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講粵語音樂劇《大狀王》三首歌詞的詞境

劇評 | by  梁萬如 | 2023-10-25

概說


《有陣時》、《撒一場白米》和《道德經》三首歌詞,最能展現粵語音樂劇《大狀王》深刻的主題。由於歌詞蘊藏深層的意思,非得從文學和宗教哲學的角度解讀,無法讀懂歌詞內容,更遑論欣賞歌詞的境界。《有陣時》由角色宋大媽和阿細主唱;《撒一場白米》由阿細主唱;而《道德經》則由方唐鏡主唱。三首歌詞寫就三種人生境界:宋大媽的看遍老病死,豁達淡然;阿細經歷死亡,尋道問究竟時歷盡苦楚;而方唐鏡由迷入悟,迎來人生重大的轉變。


《大狀王》《有陣時》的詞境

人係有高低處:宋大媽的人生境界



不愁衣食 半生善良


岑偉宗寫《大狀王:有陣時》,實在可堪玩味。歌詞佈局以宋大媽和阿細一唱一和來編寫,一人在陽間,另一人在陰間,人鬼殊途,但又巧妙地把二人連在一起,殊途同歸,道盡兩種心境。歌曲背景是方唐鏡、阿細與秀秀一起探望宋大媽的現場。問起近況,宋大媽先從吃喝和身體健康談起,家常閒話,自在自適。


宋大媽: 飯熟茶熱兼夾有屋住 最怕係眼濛就累事

若現時問我有陣時 到風濕有事 也都小意思


飯熟、熱茶、有屋住,寫宋大媽不愁飲食,連住處也不用愁。而下面提及的桑樹,令人聯想桑蠶,引伸由蠶絲織就的衣服。於是,衣、食、住,大概也足夠了。只是「行」就不太方便,因為眼睛有時累事,風濕有時小意思。累事與小意思,一張一弛。宋大媽年紀大了,身體情況自己控制不了,但倒也吃得開。


日落時望真半畝桑樹 也算做半生未做錯事

但奈何亦會有陣時 腳板底或摻到刺


日落時才望得真,「日落」天色已暗,實在不能也不會看得真!那似是指到了人生暮年,才回望過去之意。「半畝桑樹」聯想到半生栽種,總結自己人生之中未做過大錯事,安分守己。不過,有時腳板底或摻到刺。「摻到刺」是個比喻,或許是做了無傷大雅的小壞事,換來了一點點的報應和警惕。如果相信因果,而宋大媽未做過大錯事,為何自己的兒子一去不返?


看透生離死別


門外有香一炷(阿細:提住你傷心處)

回謝灶君心意(阿細:夜晚去敲木魚)

人係有高低處(阿細:承受半生風雨)

也望我心淡然(阿細:也望你心淡然)

阿細: 自如


日落時分,在門外的一炷香,是遙祭阿細,還是在回謝神明?人係有高低處,看似豁達,但是心能否這麼淡然自如?放得下嗎?用「望」,希望自己的心可以淡然面對,這就留有思想的空間。兒子去世,事已至此,歲月流逝,也只好淡然接受。宋大媽唱:人係有高低處,就肯認了生老病死,人生如此之必然。若從阿細為人子女的角度看,宋大媽真能看得開嗎?阿細認為宋大媽失去兒子,最是傷心。而且自己的母親,篤信虔敬,默默承受半生風雨,希望母親可以看得開,那是孝順的表現。誰能淡然?誰不淡然?


宋大媽: 日落時共鄉里見到面

阿細: 你盼望我可面撞面

宋大媽: 靜下來亦會有陣時(阿細:亦會有陣時)

二人: 記起窗外有歸燕


時間點繼續停留在日落,地點先由屋外,再到屋內。日出而作,日入而歸,回家路上,宋大媽希望從鄉里口中得知兒子的消息,正如阿細所說,盼望母子重逢,當然那只是徒然。宋大媽只能在靜下來時,偶爾記起歸燕,而兒子阿細也許只能成為在宋大媽回憶裡曾經出現過的歸燕而已。


「有陣時」是生活的智慧


宋大媽: 自問如白丁 卻也居易

阿細: 歲歲是有知 默默記住

宋大媽: 豆豉同白菜有陣時

阿細: 期望可以

二人: 夾一箸


宋大媽心裡明白,自己是一介平民,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而生活就像夾一箸豆豉和白菜,黑白、濃淡、小大摻雜其中。人係有高低處,豆豉同白菜,人生哀樂相生,可堪咀嚼玩味!


