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寫作的好處,是可以簡潔的文字去描述複雜的場面,尤其是文言文。有時候覺得,文言文可能是世界上最有電影感的文字。我們不妨看看《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是怎樣寫的,單單這段,已經可以拿個奧斯卡最佳剪接。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司馬遷只用了百多字,就已經把整個刺殺過程像電影一般呈現出來。首先是近鏡zoom in獻給秦王的地圖,圖捲開來以後匕首露了出來。這時候馬上進入埋身肉搏近鏡,荊軻像教父電影一樣,一手按實秦王的手,另一手拿著匕首想隊佢但因秦王起身避開而失敗。秦王想用身上的長劍自衛但拔不出來,唯有馬上著草。最後是wide shot的追逐戲,荊軻和秦王圍住殿上的巨柱追逐,而圍觀的群臣一時之間反應不過來,全部像碌木企晒係度。
從圍觀者反應不過來可知,剛才上面的所有東西都是在電光火石之間發生的,而文言文就有能力,用最少的力氣把最豐富的畫面呈現出來。而另一精彩之處,是除了文字運用精煉以外,在文字的physical form上面,也可以表達出電影感。
「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這句描述秦王想拔劍自衛但fail的畫面,全部由極短的字詞組成,舊時少用標點,但用上了現代的標點以後,馬上可以看到這句是一個個短促而緊扣的字詞,每一組詞語都在描述一個連貫而必須交代的動作或畫面,單單在紙上,就完全可以「睇到」那種短時間內爆發出的緊急和張力。
這就是文言文美之所在。因為簡潔,所以豐富。因為博大,所以精深。這是less is more的極致。有時候在想,如果不是做了專欄作家的話,可能可以去當個中文老師,可以分享一下這種讀古文的樂趣。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