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文學館:「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2-09


DSCF0248


國立臺灣文學館以香港文學為主題,策劃「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展覽,展期由一月十七日至五月廿四日。自去年六月以來,香港受到全世界各地關注,也少不了一岸之隔、某程度上也籠罩在中國陰霾下的台灣,這時候回顧香港文學,既是認識香港文學,同時也是循文學路徑認識香港歷史。


走進展場,仿霓虹燈式招牌、紅白藍配色、茶餐廳格局,似乎便是台灣人對香港的印象。頭上屏幕投影出數位不同年代之香港重要作家簡歷,可見舒巷城、侶倫、劉以鬯、西西、金庸、董啟章的名字,另一邊以窗框裝飾的牆面列出歷年香港大事,包括1925年省港大罷工、1967年六七暴動、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主權移交、2014年雨傘至2019年反修例。將歷史事件與文學事件糅合拉出一條時間軸,從歷史事件切入香港文學的演變脈絡,似乎是此展覽其中一個可見進路。


3D423534-F590-40A3-8D4E-A4EF39F727D6-1592-00000220E2EF5FC9


整個展覽以五大範疇涵蓋——「顛沛流離,現韶光」、「左右爭言,造現代」、「消閒潮流,見情俠」、「不安迷城,尋認同」、「臺灣香港,島連島」,另外設有影片放映區播放港台製作的香港文學改編單元劇,電子連儂牆,以及介紹二樓書店文化的區域。


「顛沛流離,現韶光」


時間回到香港開埠初期,時間軸上第一個條目是1874年「2月,王韜創辦《循環日報》,為第一家華資中文日報,間接推動香港文學誕生。」及後是1925年港督金文泰協助香港大學開辦中文系;1927年魯迅在港演講;1928年《伴侶》創刊、香港第一個文藝團體島上社成立,創辦《鐵馬》、《島上》等文藝雜誌。時間軸一直延展到1949年,中國政權更迭。


DSCF0174

DSCF0176

DSCF0175

DSCF0168


此區域聚焦於由香港開埠,到戰亂頻繁的二十至四十年代,因不同原因來到香港的文化人,形成了怎樣的文化空間,開拓了什麼文藝版圖,展藏包括一些香港早期的文藝雜誌,如《伴侶》、《鐵馬》、《島上》、《紅豆》,亦有抗戰時期曾移師香港、由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南來文人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戴望舒《災難的歲月》以及侶倫的《窮巷》等等。


「左右爭言,造現代」


1949年後,共產黨統治中國,香港成為冷戰底下「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角力的場域,這樣的環境下,文學自然也不能免俗,不同意識形態互相競逐,既有左派作家創辦文學報章雜誌,亦有受美國資金援助的「綠背文化」刊物,除了這種政治角力,同時也出現一班現代主義作家,由本土、左翼、反共、難民等不同面向的書寫構成了當時香港的文化生態,套用徐訏的詩句,是「冷戰下的熱門」。


DSCF0182

展品包括,左翼作家華嘉《論方言文藝》、唐人《金陵春夢》、左翼作家合集《文藝卅年》;亦有美國新聞處出版《赤色恐怖在捷克》、以反共為基調的《春到調景嶺》、綠背文學作家為主的《人人文學》雜誌,力匡詩集《燕語》等;現代主義作家方面,有馬朗創辦刊物《文藝新潮》,李英豪、崑南合辦《好望角》,崑南《地的門》和劉以鬯《酒徒》等。


DSCF0236

DSCF0234

DSCF0235

DSCF0237


「消閒潮流,見情俠」


相比之前兩個區域,這區在展場空間運用上明顯花費了較多篇幅處理,亦稍微脫離了歷史的影響,聚焦於通俗文學,包括「三及第文體」、「三毫子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等等,不少也是當時報章的連載小說,呈現出當時雅俗文化並生的狀態,展品裡較為人熟知的有金庸《神雕俠侶》、《書劍恩仇錄》,梁羽生《白髮魔女傳》,亦有李維陵〈私戀〉、傑克《改造太太》、經紀拉《經紀日記》、周白蘋《水浸金山》等等。


DSCF0194DSCF0193DSCF0191DSCF0190


「不安迷城,尋認同」


由1970年代踏入1980年代,香港本土意識逐漸萌芽,加上愈來愈接近九七大限,前途問題浮面,對於身份的探尋亦是不少作家書寫的題材,於是可見一系列如「浮城」、「失城」、「狂城」、「傷城」等代名詞湧現,亦流露出一種動盪不安的氣息。代表作當然有西西的《我城》,其他藏品有陳滅《市場,去死吧》、鍾曉陽《停車暫借問》、吳煦斌《牛》、辛其氏《紅格子酒鋪》、李碧華《胭脂扣》、也斯《灰鴿早晨的話》,以及董啟章在九七的分水嶺出版的《地圖集》等。


DSCF0195

DSCF0205DSCF0206

DSCF0208DSCF0229


除了九七前那種前途未卜的不安感,展覽亦延伸到九七後的狀態,提出「未來往哪去?」的質問,作家們在急劇變化的年代面對的城市發展、所謂「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作出了什麼回應,藏品有謝曉虹《好黑》、韓麗珠《寧靜的獸》、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黃碧雲《烈佬傳》,亦有推理小說作家陳浩基的《13.67》、網絡作家Pizza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等。


「臺灣香港,島連島」


最後這部分聚焦於台灣文學與香港文學之間的交互往來,包括一些有兩地生活經驗的作者的作品,而台灣的文藝刊物亦做過不少香港文學專題,香港文學研究漸見於台灣學術機構,藏品包括趙滋蕃《半下流社會》、蔡珠兒《雲吞城市》、施叔青《她名叫蝴蝶》、邱永漢《香港》(此書更奪得過日本直木獎)。


DSCF0217DSCF0214


不敢輕言命運共同體,但香港文學與台灣文學之間的確有過不少往來,董啟章當年就是透過台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出道,著名編劇邱剛健也在台灣辦過不少實驗劇場,那條互相連繫的絲線其實早就鋪下了,也不是今時今日才出現的。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阿倫狄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3

杏仁糖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9-12

説好不丹故事

影評 | by 亞c | 2024-09-11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