這首歌詞寫宋大媽嚐遍老病死的滋味,那看似是人生大事,宋大媽卻處之淡然。歌詞的切入處在日落時親人重聚,共進晚飯。於閒話家常之中,肯認人生起跌的必然,用「有陣時」來指出生活並無常態,人生一直處在無時無刻的變化之中。岑偉宗融禪宗擔水砍柴無非妙道的要義入歌詞,自自然然,解脫的信息就在生活之中。


《大狀王》《撒一場白米》的詞境

就當撒一場白米:阿細的心路歷程



三問三答


宋代禪師喜歡利用詩詞來表述禪悟,是開示的一種方式,悟境不需說破也不用說破。因為悟境是修道者的自得之境,也只能由自己了悟。禪師利用詩詞來指導弟子覺悟的方向,好比手指指月,目的在月而不在指。指月的動作,是引領弟子覺醒的方便法門。想不到由岑偉宗筆下《撒一場白米》,其詞境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歌詞以《心經》的唱頌作開端:心無罜礙,到彼岸去,遠離一切苦,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梵音寥繞,展現佛境空靈之美,由此開展尋道問究竟的覺醒之旅。往後的歌詞,以問道展開,尋道者捫心自問,讓人回味再三。三問三答,展現尋道的三個階段:


Cittavarana paragate parasamgate 心無罣礙,到彼岸去,到究極的彼岸去

Sarva duhkha sarupam 遠離一切苦

Paragate bodhi svaha 到彼岸去,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尋道的三個階段

一問世間皆苦


匆匆一世 到底怎放低 解開那牽繫

在心裏幾多問題 就如肉身有污跡未洗


人生匆匆,感受到苦痛煩惱的煎熬,苦痛煩惱帶來了人生的困擾,離苦得樂是人心之所向,怎樣才可遠離苦痛煩惱?怎樣才可以放下重重的擔子?苦痛煩惱像是污跡可以清洗掉嗎?究竟苦痛煩惱是怎麼一回事?解開「那牽繫」看似簡單,「幾多問題」則回應了事情並不簡單。為甚麼呢?甚麼是苦痛煩惱的本質?


二問苦痛煩惱的本質


回頭甚麼高貴 甚麼羞愧 可會一同流逝

愛恨從來 是否相生 是否相抵 竟像謎


有價值的東西(「甚麼高貴」)和沒有價值的東西(「甚麼羞愧」)可會隨人逝去而一同逝去?愛和恨,相生相抵,是創造(「相生」)還是摧毀(「相抵」)?正如《心經》所提及的生滅、垢淨、增減,這一切也會一同流逝嗎?為甚麼歌詞用「高貴」、「羞愧」、「愛」和「恨」?苦痛煩惱的出現,往往就在於人糾纏於世間的相對性之中:高貴、羞愧,愛和恨,以至生滅,垢淨,增減。纏繞任何一邊,都會帶來痛苦。原來世間事物一直處在變化當中:時而高貴,時而羞愧,時而愛,時而恨,時而生,時而滅,時而垢,時而淨,時而增,時而減。事物一直在變化、流逝,那怕改變得慢條斯理。所以,一直高貴或羞愧下去不太可能吧。愛和恨也一樣。變幻原是永恆。「回頭」是反躬自問;「竟像謎」是在尋道的路上對時而這,時而那的變化所引起的疑惑。


三問世間事物並無實體


再問塵緣未了 卻是難尋實體


塵緣未了?對世間的事物仍然放不開,仍然糾纏於長期獲得或擁有事物。事實上,事物無有實體。《心經》色空相即,就道出這一點。世間一切(色)與覺悟的境界(空)從來都是一事之兩面,事物因各種條件聚合而出現,也因為各種條件的散去而不再出現。聚合出現了是色也是空,散去不再出現了是空也是色。因緣和合,事物出現或消散,隨緣變化,無有實體。人雖塵緣未了,愛恨交纏,但是愛和恨卻從來都在變化之中,因條件而緣聚,也因條件而緣散。事物從來都在變化的過程之中,沒有不變的實體。


尋道的覺悟境界

是結束也是開始


驟眼告終 就當撒一場白米


「驟眼告終」,回應開首「匆匆一世」。帶出意象:撒一場白米。一瞬間的動作,由迷到悟,是萬緣放下、布施迴向,還是淨化污染,都不重要了。有開始就有終結,有生則有滅,是變化的規律。告終撒白米,是告別,也是智慧的開始。告別是變化的一個階段,也是變化的另一個階段的開始。首尾呼應,《心經》的唱頌又再響起,襯托著覺悟的境地。覺醒了嗎?


