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建館,錢從何來?探討香港文化資源政策現況與出路——訪May Fung及雷子興

專訪 | by  陳芷盈 | 2023-10-09

本地倡議設立香港文學館的聲音一直存在,能否爭取成功都與香港文化政策及撥款息息相關。政府揚言要將香港打造成「中外藝術文化之都」,但資源有否恰當運用,還是只是「燒煙花」?而據說文學本來就窮,申請資助時一直處於弱勢,到底實況與出路又如何?本文希望展開香港文藝資源及政策的討論,思考如何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尤其探討文學獲得資助的可能。我們分別邀請了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May Fung(馮美華)及文化政策研究者雷子興,分享其經驗及觀察。



文藝掙扎:資助現況及發展困境


在香港,文藝團體可透過公營機構如藝發局、政府部門如民政事務局等及私人基金如賽馬會、何鴻毅家族基金等申請恆常或項目型的撥款資助。May Fung指,自90年代開始,香港陸續出現資助計畫,政府2000年起更開展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以創意為指標增加撥款,擴闊城市的文化藝術面貌。


既有資源,政府又鼓勵創意,為何很多文藝機構依然營運艱難?雷子興指,那是因爲「整體行業生態都依賴政府撥款,若想再增加收入,唯有以追project跑數的形式去申請項目主導的私人基金,導致機構自身無法成長,做不到管理、轉型或為員工加薪,留不住人才。」另一方面,文藝機構的發展也受制於社會環境變動,May Fung指,「文化政策關乎到國家或政府的管治視野和使命,到底是希望管理還是發展?譬如香港追求安定繁榮,那麼不安定的東西便會得到較少資源,容易造成資源分配不均。」



文化政策應追求拓展與長遠發展


文化政策應力求雨露均霑,除了是政治光譜上的一視同仁,更應扶助弱勢。May Fung和雷子興均指出,政府每年給九大藝團恆常的巨額資助太過偏重,令有需要的機構無法受惠。雷子興建議「設立上落車機制,令一些能自負盈虧的大型藝團逐步脫離資助,從而騰出資源,尤其予較實驗或邊緣的藝術,而非獲獎或紅了才去支持。」政府也應鼓勵商界支持新晉或中小型機構,May Fung舉例台灣政府以扣税作誘因,鼓勵大企業捐錢支持文化藝術。可惜,香港只有註冊的慈善組織才可扣稅。雷子興指業界爭取這政策已超過十年,但一直未有改善。


具延展性的政策亦有助藝術團體可持續地發展。雷子興指,政府每幾年就會推出新概念並成立專門款項,「如近年提出藝術科技(Art Tech),業界就一窩蜂附和,隨後資助計畫又會草草收結,淪為一次性項目。更甚是政府沒有評估成效,欠缺延展性。」縱有評估成效,雷子興與May Fung均認為評估方法過於單一,往往只著重規模或人數多寡,資源無法用得其所。May Fung以教寫作班為例,說明藝術成效不能只追求量化,「即使是小班教學,但若學生最後都交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並一直保持對文學的興趣,才真正有助香港藝術發展。」雷子興亦指,外國判別一個藝術節是否成功會衡量對整個社區生態帶來的改變,如有否改善社區經濟及治安等,故他提出,將藝術融入社區,比動輒興建大型基建有效。「香港的文化政策與社群斷裂,但放眼歐美、台灣或中國大陸,都活用文化藝術創意作社區營造。如台灣會活化一些舊村落,增加凝聚力,塑造身份認同。在這樣的氛圍下,市民才願意做文化消費,認同文化是值得被支持,而非開啟遊客模式,只來參觀一次。香港很多文化基礎建設,最終都無法自負盈虧,或許值得我們反思。」


May Fung亦指,要達到真正的可持續,歸根究柢取決於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她認為「文學是所有藝術的基礎,只要有文學根基,一個人的美感、深度、詩意都會加強,任何形式的創作者,只要有文學修養,定必能創作更好的作品。像日本電影在國際備受認可是因為其藝術性,背後有文學根基。而文化藝術可為城市帶來經濟收益。」遂建議政府多引入文化交流,如借鑑瑞典開放免費碩士課程,引入非本地人才,為香港人帶來新衝擊。



文藝的跨界可能與廣大效益


May Fung自言成立艺鵠也是為了推廣文學,並認為香港文學館補足了教育政策的不足,是本地文學的一大推手。時移世易,文學首當其衝,「秦始皇以來已會焚書坑儒,因為文學有力量,容易流通,只要有一個人寫,另一人閱讀,就可讓思想傳播。」但她續說,藝術家的價值在於創造與別不同的事物,即使環境變遷,擁有並善於發揮自身價值的人和機構,亦可掙扎求存。故她認為,文學團體仍有很多方式爭取資源,「文學是語言,可與任何範疇結合,若將視野擴闊到跨媒介便有更多機會。」


藝術跨界發展是變通之道,雷子興指,發揮文化藝術的經濟效益在外國已是常態。文化藝術的「效益」更可有更廣的理解,他舉例指英國醫生甚至會處方文化藝術活動,予一些精神健康有障礙或感孤獨的患者,作為治療手段。但雷子興也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認可藝術獨立自存的價值,提供空間及資源給創作者專注自身領域去發展,讓文化藝術得以持續壯大。


May Fung也強調,文學藝術始終是社會弱勢,接受資助亦並非壞事。「即使在英國也有很多藝術家申請補助,重點是我們要扭轉概念,明白藝術有價。創作者創造無形之物,我們給予實質資助,互相豐富對方生命,理應互相尊重。若政府也能以開放態度與民間溝通,共同協作討論,才能真正推動藝術文化發展。」但願有天,香港也能設立由民間推動的文學館。


(按:我方亦曾邀請藝發局文學組主席羅光萍及立法會文康體演功能組別議員霍啟剛就此議題受訪,惟二人均因公務繁忙未能受訪。我們亦去信賽馬會公共事務部詢問潘耀明先生聲稱明年成立之灣仔茂蘿街M7文學館的資助詳情,截稿前一直未獲回覆。)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陳芷盈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