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協辦的本地建築界盛事「港深城市 \ 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今屆香港的四個展覽場地選址北角(東)渡輪碼頭、中環街市、中環與尖沙咀的天星碼頭進行,並以「集籽種城」(Seeds of Resilience)作為主題,集合五十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共同探索我城未來的方向。今屆策展團隊的其中四位成員何尚衡(Alfred)、盧韻淇(Wiki)、徐卓華(Erica)與龍文菁(Carla),除了分享在碼頭舉辦「雙年展」的原因,也從「Resilience」蘊含的意義,談及今屆參展作品如何體現城市的韌性。
待渡場所,活用空間
訪問相約在北角(東)渡輪碼頭進行,這裡合共展示廿二件作品,屬整個展覽展品最多的場地,策展人之一的Alfred,從這個興建於六十年代的碼頭說起,講述當初為何選取這裡作為展覽其中一個場地。「當我們尋找場地時,想在市區裡找些方便到達而又未被善用的空間,碼頭昔日是很方便前往的地方,而且個個都知道,這裡離北角舊社區也不太遠,就揀選它作為場地之一。」以碼頭這待渡場所舉辦展覽,亦是策展團隊最初的構想。雖然這些空間並非典型的展覽場地,但團隊想將日常生活放進展覽,讓參觀者能以新的目光看待,並從他們會恆常路經的地方,發現空間背後蘊藏的更多想像,另一策展人Wiki希望藉此活用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間。「中環碼頭與尖沙咀碼頭的鋪位,本身都是空置狀態,這些空間會否存在其他想像,也是我們搞展覽會考慮的因素。」由她負責策展的中環街市展場,Wiki表示該處流動性較高,展品都與大眾相關的公共議題為主,例如Make Room Community的研究作品「房屋不是結果——過渡房屋的社區營造和展望」,以他們在劏房戶的落區考察,與直接參與興建過渡社區房屋的經驗,為社區房屋運動進行期中評估及建議,提供切入點予公眾討論,Wiki亦特別提及香港清潔工工具研究所的作品「清潔工DIY工具」,如何喚起大眾對清潔工的關注。「很多時候,我們好像都會覺得,建築是在一切尚未發生前,建築師如何思考(的過程),卻忽略建築存在後怎樣維持,尤其現在愈來愈多大廈,可以想像到需要幾多人口去維持這些建築。」
同一展覽,四個展場呈現的感覺卻截然不同,從事文物保育專業的Carla,認為這是展覽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我們六個人都有各自想法,所以無論是展品,以至場地燈光、氣溫、舒適度,幾個展場的vibe都相當不同。」對比過往舉辦的「雙年展」,今屆策展團隊由六位「80後」建築師及設計師組成,各人皆非行內所謂「有地位的大人物」,這次能夠組成策展團隊,Alfred認為是個突破。「既然這次我們有幸成為策展人,就想作更多新嘗試。」同樣畢業於建築系的六人,後續發展卻各走不同道路,也正因為策展團隊非只專於建築界,讓他們對展品的接受程度更大,即使看似並非與建築直接相關的東西,Wiki覺得如果能夠引發更多思考,都想嘗試展出。「其實我們這次展出的展品,並非三言兩語就可介紹完,始終各人有興趣與關心的議題都很多,反而我們比較想create中間那條線,如果將貌似有距離的東西放在一起,當中的連結會否產生新元素,暫時我們也未知道是否能有這個效果,但會嘗試。」
