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顧嘉煇】從「家輝」到「嘉煇」,見證粵語流行曲歷史

其他 | by  黃志華 | 2023-01-12

筆者從1980年代後期就一直有研究粵語流行曲的歷史,在1991年初出版了一冊《粵語流行曲四十年》之後,旋即甚感書中在早期粵語流行曲歷史方面的研究很是不足,所以往後的歲月,花了很多的心力探究1974年之前,亦即在《鬼馬雙星》、《啼笑因緣》之前,粵語流行曲歷史的真貌到底是怎樣的。

碰巧就在1991年,竟有機會代表《top純音樂》雜誌訪問顧嘉煇,於是把握良機問了好些有關他在1950年代與粵語歌文化的淵源。這樣一轉眼,便三十餘年過去。近日,獲悉他辭世,享年92歲,即時想到那次訪問的一些模糊印象。

印象最深的是訪問開始時,他說已做過很多音樂刊物的訪問,問題來來去去是那些,希望筆者能問一些特別一點的問題。筆者謂恰恰是想問若干沒有誰問過你的問題。

可惜1991年的時候,筆者對1950年代的粵語流行曲歷史,認識只是比一般人深一些,所以實在未能問得很深入。但至少現在一說到顧嘉煇年輕時的音樂經歷,筆者都會立刻提醒讀者,其實他當時已曾有為一些粵語歌編曲。



早至1956年便有為粵語歌編曲



年代實在太久遠了,當事人亦會記不清楚以至記錯。好比說,筆者問他:「可記得在何時開始編曲工作?」他的回答是:「大約是六十年代初吧!」但筆者立刻提醒他:「但我找過一些資料,見到一些五十年代後期的唱片歌紙資料,是標着由你編曲的,如1959年出版的歌曲《飛哥跌落坑渠》」經此一提,顧嘉煇才又記憶起多些:「對!對!我是五幾年已經開始編曲工作,也是那時開始跟劉東合作,那時鄧寄塵、周聰、鄭君綿的好些歌曲都是我編曲的。」現在還可以補充一下,廖志偉在南聲唱片公司灌唱的《海上風光》,亦是顧嘉煇編曲的呢,而這首歌的出版年份是1956年。下面的附圖,便是當年隨唱片附贈的歌紙的影印本,可以見到《海上風光》是「顧家輝編曲」,而歌紙正下方則有1956年的出版年份。從這份資料可知,當時顧氏的名字曾給寫作「家輝」,而不是現在的「嘉煇」。


C:\Users\User\Desktop\海上風光.jpg



其實,顧嘉煇在1960年代初,在本地爵士音樂圈已頗有聲名,近年筆者看舊報紙,看到如下圖的一則報道(剪取自1961年8月17日的《華僑日報》):

C:\Users\User\Desktop\610817煇哥.jpg


從報道可知,1961年他往波士頓進修音樂,是得到《下節拍》爵士音樂雜誌捐贈獎學金的!內文也提到他早年學音樂的一點經歷,即是他應是1953年開始學音樂,其好友雷達華教懂他很多樂理知識。這些往事,真是沒幾個知道了。而在這報道之中,他的名字變成「嘉輝」。


從他人的音樂去看顧嘉煇



1960年代曾為粵語片寫國語歌



筆者是近十年八年,才查知顧嘉煇在1960年代後期,已曾為幾部粵語片創作過電影歌曲,計有《情人的眼淚》(1966年3月2日首映)、《多少柔情多少淚》(1967年1月12日首映)、《春曉人歸時》(1968年9月20日首映)、《紅燈綠燈》(1969年9月20日首映),他這批粵語片電影歌,有三部是用國語唱的,只有《情人的眼淚》中的歌曲是唱粵語的,大抵那時有片商覺得唱國語會讓觀眾覺得高檔些。奈何這批歌曲都像寫了等於沒寫!世情就是這樣,作品要是生不逢時,宗師級的作品都「被當冇到」。由此亦想起一例,有一首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許冠傑主唱的國語電影歌曲,陣容如此鼎盛,但誰會知道或記得?筆者說的是《小英雄大鬧唐人街》中的插曲,該片於1974年3月30日推出午夜場,稍後於《啼笑因緣》面世。當日,如果已知有這批作品,必然會趁機問問顧嘉煇,俾多了解一二。





一旦多產難免曲有相似



回說1991年的那次訪問,另一深刻記憶是問到《郊道》這首作品,因為那曲調,明顯是從京劇《楊門女將.探谷》中的「高撥子」唱腔轉化過來的,不過,他堅持是參考京劇音調而「創作」的,並非「抄襲」。當時為了不破壞氣氛,便再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當然,現在於網上獲取音樂資訊甚是容易,《楊門女將.探谷》的折子戲與《郊道》都不難在網上找到,網友可以自行比較比較。



