統計約 17% 戰鬥人員是女性。有「烏克蘭國民女兵」美譽的作家伊琳娜﹒茨維拉(Iryna Tsvila)3 月 25 日在基輔附近與丈夫雙雙陣亡,被封為「烏克蘭女英雄」。


2013 年底廣場革命(Euromaidan)爆發,只有社運經驗的茨維拉開始隨志願者學習操作槍械、鍛煉體能,投筆從戎,在頓巴斯戰爭中加入了志願特種部隊「一月營」(Sich Battalion)。今年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她加入烏克蘭國民衛隊快速反應旅,她曾在 Facebook 留言︰「誰來捍衛基輔?」不料數天後她在基輔保衛戰中為國捐軀,遺下五名子女。


茨維拉筆名「琳扎」(Linza),意指「鏡頭」,因她熱愛攝影,曾為烏東戰爭留下不少影像紀錄,其著作包括獲得舍甫琴科獎的《剪去辮子的姑娘》(Girls Cutting Their Locks)、《戰爭之聲︰退伍軍人故事》(Voices of War : Veterans stories)等,描寫她如何克服女子在男性為主的環境裡當兵的各種挑戰,身為母親留下孩子從軍的掙扎,以及在緩衝區行旅的經歷,處於戰爭與和平之間,彌留於那片被世人遺忘的靈薄獄(limbo),每晚伴屍體和老鼠同眠,不知歸期。


螢幕快照 2022-05-03 下午4

勇武女兵亦有溫柔一面,熱愛園藝的她,後園曾種滿玫瑰。(Facebook @Irynka Tsvila


茨維拉曾在書中寫道,身處戰場日久,她意識到她家後園裡的玫瑰早已枯萎。曾有一段時間她非常熱衷於栽種英國、法國、塞爾維亞等不同品種的玫瑰。她最希望在戰爭完結之時,可以整理她的記錄和相片﹐創立烏克蘭首個有關玫瑰的網上資料庫。遺憾戰火未歇,她的遺願沒能實現。



「前線詩人」、林業學者尤里﹒拉夫(Yuriy Ruf)


Yuriy Ruf

同樣「和勇合一」的尤里﹒拉夫,不幸成為第二位為國捐軀的烏克蘭作家。(網上圖片)


另一名殉國的作家,是詩人、林業學者尤里﹒拉夫(Yuriy Ruf),他在戰爭首日加入機械化步兵第 24 旅,3 月初在盧甘斯克地區(Luhansk)波帕斯納亞(Popasnaya)與隊友作戰期間,擊潰俄軍部隊,卻在愚人節遇襲身亡。


尤里﹒拉夫本名尤里﹒達德(Yuriy Dadak), 居於利維夫(Lviv),1980 年生於烏西捷爾諾波爾州 (Ternopol),14 歲開始寫詩,他視詩歌為一種愛國主義的彰顯,廣場革命後創立了名為「民族精神」(National Spirit)的文學計劃, 希望以文學的力量推廣烏克蘭民族主義。他出版過多本詩集,包括《深紅的抒情詩》(2012)、《革命時代》(2014)、《時代的轉捩點》(2015)、《雲呢拿或鋼鐵》(2022),其詩作被收錄於烏克蘭現代民族詩集《血的聲音》(2013)和《鉛雷的迴聲》(2015),其中《時代的轉捩點》獻給在俄烏戰爭中的軍人們,描述了詩人行旅期間遇見的人和事,被評為「前線詩歌」。


Yuriy Ruf2

尤里﹒拉夫生前出席詩會的照片。(Facebook @Юрій Руф)


除了詩人身份,尤里﹒拉夫亦是一名工程技術專家,擁有林業博士學歷,戰爭爆發前在烏克蘭國家林業大學(Ukrainian National Forestry University)鋸木、木工及木材建設學系擔任副教授。校方知悉拉夫殉難後發出訃聞,向其家人致以最深切慰問,並讚揚拉夫在林業技術及文學領域帶來的貢獻,指出他是一名捍衛祖國土地直至嚥氣的民族英雄,「這名烏克蘭的兒子將會長存在每一位認識他的人心裡,以及他的愛國詩歌裡。」訃聞尾聲以粗體呼告︰「英雄浩氣長存!願榮光歸烏克蘭!願榮光歸英雄!」

