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顧嘉煇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27


香港著名作曲家顧嘉煇不幸離世,令人感慨。陳煒舜撰文悼念,並提起顧嘉煇的的出道作品,1961年邵氏國語電影《不了情》的插曲〈夢〉。研究粵語流行曲歷史的黃志華,也憶起九十年代初曾有機會訪問顧嘉煇,對方談及他在1950年代與粵語歌文化的淵源。林綸詩則提起陳奕迅在自己Fears and Dreams演唱會裡,選了其作品〈畫出彩虹〉來向他致敬,彷彿代我們所有人向顧先生說,你的歌曲你的作品你的人品,都會一直留在我們身邊。


筆者是近十年八年,才查知顧嘉煇在1960年代後期,已曾為幾部粵語片創作過電影歌曲,計有《情人的眼淚》(1966年3月2日首映)、《多少柔情多少淚》(1967年1月12日首映)、《春曉人歸時》(1968年9月20日首映)、《紅燈綠燈》(1969年9月20日首映),他這批粵語片電影歌,有三部是用國語唱的,只有《情人的眼淚》中的歌曲是唱粵語的,大抵那時有片商覺得唱國語會讓觀眾覺得高檔些。奈何這批歌曲都像寫了等於沒寫!世情就是這樣,作品要是生不逢時,宗師級的作品都「被當冇到」。由此亦想起一例,有一首顧嘉煇作曲、黃霑填詞、許冠傑主唱的國語電影歌曲,陣容如此鼎盛,但誰會知道或記得?筆者說的是《小英雄大鬧唐人街》中的插曲,該片於1974年3月30日推出午夜場,稍後於《啼笑因緣》面世。當日,如果已知有這批作品,必然會趁機問問顧嘉煇,俾多了解一二。


顧嘉煇在娛樂品味未被碎片化的年代出現,獨擔香港流行音樂大旗,由嘉禾fanfare、《歡樂今宵》的晚安曲、其他電視劇主題曲、電影主題曲、及幾代的廣東歌都由他包辦。在他的歌曲中,除了聽到粵語流行曲的中華味,還有美國Berklee一派的洋化特徵。一個人,同時可以令電視機前煮飯的師奶愛上片尾曲,也可以令前衞音樂人獲得養份和靈感,這就是顧嘉煇。回顧時,可以驚訝在那個年代,人民在不同渠道,可以是正在聽同一個人的作品。那就是香港本土文化開始崛起,之後這個人不單止影響本土音樂人的眼界及創作力,也會出周啟生、徐日勤這樣的徒弟,在音樂工業裡成為重要一員。(黃耀明曾在2010年903拉闊翻唱周啟生的〈淺草妖姬〉,介紹為八十年代音樂,也是另一個通識課。後來才知道周啟生是顧嘉煇用心栽培的徒弟。)




綜觀顧嘉煇創作的這幾首國語歌曲,除了〈郊道〉具有傳統戲曲色彩外,餘者或為舞曲、或接近為詠嘆調與藝術歌曲。其後粵語歌曲的風格取向,在此已隱然窺見端倪。有趣的是,若從海派時代曲的脈絡來看,黎錦光、嚴折西、姚敏等人都有一些爵士風的作品,如〈愛神的箭〉、〈兩條路上〉等等。但煇哥的海派作品卻甚少染指此道,這或許是老上海的年代相對於聽眾日漸遠去之故。(可提的倒是黎小田替1989年電視劇《上海大風暴》創作的主題曲〈愛的風暴〉,運用藍調風格,大抵受到姚敏〈得不到的愛情〉所啟發。)至於煇哥採用民歌形式的國語作品,幾乎沒有。這固然可能存在著隨機因素,卻畢竟與他後來的粵語作品以「小調」著稱頗有差異。如此大約與作品的風格、媒體的類型與受眾的取向有很大關係。煇哥的國語歌曲多為電影歌曲,新文學性較強;粵語歌曲多為電視劇主題曲,受眾更為寬廣,「小調」大抵能成為不同背景之受眾的最大公因數。



顧嘉煇自1990年代起就淡出樂壇,並移居加拿大過退休生活,除了間中回港出席音樂會外,亦重拾少時的繪畫興趣,2006年曾與顧媚及弟弟顧嘉鏘舉行畫展「萬水千山總是情」。2015年,80歲的他舉行12場紅館演唱會「顧嘉煇榮休盛典演唱會」後宣布正式退休,返回溫哥華直至離世,當時指自己致力畫油畫,儲夠作品或會開個人畫展,惟最終沒有成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