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BOOKED:香港藝術書展」五度歸來,於 4 月 28 日至 5 月 1 日一連四天在賽馬會藝方及 F 倉展廳舉行,是次是各地通關後首次辦展,將聯同本地、亞洲及國際的 86 個參展單位展出。今屆藝術書展更會帶來全新項目 ——「聲書相印」,展現「聲音」和「印刷」可以如何交融契合。今屆特設現場持續音樂表演及行為藝術表演,並設有手製小誌工作坊等一系列精彩的對談和活動,不失為長假期的藝文好去處。
策展人何思衍。
藝術書展策展人何思衍表示,過往數年受全球疫情影響,外地參展人來港受限,今屆藝術書展是全面通關後首次,更多外地參展人得以來港參與這件藝術盛事,陣容包括成立於 1976 年,美國紐約的老字號 Printed Matter,是全球具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傳播、推廣和宣傳藝術家書籍及其相關印刷品,約十五年前起統整籌辦的藝術書展取得極大成功,成為全球行內楷模。另外來自瑞士蘇黎世的 one man band 單位 Nieves 亦親身來港參展,二十年來專注於製作藝術家出版物及小誌,亦是值得留意的參展商之一。另外,今年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國內不少藝術書商都能亮相藝術書展,包括來自上海的出版商假雜誌、UNFOLD 上海藝術書展、廈門的三影堂,均是專門出版及策展攝影藝術作品的名家。在本地方面,參展單位包括著名紀實攝影師黃勤帶、小誌出版商 ZINE COOP、炮製奇幻神秘漫畫及故事繪本的尼間麵包店等,名單不能盡錄,值得讀者入場欣賞。
此外,書展的展銷場和閱覽室將分別帶來印尼的 lumbung kios 和 lumbung publishers 的特殊圖書,這些書籍曾在第 15 屆卡塞爾文獻展(documenta 15)上亮相,與印尼傳統農業社會的「米倉」(lumbung)概念息息相關,「米倉」強調包容與分享,挑戰了既有的藝術機構資源分配方式,打破策展方挑選權的專利,將策展專利分享與十個子組織,藝術家將出席對談分享參與他們組織文化共享網絡的革新經驗。
米倉。
今屆藝術書展特設攝影藝術家唐景峰(Kurt Tong)的《Dear Franklin》展覽。《Dear Franklin》跟隨「隆富蘭克林」(Franklin Lung)的足跡,帶領讀者重返三十至五十年代的老上海,半虛構交織半史實,呈現中國離散族群洶湧歷史。結合約 200 張老照片、剪報、信件和攝影作品,由左至右翻起,彷彿連載小說般觀看兩位主角的命運,若由右至左翻回來,就像攤開一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政治和社會史,挑戰了攝影書的形式和效果,獲選為紐約 MoMA 2022 年十大攝影書籍之一。
《Dear Franklin》展覽。
本屆藝術書展的重頭戲之一為「聲書相印」,展期由 4 月 28 日持續至 11 月,由朱珮瑿和 Edward Sanderson(李藹德)共同策展,何思衍合辦。何思衍表示,「聲書相印」探索聲音與印刷之間的關係,書籍作為藝術創作媒界,不同於畫作或雕塑,有著可複製性和可觸摸性,有著極大的流通、流存的潛力。一方面,我們聽到的聲音和聆聽的音樂都被記錄在印刷品内、在圍繞聲音和音樂而有的包裝中,以及在雜誌、小誌和傳單上;另一方面,印刷品也能觸發或產生聲音。音樂/聲音的記錄和印刷品彼此之間有著顯著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大量發行流通,價格相宜,而且同樣對立於那些被認為價值不菲、獨一無二的「藝術經典之作」,因而共同體現出平易近人、獨立自主的精神。
「聲書相印」展品。
這個項目首先推出一個由聲音藝術和實驗音樂構成的特別展示。作品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由長居香港的學者兼策展人 Edward Sanderson 借出,Edward 於北京居住多年,博士論文研究中國的聲音藝術及實驗音樂,今次展覽便有一系列另類、並非廣為人知的收藏,包括黑膠、唱片等等。與此同時,藝術家書籍圖書館將展出 mmmmor studio(杜塞爾多夫/香港)的裝置作品,作品由香港本地的水資源啟發,包括雨、海港、河流,結合視覺、聲音和觸覺,令視障、聽障人士都能感受到水的節奏。展期最後一天,書展設有本地音樂家楊嘉輝帶領的現場持續鋼琴表演,首部份為《家具曲》,作為「家具音樂」大型系列的一部分,其靈感來自 coffee table book,演出結合書架、音樂和咖啡,將改裝過的家具與書籍和錄製的聲音互相結合,以訴諸視覺的手法來表現聲音及沉默。音樂家思考到音樂欣賞的方式今非昔比,不同於上世紀看音樂會或看大戲須全神貫注,他的表演將持續七小時,如如背景音樂包圍著觀眾,「Artist Book Library 不像典型的展廳,一定要安靜看作品,是一個很 casual 的空間。」
Edward Sanderson。
藝術書展首日,行為藝術家 Florence Lam 和彭靖創立的香港現場藝術平台「基地」帶來特別的現場表演。一個真正的淑女能夠把書本平衡在頭頂上優雅地行走,她們以馬戲團作為靈感,透過雜技的姿態與書本進行多樣的互動,她們身穿高跟鞋遊走於展場,以各種雜技式姿態與書籍進行互動,為女性的「身體知識」作出新定義。書本作為知識的比喻,象徵著女性內涵的昇華。藝術家希望直接面對並擁抱社會對女性身體、行為和姿態的刻板印象。
Florence Lam 和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