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7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電台節目中提出全世界學中文都是以普通話為主的觀點。他質疑香港人繼續以廣東話學中文,長遠而言會否失去優勢,又認為日常生活中,應該多點學普通話,以及多用普通話表達。楊潤雄的說法立刻引來許多批評的聲音,於是其新聞秘書下午澄清,他本人傍晚在facebook再撰文澄清,指出他「全無『質疑』用廣東話學中文,只是認為長遠來說,中文教學應如何發展,可交由專家進一步硏究,以鞏固本港兩文三語的獨特優勢」。可是民間的反對聲音並沒因他的澄清而停止。到了10月12日,楊局長又在電台節目中澄清,甚至已講到:若用廣東話教學研究結果顯示會失去優勢,也並不代表香港一定要轉為「普教中」。民間的反對那麼強烈,不能忽略的原因在於楊潤雄是誰。
楊潤雄忘了自己可是香港的教育局局長,忘了香港的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項,是母語教學,更忘了對於普教中的成效,局方已掌握的數據。語常會委託香港教育大學的追蹤研究指出普教中未證更有效。教育局委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結果顯示,以普通話為中文授課語言學校的小四學生,閱讀平均分比以廣東話為中文授課語言的學生略低,指出要學生以「非家庭語言」學習,可能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深度。作為教育局長,理應了解香港現時普教中的情況,而不是卸責般說甚麼交給專家,講來輕鬆,完全不用半點認識,何況專家已說了。
局長理應知道專家的研究報告,也該知道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通過的議案。2016年7月2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會議,時任副局長的楊潤雄有份出席,當天通過了以下的議案:鑑於本港試行「普教中」多年仍未有廣泛證據顯示「普教中」能讓學生得益,本事務委員會促請當局取消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作為「遠程目標」。對於立法會這個通過的議案,當局置若罔聞,並沒有實質的行動作回應,而是祭出「尊重學校的專業決定,認為沒有取消普教中作為遠程目標的需要」,把訴求敷衍過去。
再看教學的現場,理解學生用普教中是否有成效的學校,根據民間組織「港語學」調查的全港中小學中文教學語言,最新的數據顯示「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中小學分別由 2015年的141和 375間減至今年的 124 間和 362 間,連跌四年。相信局方對於各校採用何種教學的情況更掌握,當局理應了解學校改變的因由。
局長也忘了小學和大部份的中學的初中課程均有普通話科,讓學生學好普通話,而不是犧牲學生學習中文的空間。企圖削除廣東話學習中文,以追得上所謂全世界學中文風暴潮流,向功利出發。這只是讓香港人的口語趨於普通話的一統,而不是多元的發展。只是那還稱得上是「鞏固本港兩文三語的獨特優勢」嗎﹖廣州因推行用普通話學習中文,導致廣東話逐漸消亡的情況,可謂前車可鑑。
更重要的是,作為教育局長,竟然不明白學習語文的重點,不明白中國語文其實包含了「言與文」,而廣東話也好、普通話也好,是口語,寫好文章需要駕馭的是書面語。作為教育局長,既然不了解香港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況,也該看看研究語文的專家如謝錫金教授等的說法,便會知道香港學生用廣東話學習更有效、更有利。
也許楊局長不是善忘,不是忘了身份,更不是不掌握數據、不了解情況,只是急於表忠而大放厥詞,對香港學生的福祉棄之不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人思考的工具,要大部份母語是廣東話的學生採用其他口語去學習和思考,窒礙其高層次的思考,不利學生的發展,談不上是一種優勢。
觀諸10月12日楊潤雄的「補鑊」言辭,更見其藏頭露尾,前言不對後語。別以為改口表明「我是撐廣東話」,便可以抹去之前所說的話。「香港700萬人社會用廣東話學中文,將來會不會長遠?」一說,可不只是一個疑問,當中的用意可是昭然若揭,那就是長遠來說用廣東話學中文會失去優勢。
而他,貶抑以廣東話學中文,質疑長遠而言會否失去優勢。他是誰﹖是掌管香港莘莘學子學習的教育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