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年輕人、學生都是放縱過度的廢青,個個正事不做,卻要在炎熱的初夏湧上街頭;也有人說,這班年輕人、學生都是非不分,受外國勢力煽動,擁抱所謂民主、自由的理想,叛逆自己的祖國;更有人說,年輕人、學生採取激進行動,是受到通識教育科的荼毒。一時之間,香港的年輕人、學生都變成需要管教的「怪物」。造成這個局面的「元兇」,是熱情躁動的學生嗎?是香港那受盡詬病的教育制度與課程?還是那些自詡為師長,規限打壓下一代的大人?
社會如此紛亂不安,要編寫一齣關於教育的香港電視劇,的確是一件毫不容易的事。剛剛播畢的ViuTV電視劇《教束》,卻在一片動盪疲憊的時勢中,廣獲網民支持。無論是劇情前半部,邊緣學生勇戰尖子精英,逆轉勝選學生會的過程;還是後半部故事中,師生挑戰校長,反對將平民學校--馬修書院轉為直資學店的壓軸主線,《教束》這齣電視劇,都能保持張力,一邊嬉笑怒罵,一邊揭露社會現實,引起觀眾共鳴,激勵人心。
學校如戰場,教師職場困獸鬥
在第一集,《教束》已經開門見山,對準香港教育的陰暗面,帶出制度問題,營造張力,一洗ViuTV電視劇節奏鬆散、冗長失焦的毛病。劇中主角盧文達(劉俊謙飾),是馬修書院的80後合約中文老師,每年都要面對被校長梁文海(廖啟智飾)、副校長林美芬(陳秀雯飾)檢討教學成績、瀕臨炒魷邊緣的命運。自知教績欠佳,又害怕失去飯碗,盧文達緊張得出神,更搞笑地幻想,自己被兩位上司持槍脅持,需要出賣同樣教績差劣的同事來自保,縱然手法有些誇張,但生動有趣的表達,確能令觀眾投入劇情。
傳統的社會觀念裡,老師如同聖人,是知識與道德的標準典範,學生的學習榜樣,地位祟高,值得尊重。但在現實世界中,老師也不過是需要養家生活的凡人,甚至體制機器裡的齒輪。身為家中獨子,盧文達做老師只為糊口,沒甚麼遠大理想;平日應付上司梁智揚(朱柏謙飾)的欺壓與同事的辦公室政治;還要滿足七年之癢女友Yoyo(吳海昕飾)的結婚買樓大計。年輕一代所面對的職場、生活壓力,巨大得令人窒息。
在第一集的開會場口,劇組亦十分有創意地,將一眾主住的薪級點與薪金如打機能量值般一一列出,負責紀錄的盧文達,人工連他們一般數目也沒有。身處競爭如此激烈的工作環境,區區一個食物鏈底層老師,又怎能不掙扎求存?為了穩定教職,盧文達不惜收買學生,幫他掛banner營造「好老師」輿論;又預先提供考試答案,好讓學生合格;更為一紙長約,接受了副校長林美芬利誘,組織邊緣學生參選學生會,埋下日後惡鬥校長梁文海,反直資計劃的伏線。
當廢青成為領袖,大人懺悔自決
《教束》有三分二的篇幅,都聚焦在一眾成績低下、問題多多的學生主角--候選學生會內閣「不老騎士」成員的成長過程之上。劇組亦努力設計與刻劃角色,力求帶給觀眾清新寫實的氣息。在選角上,他們就找了演藝畢業生、受歡迎爆笑網紅「小薯茄」的成員、甚至童星演回未發育的初中生,貼地自然,不失驚喜;而學生主角們模仿動畫《火影忍者》角色跑步的動作,還有曖昧的戀情關係,都對照到真實的中學生狀態,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與回憶。
但凡成長故事,主角們都會經歷從熱血衝動、魯莽退縮的小子,轉變為團結冷靜、智勇雙全的領袖、英雄的過程。《教束》裡的學生主角都不例外。從為證明自己、為朋友出頭、為跟風選學生會,到學懂保護弱小同學;冒住被「DQ」的風險爭取同學的「午飯自煮」權益;甚至挺身而出,反對學校直資計劃,捍衛公平學習機會,「不老騎士」的六位成員,一步一步突破自己,漸漸不畏強權,據理力爭,成功告別「廢青」,長為獨立自主的青年。
然而,《教束》最成功的地方,是能夠把這班少年蛻變的過程,提升到一個層次,辯證何謂領袖、甚麼是生而為人的應有責任,並反過來影響盧文達這位被「教束」了的老師,令他反思作為大人的不足,讓他找回人性、良知與初心。
在競選學生會初期,「不老騎士」會長麥浩賢(岑珈其飾)只是一個不擅辭令、有勇無謀的學生,縱然他出身兒童之家,更曾因貧困出身,獲校長梁文海的不公對待,但對一切不義之事,他只是敢怒不敢言,不敢站到最前。直到校長梁文海強推直資計劃,他才明白盧文達說的真義:「一個真正嘅領袖,唔應該高高在上,應該成為眾人嘅僕人,真真正正咁樣為同學服務。」於是,他站出來反對直資,捍衛基層的學習權益,成為具騎士精神,服務同學的「真領袖」。誰料這個時候,盧文達接受梁文海的豐厚制誘,反過來阻止學生會的反直資行動,令「不老騎士」分化緩散,被群眾嫌棄,逼使自己的學生走上受威脅、自殺明志的悲劇。
為甚麼簡簡單單、本來作育英才的校園,要變成一個權貴壟斷,逼使學生抗爭的是非戰場?為甚麼為人之表,可以無情虛偽如此,欺騙、逼迫、趕絕下一代,光明正大地「食子」?在此,盧文達終於明白到一直以來的自私自利,為了自己的安逸,不知覺地把學生當成工具,成為了體制的一部分、監控他們的獄卒,摒棄了教師守護學生,引領他們前行的責任。第十八集裡,盧文達對住鏡頭痛哭流淚,是因為他終於真正拋開「教束」,尋回初心,完成了應有的「懺悔」,第一次「自決」自己的老師價值,重新站在學生、正義的一方。
踏實勵志,面對黑暗挑戰
無論是「學生會選舉」還是「反直資」,《教束》的兩條故事線,都能令人對號入座,解讀到豐富的政治隱喻。諸如反直資學生圍堵校長梁文海座駕的情節,啜核對白像「立即散開,否則一人一個大過!」、「你哋只係識解決提出問題嘅人!」都讓觀眾會心「苦」笑,一比對六月的社會變化,個個大呼《教束》為「預言神劇」。亦因此,在六、七月的ViuTV Facebook Page與連登討論區影視台,《教束》都是最熱門的話題;而劇評人游大東也稱讚這部電視劇是「ViuTV 開台三來的最佳自家製劇」;一眾學生演員亦順帶受到注目與討論。
《教束》的最後,盧文達付出了沉重代價,學生以上下一心的團結,暫時保住了有教無類的馬修書院;但直資計劃始終沒有「壽終正寢」,在梁文海背後,似乎還有更陰險惡毒的「直資三人組」。到底在《教束》的內外,懷著赤子初心的老師與學生、大人與年輕人,還有多遠的險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