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致死難與抗爭,緬甸】緬甸詩歌的中文編譯:革命過去與今天

書評 | by  宋子江 | 2021-06-22

近年在台灣出版的《緬甸詩人的故事書》(2018),關於緬甸詩歌的紀錄片和中文評論,都讓讀者對當代緬甸詩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過去其它地區有沒有中譯緬甸詩選的出版呢?最近進行了相關的蒐集,發現了兩本詩選值得一談。也許還能讓我們稍微認識緬甸詩歌過去左翼的面向。


《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平戰士詩選》是上海文藝出版社於1959年出版。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翻譯出版事業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經過實施一系列整頓出版機構的措施,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為負責組織翻譯出版外國文學作品的兩大國營出版社之一。當時新中國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的翻譯事業的結果就是出版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選集。這些文學選集反映了當地工農革命、獨立鬥爭的情況,《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平戰士詩選》便是其中一種,由上海外語學院四年級學生集體翻譯。




這本詩選涵蓋三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和緬甸。其中緬甸佔比最小,只有六首詩。緬甸詩人曼禮玉楚的詩〈給熱愛和平的人〉的第一節如下:


要是將來有那麼一天,

這一天投下了

大屠殺的陰影,

把繁華的世界弄得灰暗無光,……

要是炸彈投擲下來,

大地被灰燼覆蓋,

要是鮮血染遍了

周圍的一切,

田野變成一片殷紅,

要是將來真的有那麼一天,——

那麼黑暗便會降臨


在緬甸現代詩傳統中看這首詩,它應屬於上世紀「新寫作運動」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寫作運動」在緬甸興起,領袖是左翼詩人達公塔雅(Dagon Taya)。在形式方面,「新寫作運動」開始擺脫格律束縛,反對以敏杜溫(Min Thu Wun)和佐基(Zaw Gyi)為領袖的Khit San實驗詩派。在內容方面,「新寫作運動」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寫出人民的革命心聲。以達公塔雅為領袖的詩人自詡思想先進,站在「為人民而藝術」的無產階級立場,嚴厲批判「為藝術而藝術」的「資產階級」詩人,認為後者的詩蒼白無力、脫離現實,更無法反應人民的政治訴求。正如當代緬甸詩人颯雅林恩(Zeyar Lynn)所評價,雖然「新寫作運動」的左翼思想影響了一代年輕詩人,但是他們試圖將詩歌轉化成人民抗擊地主和資本家的武器,因此詩失去了藝術性,往往流於宣傳口號式吶喊。


我最近發現的第二本中譯緬甸詩選,其書名直截了當,《緬甸詩選》,出版與2019年,剛好晚《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平戰士詩選》整整六十年。這本書是由北京的作家出版社出版,屬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典詩歌文庫系列中的一種,這本詩選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某種國家意識形態。根據編譯者李謀和張哲:「進入現代以來,緬甸的新詩內容廣泛,詩人根據個人見聞自由地有感而發,詩人來自各個不同階層,寫作詩歌的目的多種多樣,詩歌的筆調也不再完全模仿經典的腔調,而與人民更貼近了。」從其編選來看,現代的部份似乎仍側重帶有左翼色彩的詩歌。




不難想見,在這本詩選中,以颯雅林恩、科科瑟(ko ko thett)等詩人為代表的當代緬甸詩歌全然缺席,然而英文詩選《骨將鳴:緬甸當代詩人十五家》(Bones Will Crow: 15 Contemporary Burmese Poets)中的當代緬甸詩人的作品,相必更能貼近今天在緬甸街頭抗爭的人民的心聲吧!今年三月,詩人祈宅榮(K Za Win)和敏敏津(Myint Myint Zin)在緬甸軍方鎮壓中失去了生命。我在Twitter上看到祈宅榮死亡時的影片,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詩人在煙塵滾滾的街頭漸漸死去。我不禁想問,緬甸抗爭詩中的死亡真的能夠表達這一幕的含義嗎?


我又想起有些與時代脫節的左翼詩歌,以上文引述的曼禮玉楚的詩為例,無論翻譯成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融入當地的革命語境。若掩去作者的名字,説它是中國左翼詩歌傳統的遺珠,相信沒有人會質疑。就翻譯而言,譯作是非常成功的。同時,翻譯上的成功也顯現了緬甸「新寫作運動」,甚至更廣義的左翼詩歌,都存在著巨大的同質性。弔詭的是,從當代的視覺來看這首詩,若掩去作者的名字,說它是一首關於近月緬甸抗爭運動的詩,相信也沒有質疑。想到此處,若今天我們讀左翼詩人袁水拍在一九四○年代寫的作品〈四不象〉,只會感到歷史和詩歌共謀的諷刺:「民主不象民主/自由不象自由/敵人不象敵人/同胞不象同胞」。


【虛詞・致死難與抗爭,緬甸】詩三首:王治澤 X R. L X 蘇家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