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推輩圖」——九龍灣連儂牆衝突的擴散思考

散文 | by  劉偉成 | 2021-12-09


第六十一卦 戊申 艮上坎下 蒙


讖曰:

非牆是牆 非磚是磚

區區傘聚 遍地開花


頌曰:

傘開若盾合如矛

矛盾互攻天裂貌

百年香語薰樑棟

還看後浪推輩跑


解曰:

1 堵言路之患


自2014年佔中傘運以後,政通過褫奪市民的參選權,封殺言路,令建制派在議會裏成為絕大多數。倘建制派長進,即使在少數反對派的挑戰下,表現出高質的議事能力,和對議事規的尊重,未嘗不可發揮「小罵大幫忙」的功用。只是建制派的議員表現出來的只是「看風轉舵」的氣燄,肆意加插限制閹割立法會監察政府的功能。須知支撐一個法制行健的,絕不能靠更多規限將之堵成硬板一塊,相反很簡單,端靠各議員心中的禮樂風度,說近代一些,就是五四時期蔡元培所倡的可替代宗教的美育思想。簡單而言,就是尊重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只要懷着這份尊重,議員才會好好代市民審閱文件—— 記得以前看新聞見到李柱銘、吳靄儀、曾鈺成、夏佳里等議員抱着文件進入議會,文件邊兒凸出一條條紙條兒,不管他是那個黨派立場,我都會心存感謝。須知審閱文件是看似簡單,實為繁瑣又消磨意志的活兒,必須很費心神才能在細節中掘出魔鬼的巢穴。上次23條公安條例,就是靠公民黨的幾位大狀細閱條例,然後言簡意賅地將23條的「七宗罪」印成七色小冊子,公眾才知道當中的詭譎。同樣今次逃犯條例,也是多得一撮法政精英細無遺地將當中的陰謀挑出來細檢,才能拆穿林鄭以初心包裝的歹毒心腸。現在的立法會議員多數缺席會議,即使軀殼勉強在席,也多是濫竽充數,完不覺得他們有細心審閱過文件。記得有次有朋友問我選舉會投票給誰,我說了自己的心水,朋友續問:「何解選他?他可是滋事份子!」我答道:「因為他很勤力看文件!」細閱文件不是單一次行為,而是長期進行,相當磨人的處世模式。但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識見綴結成網成謀,盡量為他人攤開一個議題的不同「知面」,如再加上直線行進的勇毅,那麼便是一次漂亮的撒網,可以捕着解決問題的契機。


反之,有勇無謀的典型例子就那幾位好不容易擠立法會的年輕議員:在宣誓時以各種形式宣示自己的政治立場,最後其行動變成給褫奪議員資格的藉口。當然在鏡頭下舉黃傘抗議橫額,或以極慢速或將特定的字讀成走調,務求在短時間內吸引鏡頭,市民看在眼裏真仿如一場天才表演的鬧劇,竭盡所能佈置「刺點」,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只是「刺點」是煽情的,難以觸發思考,建構論點。當然他們也沒想過政府會惜破壞法制也要跟他們斤斤計。政府表面上是了一仗,實際上將民選議員趕出議會,特別像羅冠聰這樣的年輕「傘兵」,他可是傘運無而還後,年輕人發聲的寄望,政府褫奪他的議員資格實在相當不智。政府如此堵塞路之後,建制派議員又肆無忌憚地閹割議會權利的行徑,遂令民怨不斷累積,實為社會撕裂的端。


2 若水之行進


終於傘運後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隨着今次「反修例」運動來一次大爆發,將本來已給政府透支至所剩無幾的社會包容一次過秏掉。吸納了上次佔中易給鎖定位址的經驗,今次示威者常將李小龍所云的“Be water”(「若水」)的習武心得掛在嘴邊。那麼,究竟這是甚麼意思?我想此語用於現今的形勢可用幾句話概括:流動不息、適應時勢、不撼鋒頭、滲透漏洞。上次傘運的盤踞,便違反了第一個原則,而今次的遊行示威,任務完成即散,便符合首三個要點。至於針對不同社區的民生議題進行的光復行動,則是最後一個要點的體現—— 水滲入石隙後可成就大峽谷的宏偉,而每區的「連儂牆」便是突入漏洞,奪其中路,猛然進擊,瓦解對手防線,撐破石罅發芽的種子,最終還開出鮮花,故曰「遍地開花」。這樣滲透所引發的抵禦不激烈但頻繁。


