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2023】無秩序編輯室用盡消費券書單

無秩序編輯室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7-19

亂世之下,前路難行,但愈是艱辛的日子,愈要好好閱讀。今年書展舉行期間,適逢第二期消費券剛剛開始發放,就讓我們將彈藥投放在閱讀之上,藉此排解內心的一切鬱結與苦悶。「虛詞編輯部」今年特意精選以下書單,紀念已逝作家的同時,但願也能重新發現城內仍然蘊藏的美好。世界很壞,但我們依然深信,有燈就有人,有書就有光,讀書永遠都有其意義所在。



紀念我城作家,西西遺作整理——《左手之思》何福仁編、《港島吾愛》何福仁編、《西西看電影》(中冊)趙曉彤編/香港中華書局



 


華文世界的重要作家西西去年離世,為紀念這位替香港塑造豐富文學形象,供養一代又一代青年文學養分的作家,香港中華書局在書展期間推出三本西西新書,其中包括兩本西西遺作、何福仁編的詩集《左手之思》與散文集《港島吾愛》,亦順承去年書展期間出版的《西西看電影》(上),趙曉彤編的《西西看電影》中冊也一併問世。


《左手之思》收錄西西未結集的詩作七十二首,分為兩卷,始於她十五歲發表的第一首詩〈湖上〉,結束於八十三歲寫的最後一首詩〈疲乏〉,書末附詩論九篇,是西西少見的談詩之作,反映她形成於青年時代、成熟而周延的詩觀。《港島吾愛》則收錄西西的散文五十二篇,分為四卷,包括「再看足球」、「非洲系列」、「小品一束」與「港島吾愛及其他」,呈現西西眼中多彩多姿的世界。


359782585_753649920099412_2985449771998972861_n


作為二戰後在本地推動電影文化潮流的元老之一,西西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量評論世界各地的電影潮流,承接去年書展期間推出的上冊,今年推出《西西看電影》中冊,內容達五百頁之多,收錄《香港影畫》「開麥拉眼」專欄及《亞洲娛樂》「每月影評」專欄的文章,以及刊於這兩本雜誌的單篇短文,屬於西西電影時期的「中後期」寫作成果,同樣不容錯過。



逝世五週年紀念,劉以鬯的書和人——《馬來姑娘》、《同道心影——記憶中的文友》(梅子編)、《陶瓷》(復刻版)/香港中華書局



  


劉以鬯是香港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酒徒》、《對倒》等著作影響無數後代讀者。今年是劉以鬯逝世五週年,書展期間除了有講座回顧劉以鬯的書和人外,香港中華書局亦會推出三本與劉以鬯相關的新書,以茲紀念。其中《陶瓷》是劉以鬯在1979年出版的小說,本已絕版多年,如今原書復刻。收藏陶瓷本是劉以鬯的興趣,他以此題材創作小說,將人性、慾望刻畫入微,創意豐盈,反映了時代特色。《馬來姑娘》是劉以鬯1959年在《星島晚報》連載的中篇小說,如今首次結集出版。在這個動人的愛情故事裏,劉以鬯寄託了對民族和諧的期盼。《同道心影——記憶中的文友》則是劉以鬯為數不多的散文結集,憶述了十五位不同輩份的文友,包括葉靈鳳、豐子愷、徐訏、巴金等等。讓我們走進劉以鬯的世界,一起探索文學的亮光。




將時光凝練在文字,文壇傳奇的創作對話——《雲雀與夜鶯》鍾曉陽、鍾玲玲 著/新經典文化



兩名本地傳奇女作家,鍾曉陽與鍾玲玲的創作對話。兩人相識超過四十載,各自在文學與人生路上都曾經歷過難關與停滯,社會環境幾經變化。如今她們驀然回首,翻尋彼此書信,以現實為素材,以創作重塑往日軌跡,將時光凝練在文字裏,吐露面對生活曾有的熱情和冷靜。浪漫詩人雪萊說:「詩人就像黑暗中歌唱的夜鶯,用美妙的聲音撫慰人生的孤獨。」雪萊也在詩作〈致雲雀〉中,以雲雀比喻不受任何拘束、渾然天成的藝術。《雲雀與夜鶯》便是她們以幽微、感性的筆觸來詠唱的歌聲,合譜出一段單純璞真的故事和情感。



亂世適宜亂出章,品一道袖珍前菜——《人間零度醉醉念》崑南 著/藍藍的天(限量100本!)


