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胡金銓,33歲。
這一年,胡金銓告別了他多年的演員生涯,同時,他作為電影導演的武俠片革命,才剛開始。
首次正式執導即遇挫折
1965年,胡金銓剛完成了首部正式擔任導演的電影——《大地兒女》。電影劇本改編自他鍾愛的中國作家老舍,包括小說《火葬》以及《四代同堂》。胡金銓是老舍的忠實讀者,甚至在1977年出版了一本專研老舍的著作《老舍和他的作品》。
這部電影處女作,並非他後來登峰造極的武俠片,而是一部抗日電影,講述日本侵華時期,小鎮村民組織游擊隊捨命還擊的故事。胡金銓在電影裡飾演警署署長兼游擊隊隊長丁老虎一角,原因是他在邵氏的演員合約尚未完結,「不得不還要演戲」。這位丁老虎在日軍打來時組織村民抵抗,是一位英雄好漢,胡金銓似乎為自己的演員生涯留下了一個善終。
然而,他的首部電影作品卻沒有「好下場」,於東南亞的票房慘遭滑鐵盧。由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正實施反種族法,電影遭到電檢,不得不大量刪減日軍暴行場面和中日對抗鏡頭,大大打擊電影的吸引程度。當時胡金銓正在開拍另一部同主題的間諜片《丁一山》,亦卻由於《大地兒女》票房未如理想,加上政治因素,邵氏決定中止拍攝。
但胡金銓仍然憑《大地兒女》,後來在台灣第四屆金馬獎獲得「最佳編劇獎」、「最佳剪輯獎」以及「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三個獎項,受到高度肯定。
(網上圖片)
武俠片革命,捧出成龍洪金寶
《丁一山》拍攝計劃胎死腹中,《大地兒女》又花了一大筆資金,當時邵氏要求胡金銓避開反日情緒,拍一部不花成本、商業性高的電影。正正是出於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要求,33歲的胡金銓開始執導他第一部廣受歡迎的武俠片——《大醉俠》,掀起了武俠類型片革命的序幕。
當時,武打片並非電影產業的新鮮事物,留下很多現成的服裝和佈景給胡金銓使用,《大醉俠》裡專門搭建出來的佈景,也只有電影裡的客棧而已。而且,胡金銓起用的全是邵氏的新人。就在這種低成本的製作環境下,胡金銓拍出他第二賣座的武俠電影,亦奠定了胡氏武俠片的作者風格。
一切當然不是偶然而來的。胡氏武俠片其中一個標誌性的風格,就是把京劇的舞蹈融入電影中的動作場面裡,這風格一方面也是胡金銓自小熟悉京劇之故,一方面來自他一直沿用的動作指導兼京劇舞蹈師韓英傑。韓英傑過去是名特技演員,在《大地兒女》中,胡讓他第一次當上正式演員,自此之後,韓經常在胡金銓的電影中演出,甚至擔當電影的動作指導。
不得不提的是,當時韓英傑的助手,就是後來著名的動作指導兼演員,洪金寶。胡金銓當時是香港幾間京劇演員學校的理事,不時會找學校裡的小孩幫忙拍戲,《大醉俠》裡就有成龍、吳明才和程小東。
《大醉俠》在武俠片上的革命性創新,在於以自由發揮的京劇武打,取替寫實的武術,令電影中的動作成為象徵性和想像的表現。其中一例,就是開創了利用彈床的拍攝手法:胡金銓利用彈床製造人向高處躍起的效果,並「以剪接技巧,把肉體上不可能做到的動作偽裝成真」,令武打場面變得更富想像力和藝術美。
香港作為革命起點
從這一年起,直到70年代,屬於武俠片的鼎盛時期。與胡金銓同屬邵氏的著名武俠片導演張徹,也在這個時期冒起,兩人分別代表陰柔的武術風格,以及陽剛的暴力美學,為武俠片這一類型電影留下了重要的遺產。後來,武俠片的風潮漸漸被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等功夫片取替。
《大醉俠》是胡金銓唯一一部在香港拍攝的武俠片。完成《大醉俠》後,胡金銓因與邵氏老闆邵逸夫決裂,決定離開香港遠赴台灣,改投台灣聯邦影業公司;及後,在台灣完成他最賣座而且改變台港武俠片風格的經典電影——《龍門客棧》。有論者提到,《大醉俠》可算是《龍門客棧》的藍本,我們也可以肯定,1965年,胡金銓在香港開始了他的武俠片革命。
1965年,胡金銓,33歲。距離他獲英國電影年鑑《國際電影指南》列為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還有13年。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