Cittavarana paragate parasamgate 心無罣礙,到彼岸去,到究極的彼岸去

Sarva duhkha 遠離一切苦

Paragate bodhi svaha 到彼岸去,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覺醒是自得之境


明明恨足一世 在今天看 竟似一同流逝 (paragate 到彼岸去)

愛恨從來 或許相抵 (sava duhkha 遠離一切苦)

誰可解答 這問題 (cittavarana paragate 心無罣礙,到彼岸去)


未覺醒之前,恨足一世;覺醒之後,了解愛恨一直在變化當中,無有實體。現在看來,愛恨無論相生或相抵,都一直在流逝的過程之中,一直在改變自身的狀態。過去的愛起了變化,變了另一個模樣;過去的恨也改變了,成為了另一個境況。了解到這一點,一切苦就遠離自己了。至於,誰可解答這個問題呢?只有覺悟者自己吧。只有自己才可解開這個謎,因為尋道者,其實就是自己。一朝悟得,心無罣礙,自己就能到覺悟的境地去。


美麗新境界


遠望浮雲漸閉 (parasamgate 到究極的彼岸去)

燦爛流霞漸矮 (parasamgate 到究極的彼岸去)

驟眼告終 就當撒一場白米 (bodhi 菩提)


遠望浮雲與流霞,夜幕漸漸降下來,霞彩滿天,但是這一切都終將完結了嗎?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當中,美麗的事物也一樣,最後一同流逝不復返!在光與影的美麗烘托和點染下,雖驟眼告終,卻帶出覺悟的意象:撒一場白米!


在心裏幾多問題 未能洞悉也許等再世(Cittavarana paragate

parasamgate 心無罣礙,到彼岸去,到究極的彼岸去)


覺醒了嗎?如果還未能了悟,也許要等待來世再修行。「等再世」並非消極無止境的等待,可以理解為突破現世困境,撒下希望種子的意思。


《大狀王》《撒一場白米》意境脫胎自《心經》的義理,加上文學意象,寫阿細的尋道歷程,作詞手法與古人遙遙相契,借歌詞說佛理,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歌詞更進一步,別出機杼,融佛經的問答形式,層層深入,三問三答,由尋道到覺醒,詞境雄偉壯麗,超前絕後。



《大狀王》《道德經》的詞境

無懼要問斬:方唐鏡的顛倒與復位



前半生的荒唐


岑偉宗用《道德經》寫方唐鏡改過自新,覺今是而昨非。全首歌詞可分為兩部分,前後共四節。第一部分寫方唐鏡前半生的荒唐及其覺醒一瞬間前思想的掙扎。


剎那間 連步履都放慢 如墨汁水中飄泛
茫然問 隨墨浮沉是我 變清要怎辦
剎那間 回望往昔錯犯 無道德經書撕爛
如濃墨 榮辱迷人肉眼 最忠亦變奸


迷悟剎那間,一如阿細在《撒一場白米》三問究竟。方唐鏡在這裡放慢腳步,茫然一問,然後反省過去:渾濁的人生怎樣變回清澈?沒有價值和意義,人生只如濃墨,而白最終只會變黑,忠最後只會變成奸。甚麼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怎樣理解道德經書?孔孟的道德價值?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又是什麼?


為禍為患 然後每日糜爛
如夢如幻 成就每日荒誕
半生作繭 態度強硬
一切沒法支撐
轉身瞬間 前面雨霧瀰漫
覺醒再三 誰願放低嗟嘆
鬥死鬥生 要在時限
人在浪裏翻 倍感上路難


方唐鏡回想過往製造不少禍端,每天過着糜爛的生活,有如夢幻一樣,虛無荒廢。方唐鏡更覺得自己作繭自縛,半生過去,人生顛倒,四無掛搭。面對風雨前路,只有唉聲嘆氣,裹足不前。活在生死大限中,一如困在大浪裡,翻滾難行。看看這一闋詞,負面和消極的字詞委實用了不少:禍患、糜爛、夢幻、荒誕、作繭、強硬、沒法支撐、嗟嘆、鬥死鬥生、上路難。方唐鏡忽然停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舉步維艱。