4 月 9 日,尤里﹒拉夫與同袍在利維夫大教堂舉行葬禮,數百人出席弔唁,並向他們獻花。他們的遺體下葬於利維夫的英雄塚(Marsove Field)。(美聯社)



立陶宛導演、人類學家曼塔斯﹒克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cius)

 Mantas Kvedaravicius

克維達拉維丘斯過往的紀錄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墓誌銘,與之走到盡頭,以生命完成了戰爭暴力最深刻的見證。(網上圖片)


立陶宛導演、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曼塔斯﹒克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cius),在馬里烏波爾(Mariupol,台譯馬立波)拍攝期間被俄軍俘虜後槍殺,據報被棄屍街頭,留下三部關注戰地人權的電影作品以及多篇論文傳世。


克維達拉維丘斯 1976 年生於前蘇聯今屬立陶宛的比爾扎伊(Biržai),他在維爾紐斯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文化人類學,並在劍橋大學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曾於維爾紐斯大學傳播學院擔任副教授。他的作風是花數年時間深入關注邊陲地區生活,作詳細的田野研究,再將研究所得以電影和學術寫作兩種方式呈現,因此,他的電影和論文往往有互文的關係。



他在 2006 年起關注北高加索地區的人口失踪和酷刑問題,花三年時間研究車臣戰爭中的暴力,在 2011 年發表首部紀錄片《巴札克》(Barzakh, “Limbo”),探討執法者以反恐名義,肆意對平民作出綁架,嚴刑銬問等濫權濫暴行為,在車臣「被消失」的已有六千人,獲得該屆柏林影展「國際特赦組織電影獎」等多個電影節獎項,並撰寫了博士論文,題目為《不存在之結:車臣反恐區法律邊界下的死亡、夢想和失踪》(Knots of absence: death, dreams, and disappearances at the limits of law in the counter-terrorism zone of Chechnya)。



2014年,克維達拉維丘斯來到了烏克蘭東南部的馬里烏波爾開始了另一場拍攝和研究工作。馬里烏波爾位於頓涅茨克州(Donetsk)南岸,緊扼亞速海北部,與俄國接壤,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在這座衰落的後蘇聯工業城市,人們用俄語侃侃而談,緬懷著蘇聯時期的「好日子」,因此順勢地滋長了親俄分離主義武裝份子的勢力。在 2016 年發表的第二部獲獎紀錄片《馬里烏波爾》(Mariupolis),他用鏡頭對準了這片灰色地帶,探討與烏克蘭相異,但又與俄羅斯不盡相同的地域性,以一種中立的視角,揭示著普通人們如何在槍炮聲中努力維持「正常生活」,導演說︰「我的電影並不是關於戰爭的,而是關於戰爭地帶旁的日常生活,關於即使戰爭發生了,日常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


他後來發表的學術論文《肉身的合法性:反恐行動區的情感生活》(Carnal legalities: affective lives within zones of counter‑terrorism operation),進一步探討車臣和烏克蘭東部所謂「反恐區域」如何依靠法律賦權取得合法性,人民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其影響。


紀錄片電影節 Artdocfest 創辦人,俄羅斯導演曼斯基(Vitaly Mansky)4 月 2 日在臉書發文:「我們的朋友、Artdocfest 的伙伴——立陶宛紀錄片作者克維達拉維丘斯今天在馬里烏波爾遇害,當時他手中還拿著拍攝器材,就在這場針對全世界該死的邪惡戰爭中喪生。」


馬里烏波爾被俄軍重重圍困多日,平民斷水斷糧斷電,城市接近撤底摧毀,人道救援失敗。據烏方估計馬里烏波爾已有二萬平民死亡,亦有被俄軍送到亂葬崗處理的跡象。


據烏克蘭官方公布,克維達拉維丘斯在準備離開烏克蘭前被俄軍拘捕並成為俘虜,頭部和胸部中槍身亡,俄軍將他的屍首扔在街上。其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到馬里烏波爾,將丈夫的遺體帶回立陶宛。


據報,克維達拉維丘斯重返馬里烏波爾,就是為了拍攝前作的姊妹篇。儘管電影未能拍就,克維達拉維丘斯過往的紀錄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墓誌銘,與之走到盡頭,以生命完成了戰爭暴力最深刻的見證。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蘇麗真

素食女子,喜歡文字、電影、音樂、旅行、動物。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