當一些年輕人自發守牆,不讓人跛壞,許多人都說這是太執着於形式和據點,違反了「若水」的精髓。撕下了的告示貼可以再貼,大埔「連儂隧道」給縱火焚燒和破壞後,一夜間便重新建立起來,更換上新標語。那些告示貼成了砌磚,明明是紙卻能像磚一樣「建牆」,說它是磚卻又輕易折毁和重建,流動若水,故曰「非牆是牆 非磚是磚」。朱自清在〈論標語口號〉中指標語以激情為主,作用在「頓」,但與此同時又指標語作為集體力量釋出的漣漪效應可能會很久才消散:「集體的力量的表現,往往不免騷動或動亂,足以打攪多少時間的平靜,而對於個人,這種力量又往往是一種壓迫,足以妨礙自由。」(見朱自清:《標準與尺度》,台北:五南圖書,2012,頁64。)那麼,在大埔連儂隧道中我又看到甚麼標語是突破了窠臼,曾讓我感到壓迫或騷動?其中一句是這陣子常聽見的「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錯,正如張潔平所言這標語顯示在沒有大台的情況下,凝聚抗爭者的只有「山」——就是共同目標,是訴求背後的核心價值,羣眾只須在「山」這個最大公約上恪守本份,各自努力即可。(張潔平:〈香港49日 危城終局?反修例運動來到臨界點〉,《天下雜誌》,2019年7月27日上載,網址為: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6182。)於是我不禁問究竟這座山,於我代表甚麼?我想起英國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1886-1924)被問及攀山的原由時所答的名言:「因它在那裏!」它的存在和險峻,本身就有種教人趨近親炙的魅力。何韻詩在連儂牆上寫下這樣的標語:「有一類人種叫香港!」彷彿回應它的感召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似乎不用人以文件攤開「知面」,慢慢解說;更不用刻意以鏡頭佈置「刺點」,吸引眼球。難道不受感召去攀便不是香港人?若然,根本就不用強調「不割蓆、不篤灰、不指責」,事實上連儂牆出現後,不是發生過許多的衝突嗎?難道此山的感召力不足?再者歷來真的有一處的民智向一個最大公約數全開?


連儂牆的衝突中,最令人嘩然的莫過於九龍灣的中年胖漢連打守牆的年輕人十三拳,而年輕人沒有還手任打。錄像給上載後當然引來許多點擊,但我卻有種不想看下去的感覺。不忍看,不只因心痛年輕人挨打;不忍看,不只因感受到社會撕裂的劇痛;不忍看,還因兩輩人之間,對「山」的演繹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如果兩輩人之間存在分歧,是否就該站在作為社會未來棟樑的年輕人一?錄像中的胖漢一邊揮拳一面質問年輕人:「你洗過碗未?煮過飯未?養個家未?」似乎不是很合邏輯,這些事宜壓根底跟示威遊行和連儂牆沒干係,但反映了中年一輩人捱過苦日子,好不容易得享安樂茶飯,他們所看重的是「山不動」的特質。他們捱着苦掙回來的安穩就像連儂牆上眾多信息相近的報示貼,多年來不斷重復着相同的信息,已烙印在他們思想底板上,無法磨滅。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指出中國人慣於將生活「身體化」,就是將心智、感情、意志的揮都以「身體需要」為主導意向,就是指「揾食」與「安身」,而必須「安身」後才能「安心」。(見《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1980年,頁25。)胖漢首兩項「洗碗」、「煮飯」的質問都屬於生活「身體化」的變奏。「身體化」的其中一項含藴就是「習以為常」,對事物中所含的意義喪失自覺思考的動力:「行之而不着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盡心上》)他們需要的可能是像那些勤奮的立法會議員審閱文件那樣,在貼滿為口奔馳口號的生活牆面,找出值得注視的項目去探掘。


要像水一樣行進,除了靈動,還在於如何保持裏外如一的澄淨。在天主教教義中有所謂的七宗罪,其中違背愛最少的就是「色慾」這項,它所指的不一定是那些風化罪案,還涵蓋所有只顧「肉體滿足」而忽略心靈溝通交流之行為,這其實亦是孫隆基「身體化」的意思。肉體滿足,談的就是「食、色、拉、睡」,是相當功能性的。胖漢所提的首兩項質詢其實都是「食」事,亦是政府用來滿足市民期望的主要手段。在《動物農莊》中,當名叫拿破崙的豬用詭計趕走了較得民心的另一頭名叫「雪球」的豬後,便開始逐步浮現出極權領袖的特質,牠首先通過控制飼料的分配來達至洗腦的功效。如此以「飼料關注」模塑公眾,在物質匱乏、經濟環境脆弱的六、七十年代,人人為口奔馳可能還勉強行得通,所以胖漢才會不惜揮十三拳來教訓守牆的年輕人。但如果現在還妄想這樣可撫平社會不穩,那麼林鄭便是幼稚地沉溺於「飼料」可以換取安定繁榮的幻想中,也是沉溺於只要像拿破崙豬那樣便可長遠當首長的幻想中。