說來,音樂家一旦多產了,就不免會碰上曲有相似之事,這未必是刻意抄襲,有時是聽到「入晒腦」,不自覺的寫到自己筆下也不知。以顧氏享負盛名之作《上海灘》而言,副歌開始的好幾個音固然讓老樂迷想到《南屏晚鐘》,而主歌一開始的六個樂音:mi so la,mi so re ……實在也跟周璇的一首歌曲《漁家女》中的一句:「男的不洗~臉」所唱的樂音是一樣的,只是節拍很不同罷了。



另一個筆者覺得相似的例子,是《網中人》跟電影《Sunflower》中的歌曲《Loss of Love》,兩首歌開始的一個樂句頗相近。其實,即使開始的多個樂音跟別人的作品完全一樣,音樂高手都可以在往後的發展中寫出完全不同的樂思樂意。比如《勇敢的中國人》,開始的mi so la so fa do’…… 跟西片《七俠蕩寇誌》主題音樂是一模一樣的,第二個樂句,二者的前五個音也是一樣的,但兩首作品整體的旋律發展格局是殊不相同啊!



筆者倒是想到顧嘉煇的好拍檔黃霑常說「大樂必易」,其實顧嘉煇寫的逾千首歌曲,基本上亦是追求「大樂必易」的!但要常常「必易」,又有多少音階排列可供選擇,跟別人創作的旋律「撞車」是難免的事。再說,黃霑的「大樂必易」,多只就旋律創作而言,但顧嘉煇的「大樂必易」,卻包括編曲上的種種創造,這方面可謂給後學提供了無數的經驗和範本。





中式小調三項特色



千禧年初,筆者做過一個名為「香港流行曲裏的中國風格旋律」的研究,並在2005年的夏天出版了一冊《被遺忘的瑰寶──香港流行曲裏的中國風格旋律」(探討篇)》。顧嘉煇的一大專長就是創作中國風格旋律,所以這個研究中研究過不少他的作品,而那書中是有一節專門說到顧嘉煇中國風格旋律的特色的,共有三項。由於這小書已絕版,現在且把這一節篇幅不多的圖文重新整理修訂一下,藉此悼念他。




第一項特色:音樂主題力求簡潔易記,而主題的發展常常是多重技巧的複合。


例如《一生有意義》:

a



像圖中顯示的八個小節,便結合了短句模進,長句模進,交纏以及頂真等多重技巧,所以聽來特別優美。


又比如《長路漫漫伴你闖》:


b



在圖中這幾小節的三個樂句之中,至少有緊縮、回文、頂真、移位(亦可視為五聲音階上模進)等手法的結合!




第二項特色:喜歡頻繁轉調


大凡音樂創作到了一定的水平,轉調技法的使用便幾乎變成必要。不過流行音樂向來追求簡練,轉調之法總以少用為宜。可是觀乎顧嘉煇的創作,轉調技法是用得很多的,即使中國風格旋律,他都照用如儀。在筆者那小書內,有一節轉門談到轉調,其中大部份例子都取自顧氏的作品,計有《決戰前夕》、《飲勝》、《用愛將心偷》、《撲蝶》、《等郎歸》、《京華春夢》、《願死也為情》等等。



第三項特式:頗喜歡用一種一段體共六句的曲式句構


一般流行曲都是AABA曲式,但顧嘉煇寫中國風格曲調時,頗愛用一種一段體共六句的曲式句構。例如《巾幗英雄》、《做人愛自由》、《碧海青天》、《男兒志在四方》、《江湖浪子》等。當他採用這種曲式句構,其句構往往富於變化,而不會「四正」、「刻板」。例如《碧海青天》,前五句各長四小節,但第六句卻長五小節。又如《男兒志在四方》,前四句各長四小節,然後有兩小節的過門,第五樂句仍長四小節,但最後一句卻長五小節半。這種靈活多變的句構,跟一般「四正」的香港中國流行小調很不同。

寫到這裏,應可收筆的了,但從這幾天各方的悼念文章看來,亦有人好奇,到底顧嘉煇有沒有創作過歌詞?坊間傳說,他至少寫過兩首粵語詞,即兒歌《數字歌》和《歡樂今宵》的「晚安曲」,但承蒙及感謝網友Macaenese5354賜告,他還填寫過國語歌詞,原曲是西曲《House of the Rising Sun》,歌名是《帶走了我的心》,由姚蘇蓉灌唱,於1971年出版。現在於網上是可以找得到來聽的。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志華

黃志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近二十年來,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調的文化與歷史,梳理有關粵語流行曲創作的理論。已出版的著述達二十種。近年出版的有《香港詞人系列──盧國沾》、《情迷粵語歌》、《周聰和他的粵語時代曲時代》、《文字聲律與粵語歌創作》等。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