當看待作品的角度與過往不同,接納準則亦因而有所改變,Alfred希望可以把握這次機會,藉著這個在建築與規劃界具有份量的展覽,嘗試衝破某些同溫層與舊有框架,帶來突破。「對一般建築師來說,某些展品可能無法讓他們看到與建築的直接關係,未必會採納其設計,但因為我們走過的路與自身經歷,接受作品與建築關係的程度會更寬廣。我們的展覽想做到社區面向,今年透過這個機會,希望能令建築界關注更多社會議題,在社區努力的人與單位,亦可得到他們的注意。」今屆參展單位透過「自下而上」、「共居」、「人與自然的共生」及「生活宣言」四個命題,各自構想富韌力的城市,Erica由此談及選取參展作品的主要準則,笑言那些由上而下的「假大空」計劃藍圖,都很快就被他們拒絕。「民間主導、由下而上,以及在社會有實際行動,我覺得佔據了最大的面向。展場裡面很多展品,都並非一班人躲在房裡的空想,而是已經在社會裡有實際行動,譬如DOMAT(多磨建社)在中環街市的『過渡中的家——重構生活空間的初心』,展出如何為劏房戶改善住屋空間,在社會裡都是有實際行動的。」
狹縫裡的「種籽」
展覽以「集籽種城」(Seeds of Resilience)作為主題,透過反思「種籽」的概念,策展團隊寄望能夠如經營種籽庫般,把民間別具韌性的「種籽」置放於陽光之下,讓大家見證及推動其成長,然而「Resilience」意指的城市韌性,Alfred直言較難將這個詞語譯成中文。「Resilience在英文的意思,包含某事物受到打擊後,如何回復原本的狀態,甚至利用這個機會做得更好,也包含了韌力的意思。」將昔日繁忙的碼頭空間改變用途,Alfred認為同樣反映了「Resilience」所表達的意思。「以前渡輪是主要交通工具,但隨著時代轉變,現在搭船的人減少,剩下的空間就租給藝術團體,或者舉辦市集,這種空間使用也是『Resilience』的例子。」對於「Resilience」這個主題,Wiki則希望透過是次展覽,能讓大眾重新以「發現」的角度,從內在審視周邊社區的不同事物。「現在大家有種末世的心態,各樣事情會令我們覺得有所失去,卻不曾記得可以透過發現,原來有些東西仍在。雖然建築很外在,但『發現』這個action很內在,身在這種混沌的狀況,很多人反而由頭做起,卻非太多人知道,真的就像埋在泥土之下,既然如此,為何我們不多給予力量?」
從年初開始著手籌備,到分階段開放是次展覽,策展團隊形容整個過程也似「打游擊」,即使疫情持續反覆無常,帶來眾多的不確性,但同時卻讓Wiki覺得各單位因此多了某種諒解。「那種韌力,體現在大家的相互理解。一月的時候,也想過是否有機會做得成,即使現在也未知道,但大家似乎很明白存在這種不確定性,有些事情講唔實,感覺猶如以前香港另一種程度的『執生』。」今屆「雙年展」除了在香港四個主要場地舉行,稍後的深圳部分亦會在深圳羅湖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展開。展覽期間,主辦單位亦將於香港舉行一系列活動,包括工作坊、學術研討會、導賞團及放映會等,例如多媒體藝術家張韻雯創作的「時間知行」,是個結合虛擬與現實的遊戲,鼓勵參與者投資時間,身體力行實踐永續發展目標;「天星沙龍 重渡維港」則通過歷史、文學與流行文化,反思生活和觀察城市的靜態空間。團隊也特別挑選了日本建築師津端修一的紀錄片《積存時間的生活》,作為之後於MOViE MOViE影院放映的作品。Wiki認為這部電影所講述的內容,以及津端修一如何開啟別樣生活的可能性,亦很緊扣「集籽種城」的展覽主題。「津端修一並非那種社會既定形象的建築師,這段紀錄片描述他如何將自己的信念,很真心地活出來。透過這次展覽,我們也嘗試在各方面包含選擇,就如牆上罅隙的種籽般,即使並非一塊挖好的田,但這些種籽在狹縫裡仍有其生存空間。」
2022 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
香港部分
日期:2022年8月27日至10月26日
地點:中環街市
日期:2022年9月10日至11月26日
地點:北角(東)渡輪碼頭、天星碼頭(中環及尖沙咀)
深圳部分日期:2022年11月26日至2023年2月23日
地點:羅湖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