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文學館在他方】前置詞:理想在他方,永遠面對目前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4-03-27

《生活在他方》("La vie est d'ailleurs!")是昆德拉的小說書名,本來自詩人蘭波(Arthur Rimbaud)的句子 "La vraie vie est absente. Nous ne sommes pas au monde."(The true life is absent. We are not in this world.)「在他方」背後指涉著一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亦即對當下現實的批判,以及對遙遠理想的不息追求。


而當我們說「文學館在他方」,在言志以外,有切實的一面:因為香港未建有文學館,必須參考其他地方的文學館——但介紹其他地方的文學館不能流於無限複製官網資料,一個好的文化專題,必須引入動態、回應當下。像那句粵語老歌歌詞:「唯有我永遠面對目前」。


面對目前,面對真實。2023年的文學館議題再成熱話,是因為潘耀明先生七月時宣佈「香港文學館」將於明年四月在灣仔開幕,而引來「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爭議,在公共空間中再起一輪討論;而同時,由2009年以來文化界對於建設香港文學館的大量討論,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十年來的倡議與爭取,又應置於何地?所以本期〈文學館當刻:實現、想像、時間線〉首先融匯整理今年七月以來,潘耀明先生在各處訪問中提及過的2024年將於灣仔開幕之「香港文學館」之詳情與進度;再者是從《文學是寧靜的奮鬥——香港未有文學館》一書中所收的文章(2009-2015年間),擷取過往文化界人士對「文學館」的想像和倡議,紀錄歷史對照當下。並花大心力整理出一條由2004年至2023年9月的「爭取文學館的平行時間線」,這應是目前媒體上首度將作聯及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兩方的工作在同一平台並置——希望留下歷史的真實,供後人及傳媒行家參考使用。面對「鬧雙胞」這個新聞爆發點,鄧小樺討論名實問題,申述撞名的尷尬和造成的公司損失,表示不會放棄使用「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這個名字。


而撇除撞名問題,文學館之建立,有兩個重要面向:一是藏品何來、應如何對待,作家擁有潛在的藏品,而學者或研究中心則接觸及處理大量的藏品,就此我們訪問了作家周蜜蜜及學者黃念欣備述內行之道。而另一重要問題是資源問題,文學界的資源如何擴大?兩位文化行政人員馮美華及雷子興,引入嶄新的文化政策視野與建言。想當年,文學館倡議運動曾引來很具建設性的討論,亦曾是香港文化政策討論的一個高峰。當時可沒人說過「劃分官方和民間是人為造成對立、分裂」(1)這種水平的話,倒多是認同由下而上、民間主催官方配合的路線。本期我們就正在建立中的臺北文學館、上海文學館訪問了兩位須文蔚、周立民兩位學者,也看到官民之間互動的可能,如何在尋找官方支持之餘保有多元與地方特色。


在本期埋版送印前幾天,讀到潘耀明先生主編《明報月刊》2023年九月號的「海內外文學館大觀」專題,專題想是七月已做好,與「大灣區文化藝術」的一系列報導並置,與書展時一樣(其中關於日本文學館及廣東文學館的兩篇比較好看)。我們製作本期時當然不知情。發現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組了關於現代中國文學館、台灣文學館、日本文學館、澳門文學館的稿子——但也同時發現,即使結構相同,專題出來的面貌也十分迥異。本期中郭詩詠博士文章論及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典範作用,朱宥勳寫他為台灣文學館常設展撰寫策展文字的經驗,如何改變台灣文學館的策展文字風格,為學院和民間尋找橋樑。陳蕙慧則將參觀諸間日本文學館的經驗,與她個人在出版業引入及翻譯日本文學尤其推理文學的經歷連結起來,看到文學館如何對文學周邊範疇的專業人士發揮作用。寂然談澳門文學館時作出了省思和提醒,而流浪歐洲的艾苦,在克里米亞遇到了流放中的普希金文學館,更見「在他方」的生命境界。以個人生命作佐證,反可見文學館的更多可能。



(1)(夢迪〈也論香港文學館的糾結〉,《明報.論壇版》,2023年8月25日)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鄧小樺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人。《文學放得開》主持。著有詩集、散文集、訪問集。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