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書有價書無價】談香港兩次舊書熱

散文 | by  蘇賡哲 | 2021-07-14

四十年前,有位從上海南下,叫許晩成的舊書店老板常說,如果他開舊書店門市,就設個焚化爐,將垃圾書扔進去燒燬,用這辦法顯示他書架上賣的都是好書。老輩上海人做生意,每多古怪綽頭,不過他的靈感也許來自希特勒。幸而他比他的垃圾書更早被焚化,才能留存四百盒書在數年前由回收站以天價賣給中文大學。


近幾年香港的舊書被炒得頗紅火,但這已是第二次舊書熱了。上一次是文革時期,大陸禁了幾乎所有出版物,書店只有馬恩列斯毛和魯迅著作。全球想了解中國的漢學界學者和圖書館都擠來香港搶書。他們沒去台灣搶,因為台灣當年也禁大陸書。這些搶書客不重視書的版本,只重內容,沒有原版,影印本亦可接受。當年影印未削價競爭,每兩面收五毫,一冊影印本動輒以百元計,原版當然更貴。那可是四十多年前的百元,香港本土讀者根本消費不起,只能做出口。這種百計舊書店多在樓上,常是一人「樂隊」,(他們不少是熟悉留學時,母校圖書館需求的大學教授),很多連招牌都懶得掛,所以除少數行內人,本土港人根本不知道有這次熱潮。


現時香港舊書熱,因為疫情關係,受到相當打擊,例如我的拍賣業務,近四成生意來自陸客,不得已暫停一年外了。貨色和目錄準備好,卻不能在目錄上印出日期,因為不知何時天亮。


因此,現時在中港遮斷關口的情況下,大陸與香港只好各自「塘水滾塘魚」。不過,這似乎未能説明舊書價格回落的全部問題。因為一直以來,大陸的舊書客,消費能力普遍比港方高。例如今日我賣出一本連環畫《三岔口》,收下港幣80元,買的人臨別笑笑說:「難道你不知道這書在大陸值人民幣四千元嗎?」還說他買了大陸那本,才發覺我這麼便宜,就再買一本,騙自己每本花了兩千元,作為心理安慰。又如以前我將一封張愛玲致戴天的信拍了五萬多元,拍得者在大陸再轉售,最終賣了數十萬元。但從大陸舊書網購的龍頭「孔夫子」網來觀察,似乎大陸舊書價近來亦不如前。例如香港新雅舊版《水滸傳連環畫》,以人民幣244元成交,這個價錢只是疫情前全盛時期的一成。我甚至覺得如果有閒錢入貨,靜待將來,應該是有利可圖的。即是說,大陸的塘水滾塘魚,本來就不需要港客支持,但也吹了淡風。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疫情下,香港的舊書業務,最穏定還是門市的文史哲藝術類舊書。我有不少朋友藏書數萬冊,全是這類八十年代以後出版物,而且以大陸版為主體。它們的價格沒有驚奇。我遠遠一眼看去,遠到不足以認清封面上文字,就知道這是什麼時期出版物。原因和書的內容無關,而是越近期的書就越奢華,一本薄薄的《厚黑學》,用八十磅道林紙,再加上精裝、䕶封,書價就可以抬高數倍。出版商其實已經以此演繹了厚黑學的精義。我們賣這種水鬼升城隍的舊書,當然也跟著他們一起厚黑,這應該叫厚黑一條龍。


至於塘水滾塘魚式的炒賣,那是另外一個範疇了。基本上文史哲藝術不吃香,吃香的是連環畫、漫畫、電視周刊、電影月刊、「戲橋」、功夫書、武俠月刊、舊報紙、三毫錢小說、金庸小説明河社以前版本、女藝人寫真畫冊和花花公子類期刊等。炒賣這些香港版庶民類型舊書,不需要高深學問,有人甚至在連環畫報價時將聊齋寫成聊齊。但它們的價格可以比文史哲珍本更貴。不久前流傳的是黃碧雲的《揚眉女子》從六千元漲到一萬元。據稱是依達第一部小說《儂本多情》四千元、劉以鬯的《第二春》8800元、倪匡第一部武俠小說《金英集》三萬元,還有刊出金庸《書劍恩仇錄》第一天連載的一張新晚報則以萬元為單位來賣。


電視台附屬機構出版的《電視周刊》銷量很大,但絕大多數家庭過了一周就扔落垃圾桶。現在比較舊的周刊,上車價是一百元,個別如有張國榮做封面的可賣到一千元。即是二三十年內,每個這類家庭都扔了十多萬元落垃圾桶。


獅子山精神是「炒家不怕遠征難」,我最遠是去佛羅倫斯買下上世紀來華傳教士的一批中國舊書,去得比較多的是東京神田區,但沒有去南洋找貨,因為享樂主義掛帥,炒書不忘享樂,南洋太髒太熱。其實我家本是菲律賓華僑,司徒華和我合作做書店時,他自告奮勇去馬尼拉考察,想在那邊開分店,但回來後不斷說「太辛苦了」。我之重提往事,是因為塘水滾塘魚中很有人遠赴南洋找貨。從越南胡志明市到泰國曼谷、新馬、印尼椰加達、萬隆、泗水,都有他們的足跡。


以前,香港出版物運銷南洋,因為當地人中文程度不高,文史哲類書刊去得不多,庶民通俗類書籍正合目前塘水滾塘魚炒家需求。其中最勤力一位,疫情前經常活躍在印尼大小城市的某君,我問他為什麼走遍南洋,只是不去菲律賓?他答,因為害怕遇上「康泰八死七傷慘劇」。原來,他完全不知道印尼1965年蘇加諾時期的大屠殺,死了五十萬人的「九三零事件」,其中很多是華人。還有98年排華,殺死華裔千多人。這些比起康泰事件慘烈得多。可見眼前的炒家,不需要太廣闊的知識,正如香港電視周刊,也不是深度文化載體。


如果比較我所說的香港兩次舊書熱潮,很明顯可以看出其中文化層次的差別,就是從國際漢學界的水準,下降到南洋華僑的水準。要止跌回升,也許是疫情過後的事了,但天曉得疫情什麼時候過去。


對我個人來說,一個大專學院副教授賣《老夫子》、《財叔》、《龍虎門》以至《二世祖手記》,難免有些人會覺得滑稽了點,但這一行不會尊重老行尊,我唯一在業界生存五十多年的秘訣,只是「見風駛艃」四個字而已。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