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樹心邊.新蒲崗》編者序:社區樹木,植物啟德

其他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10-11

樹與地方的關係本來密切,而我們值得向植物借鑑更多。如果以植物的角度來思考一個社區,那會是怎樣的?去除一點人類中心,地球才有永續的可能。我們可否以建立大廈的速度,來種植更多樹木?植物有自己記憶的方法,那人,如何記憶與敘說自己的社區?大樹為我們遮蔭,我們可否給樹木更多幸福?如果在城巿中,植物可以幸福生長,那是否也是一個人類宜居的地方?

本書的出發點便是探討植物—社區—人的結合之可能,而希望同時借力於回憶與創造。以植物來寫新蒲崗,其實合適不過——新蒲崗裡的「蒲」,不就是一種植物嗎?樹影已經在它的名字裡,長久地招搖,讓我們愉悅感受。努力在城巿裡生長,植物靈活順應天時地理人事的特性,是否也能啟發我們思考倫理與道德?在這地球,我們必須與其它物種共存。


港台劇集《浮城絮語》:也斯的新蒲崗、西西的浮城



本書分三章,章節題目均擷自文章內容。第一章「樹影茫茫,悲喜相生」中包含九位作家的創作,我們組織過作家親訪過社區中樹木的實在狀態,他們亦參考過樹木的植物學資料及文化脈絡來進行想像創作。 他們其中部分已經寫過關於新蒲崗——啟德的重要文章,屬於「新蒲崗——啟德作家群」:像陳智德〈白光熄滅九龍城〉,陳慧《拾香紀》、唐睿《FOOTNOTES》等。我們的邀約也考慮作家本身的寫作傾向,像葉曉文本身作大量與植物相關的自然書寫,鄭政恆近年也考察地方的文學歷史來寫作隨筆。唐睿、陳慧曾經住過新蒲崗,黃怡和鄧小樺有在新蒲崗做文學雜誌的經歷;除了個人回憶以外,部分作品也呈現了新蒲崗不同社群的地區生活面貌,可視為紛繁的轉喻(metonymic)寫作——知樹如知史,愛樹如愛人。我們也著重為新蒲崗引入新的作者,像池荒懸、勞緯洛的創作著重概念性與抽象性,他們的作品和同樣著重概念與抽象的陳智德和鄧小樺起著和鳴,為新蒲崗提供地方的空間象徵。在豐富的描繪中,地方(Place)被賦予情感與理想性,建立著在地的聯繫,與一地的人文視景。

第二章「每天看樹,堅強屹立」,文章來自公開的社區徵集。感謝各方對新蒲崗樹木的關懷,及香港文學館的信任,徵集的反應良好,編選出來的水平可稱相當不俗,其中曾繁裕、黃可偉、林靖風均是新晉作家,曾與黃更已經出版過自己的著作。 同樣是創作,本章作品包括更多在地居民、 學生的視角,當下的生活感受與對現存樹木的感情結合得更為強烈,是更鮮活熱烈直接的故事——裡面不吝有著對於更美好的社區未來之想像。

第三章「在記憶深處綿長地發亮」收錄十篇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 中心進行的街坊訪談,在樹木主題以外,提供更全面的社區生活歷史圖像。通過這些訪談,我們得以看見庶民親歷的新蒲崗—啟德歷史, 那些消失的地標,曾經快樂的遊戲,一直在吃的涼果點心和打冷⋯⋯ 他們在這裡工作、居住、上學、看戲,他們的生活有著多樣的維度。許多具體的關懷,觀察的角度,對於社區的期盼,都在這些訪談中流露。

無論是創作還是訪談,都是誠實而溫柔的話語,流露對地方的愛,也誠實地談到世界的各種不完美,以生活作切實的批判。但,是因為有不完美,我們才有改進的可能;這其中的真實與誠懇,讓我們能夠繼續相信建設,為自己的土地耕耘,一直抱持美好的信念,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在此必須感謝南豐集團「世界之約」團隊所給予的信任與自由度, 各位作者的努力,訪問者與被訪者的付出。亦希望本書可以喚起讀者對於樹木、自然的愛護與認識之興趣,更了解新蒲崗這棵大樹的年輪, 在這書裡愛上樹木、地方與人。


購書LINK:http://www.hkliteraturehouse.org/shop/h47lp2e29n5a9fm8r456f74chbajpz


延伸閱讀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周處除三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5

堂郎

小說 | by 李俊豪 | 2024-04-05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