_人間零度醉醉念_cover


「我機故我在。機我無處不在」——以手機書寫煉成的《人間零度醉醉念》,為崑南自言的,學習與手機「共生死」之作。詩集裡所有照片,都是崑南以其詩人的眼睛拍攝下來,詩句骨骼短小但精奇依然,而且不設目錄,讓讀者可隨性感受。崑南近年本欲完成其「天地人三部曲」小說,想不到此詩集竟先行跑出,如崑南所言,「命運有時是曲折離奇,亂世適宜亂出章」,讀者不妨也無法無天一下,先繞一個圈,細味這道袖珍前菜,為我們帶來的驚喜。



香港學術史的重要篇章——《我的二十世紀:李歐梵回憶錄》李歐梵 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著名學者李歐梵推出個人回憶錄,可看到這位文學及文化研究學者縱橫不同學術領域的一生,包括現代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等;也有北美洲、台灣、香港的學院科系演化的歷史,繼夏濟安夏志清兄弟之後,李歐梵個人推動中國現代文學在北美的研究,原來做了很多事;九七前後他來到香港,也迅速成為學術文化明星,帶動許多文化研究,包括在商場如又一城做文化導賞等,混雜跨界開先河。作為世界級學者,李歐梵真是一個到處游動的人,所以本書中的歐洲遊記也十分具可讀性,李氏寫下了他所目擊的法國1968學運。本書也將是香港學術史的一個重要篇章——如果香港有學術史的話。必須要你有興趣,才有香港學術史這樣東西哦。



香港文化瑰寶,地水南音的一代宗師——《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榮鴻曾、吳瑞卿/香港三聯書店



一代瞽師杜煥,是地水南音的一代宗師。和很多被忽視的民間藝人一樣,杜煥在低下層社會掙扎求存,他曾在旺角油麻地一帶娼寮賣唱,卻不幸染上鴉片毒癮;日佔時期家人伴侶先後逝去,待重光後,流行曲和廣播劇卻興盛,聽南音的聽眾稀少,讓他不得不流落街頭賣唱,幸得文化學者們珍視,為他錄音存檔並邀他於各地演出,才讓其南音得以保存。


《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由榮鴻曾、吳瑞卿編寫,記錄了杜煥的生平,分析他的南音技巧,收錄大量唱詞,讓讀者能夠全方位了解瞽師文化和地水南音的權威著作。


杜煥是香港的文化瑰寶,他面對困厄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杜煥自言,他生來有三不幸:一不幸自小家貧、二不幸自幼失明、三不幸學唱的是南音,晚年時很少人聽,無以為生。縱然如此,他在每首歌最後,仍祝願聽眾快樂無憂: 「「但願各人命運唔好時我似」、「人人一生快樂係過時天」。



劫後餘生,思考未來命運——《劫後書(拓孤之地;凶年巡禮;母語辭典)》廖偉棠著/雙囍出版、《有托邦〔索隱〕:關於當下、生態與未來的文化想像》廖偉棠著/果力文化


  


廖偉棠今年出版了攝影評論集《有托邦〔索隱〕》與詩集《劫後書》,領路讀者在劫後餘生之中,思考未來、遠方的人與自然的命運。《劫後書》收錄他在2018年至2022年間的詩作,分為三部詩集,分別以中、港、台為主題,遙祝永隔的靈魂,安放離散的身軀。而「有托邦」,則是一種指向「異托邦」的逃逸路線,即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世界觀與未來的希冀和想像。廖偉棠在《有托邦〔索隱〕》中穿梭於當代思潮,從梭羅《湖濱散記》到麥克法倫《大地之下》;從卡繆《鼠疫》到高翊峰《2069》,藉著評論這一系列文本,構築另類實踐的可能路徑,有如心靈荒蕪之際的存在地圖,亦是寫給獨立靈魂們的精神供給。



重新發現被遺忘的一花一木——《香港四季色:身邊的植物學》劉大偉、王天行、吳欣娘編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與胡秀英標本館合作,出版以四季作為分冊的《香港四季色:身邊的植物學》,輯錄了香港市區及郊野常見、卻常常被大眾忽略的100種植物。此書由標本館團隊劉大偉、王天行、吳欣娘編著,並附有王顥霖製作的3D模型繪圖,書內全部品種均有栽種於中大校園,呈現四季景色之美,讓讀者於春夏秋冬的不同季節,都能以此書作導覽在校園內遊歷,用心了解這些朝夕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植物,重新發現這座水泥森林裡蘊藏許多值得我們守護的生命。




走遍香港,由地景出發的文學創作——《來一場文學散步》可洛著/突破出版社



可洛將過往主持文學散步的個人經驗整理,選定包括北角、觀塘、土瓜灣在內的七條路線,除了介紹與地景有關的文學作品和作家生平外,也加入了一些歷史掌故和社區物事,寫作班導師張志樂,遇上助理教師王莉,就這樣展開了一場二人文學散步,慢慢走進香港作家筆下的文字及景物,由此見證香港的文學、歷史及變化。此書特別之處在於故事採用小說模式表達,以相對輕盈有趣的方式切入,由地景出發進行文學創作,在文學散步的路上,主角們也有著他們的故事。在消失成為日常的香港,何不來一場文學散步,尋找仍然蘊藏城內的美好?