後半生的真實


第二部分寫方唐鏡覺醒了,心念一轉,有如水落石出。孔孟與老莊的人生智慧互為表裡,派上用場。


正與反 臨陣再多變幻 唯道德經可師範
無常道 無字成為字眼 老莊勝孔孟
一塊石 總會見到破綻 無欲則剛腰骨硬
人柔弱 殘局仍然力挽 似水浪裏翻


方唐鏡認為老子《道德經》提及的反常合道和物極必反的道理,教人駕馭事物的相對性,可以應對人生面前種種的變化。例如老子說柔弱勝剛強,上善若水,堅硬的石頭總有破綻可以給柔弱的水攻克之處。另一方面,人也有其剛健自強不息,正直不阿的德性,也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氣。揉合儒道的人生觀,正是方唐鏡覺醒後人生的價值取向,也是其辯才無礙的價值之源。


辭令圓滑 還是語調強硬
提步沉着 還是作狀荒誕
腦筋轉彎 笑面防範
虛與實 過千關
放心放膽 無懼雨霧瀰漫
見山過山 行動勝於嗟嘆
鬥死鬥生 放下時限
人在浪裏翻 縱使上路難
要選要揀 無懼要問斬


看看這節所用的詞語組合:圓滑、強硬;沉着、作狀;轉彎、防範;虛、實。這些詞語表現方唐鏡辯說的高超,左右逢源,那是「智」。最後五句的用語:放心、放膽、無懼、行動、放下,是覺醒,是釋然。甚麼是放心?孟子所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就是要找回那個初心,那點點善端。面對前路,方唐鏡無懼風雨路途;並領悟到與其長嗟短嘆,不如坐言起行,奮勇前進。儘管自己在浪裡翻,縱使路途崎嶇不平,就算要在生死中抉擇,方唐鏡依然勇者無懼,成仁取義,一往無前。那是「勇」和「仁」的表現。


天下之達德


歌詞怎樣展現方唐鏡由迷入悟,最後表現智、仁、勇,震撼人心的真實人生呢?試對比第二及第四節歌詞。


迷途(第二節)

由迷入悟


覺醒(第四節)

為禍為患 然後每日糜爛



從沒有明確人生方向,過着糜爛的生活,到明確掌握人生方向,應對問題的積極人生取態。


辭令圓滑 還是語調強硬

如夢如幻 成就每日荒誕

從沒有明確人生目標,過著虛無的生活,到沉着應付挑戰,駕馭荒誕而不被荒誕所支配。


提步沉着 還是作狀荒誕

半生作繭 態度強硬

從作繭自縛,動彈不得,到靈活自主,成為自己的主人。


腦筋轉彎 笑面防範

一切沒法支撐

從心無所繫,到心有所依,巧妙應付一切難關。


虛與實 過千關

轉身瞬間 前面雨霧瀰漫

從滿眼風雨,到無懼風雨。


放心放膽 無懼雨霧瀰漫

覺醒再三 誰願放低嗟嘆

從猶豫不決,再三嗟嘆,到不再嗟嘆,坐言起行,勇往直前。


見山過山 行動勝於嗟嘆

鬥死鬥生 要在時限

從困在生死的局限之中,到突破命限,放下對生死的偏執。


鬥死鬥生 放下時限

人在浪裏翻 倍感上路難

從上路難,到迎難而上,然後選擇成仁取義。


人在浪裏翻 縱使上路難

要選要揀 無懼要問斬


岑偉宗利用《道德經》展現方唐鏡由迷入悟的過程,讓人物成就揉合儒道的人生境界。歌曲旋律與詞境層層翻飛,總共八個層次,最後以方唐鏡「無懼要問斬」作結,帶出方唐鏡的「智、仁、勇」,把劇情推向高峰。



結語


如果說宋大媽看透老病死,是位善良的平民老百姓;阿細則是位仍留在覺醒路上,繼續追尋自我的修道者;而方唐鏡則可以說是位欲以身殉道說到做到的覺醒者。三首歌詞詞境各擅勝場,用現代地方語言,借中國古代哲人筆下理想的人格,展現永恆的人類價值,《大狀王》很值得細味。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梁萬如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資深教育工作者。研究興趣涉及中國儒道思想、佛教思想、文學與佛教等課題,出版著作、發表學術論文及報刊專欄文章散見於中、港、台經典文集、論文期刊、論文集及報刊。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