匠人精神,保育香港的獨特養雀文化——《開雀籠》郭達麟編著/香港三聯書店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匠人精神的浪漫。陳樂財師父是其中一名守藝者,他是香港碩果僅存的雀籠工藝師、香港非遺傳承人,師承已故大師卓康,據說「卓籠」曾以天價50萬港幣成交。可惜,昔日西關大少於茶樓弄雀的場景已不再,惜雀籠的人亦已不多,雀籠這門工藝亦青黃不接。


《開雀籠》作者郭達麟,一心透過學習及記錄的方式,保育香港的獨特養雀文化及工藝。由2019年開始,他一邊跟隨陳師父學習雀籠技巧,一邊跟研究團隊記錄工藝中的不同細節,包括雀籠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竹籠的工藝與配件、產業現時的生態,以及雀鳥文化如何影響城市空間的景觀等,並採用大量設計繪圖、插畫和相片,勾畫和比較各類中式鳥籠,帶領讀者理解香港的雀籠工藝和遛鳥文化。


傳統非遺文化需要被重新注入生氣,才可令產業有新希望。透過此書所載的上一代養鳥人的分享,期盼有下一代的有心人接棒,令這個世界獨有的文化風景得以延續發展。



離散時代,孕育香港新一代——《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 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 希望學編輯團隊/希望學



如果可以留下,沒太多人真想離開。但離開了的人,可如何在落地與懷鄉之間自處?


《異鄉港孩》是2019年後首本離散港人的訪談集,紀錄了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及歷險故事,當中包括導演林森、漫畫家黃照達(亦負責了此書的封面設計)、作家鄧正健等等。從這些人物專訪中,我們可看到移民經歷的多元性和複雜性,而在每章最後部分,每位受訪者及其小孩更會回答同一系列問題,談論他們如何看待香港人的身份,想念香港的甚麼東西等等,不論移居海外或留下來的人,總會有所共鳴。


如劇作家莊梅岩所形容,此書是離散時代一本重要紀錄,這些都是香港的故事。編輯團隊「希望學」,便是由香港家長、教育工作者、圖書館主任、記者共同創立的共學團體,其目標是透過出版、共同學習及建立學習社群,令留下來與流徙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及其下一代能彼此連結,並肩創造希望。


希望學,學希望。在此引用張敬軒的〈隱形遊樂場〉作結:「如果有一日,毋須再隱形 / 孩童能嬉戲再無牽掛,蓬萊實現在舊日敗瓦 / 希望是遠征未來,那隻木馬」。



載譽歸來,再為讀者打開文學大門——鄧小樺、黃嘉瀛、鄧正健、甄拔濤 合著《文學看得開作品篇)》/香港文學館



能夠在亂世中給大家心靈滋養,以修養和知識,給予讀者面對一切的力量,是文學館一直秉持的理念。既然如此,最後怎可不談文學館的自家出版物,順道在此植入宣傳一下?


作為香港少數文學入門書籍,《文學看得開》載譽歸來,今年加碼推出全新《文學看得開(作品篇)》,繼續請來不同本地作家、藝術家、劇作家及文化評論人,以淺白易明的方式介紹、評論及分析東西數十部經典文學作品,以及不同文類,務求做到縱橫兼備,為廣大讀者打開文學大門。



深入淺出,提供哲學入門路徑——李敬恒《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香港文學館



五夜講場《哲學有偈傾》前主持、大學哲學講師李敬恒(大師兄Roger)首部文論集《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收錄他在不同平台撰寫的文章及個人散文隨筆,內容涵蓋生活、文藝、哲學等不同範疇,同時亦緊貼時事熱話,例如科技、AI、後人類、追星文化,貼近香港人日常生活經驗,以深刻思考引導我們洞悉日常中的不尋常,為讀者提供哲學入門路徑。



書展期間,歡迎各位讀者前來文學館攤位,讓我們多讀書多見面,在不尋常的日常裡,保持信念與希望,好好閱讀,通過香港文學繼續同行。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Hall 1B-A21

日期:7月19日 - 25日

時間:

7月19 - 20日 / 10:00 - 22:00

7月21 - 22日 / 10:00 - 23:00

7月23 - 24日 / 10:00 - 22:00

7月25日 / 09:00 - 17:00



延伸閱讀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6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