3 人倫之盪漾


胖漢質問的第三項是:「養過家未?」這可說反映了中國傳統的人倫觀念,就是不能像西方「個人主義」那樣為自己而活。孫隆基指中國人的人倫最少的度量單位是「二人」,因為即使善舉和「禮樂」,也需要對象,故此「仁」字才由「二」、「人」二字組成,然後再由二人組成的圓心,根據親疏關係拓展開去,這就是「倫」的含義。(《中》,頁16-26)中國社會的穩定性便是靠這樣一個個人倫相互扣牢以維繫,可說就是所謂「集體主義」的土壤。集體主義(暫不扯上社會主義或軍國義),簡單而言就是看重羣體利益多於個人意願。胖漢之所以揮拳正由於他認為年輕人破壞了他犧牲了個人利益維繫的社會秩序。由於這次九龍灣連儂牆衝突被詳細攝錄下來,我們可知兩輩人的矛盾正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的矛盾。


個人主義,已普遍認為是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社會每個人生而平等,都可以追尋自己理想的權利;有權利也有不能推卸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責任通過勞動來改善生存環境,求滿足生存、生活和生命需求,可說是民主社會的法制基本原則。「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可說是個人主義的絕佳演繹。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中,大家不必見面也可流暢聯絡、溝通,令網絡擴大了個人主義的陰暗面:當見到年輕人給胖漢連打重拳,很是心痛,不斷嘩嘩大叫,焦急地嚷着即使不還手,也不着站着挨打。但當我聽見旁邊其他年輕人不斷問:「拍低未?(拍下來沒有?)」我便靜下來思忖年輕人是在導演事件,他清楚如此「打不還手」是高階的「刺點」佈置,應該可觸發同情心,引發廣泛討論。動機就像當日那班年輕立法會議員在宣誓時所作的示威秀(Show)一樣(我必須強調並非說兩者均是造假,我認為他們全是出於真心,我只想強調在媒體溝通跟面對面溝通有着截然不同的技巧,關鍵在於是否有條不紊地「佈置刺點」)。只是兩者所得到的公眾反應卻大相逕庭,守護連儂牆而挨打的,被人說是成熟大體,立會宣誓被褫議員資格的,卻多數被罵成幼稚的「小學雞」。究其原因是一個是破壞建制,一個在街頭恪守和理非的「禮樂」風度。這種風度大概就是修復社會撕裂的溝通竅訣。


香港社會已不再是側重於「身體化」滿足的階段,必須好好彌補多個年代以來社會階層間缺乏溝通的缺失。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中強調單靠「工具理性」不足以把現代性圓滿發揮出來,必須重建所謂「交流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就是通過羣眾之間的有效溝通來孕育推力。哈貝馬斯所謂的「交流理性」乃以下列幾個原則為運作基礎:第一,可領會性要求(comprehensibility claim),即傳信者須以羣眾可領會的方式傳信,現在林鄭班子跟中聯辦之間有太多不可告人的拉扯角力,單是「撤回」的字眼,已弄得如此諱莫如深,跟大眾溝通必須秉持所有事情都可白紙黑字記下來,為公眾攤開光明磊落的「知面」為原則。公眾也不宜只看「刺點」,不然以後整個社會的報道都會傾向「嘩眾取寵」。另外林鄭政府要明白她溝通對象是香港市民而非中共,所以請勇敢一點,站回香港市民的立場想一想,然後用本土的「人話」來跟社會溝通,並將市民的意願大膽向中共反映絕大部分香港市民沒有「港獨」的意圖,不要將之變成加強控制的藉口。


第二,真實性要求(truth claim),即所傳信息不會跟外在事理相悖,所謂相悖,就是CCTVB那種報道方式,只偏頗將市民描劃成暴民,基本上這樣只會令電視台失去公信力。只是政府卻催眠自己接受這種報道模式,並以此作為部署應對措施的參考,無怪政府會令羣眾心生「牛皮點籠」的煩厭。事實上,像7月1日衝擊立法會,沒有人說過學生做法正確,泛民議員也不斷勸阻。只是市民現在的想法是:對,他們是不對,但比起政府的議會暴力,那是絕對值得原諒的。當晚如果林鄭肯應泛民緊急會面的要求,換上便服,到立法會席地跟學生坦誠對話,可能林鄭之後會像趙紫陽那樣迅速下台,但至少賺回民望。但她就是拒絕會面,然後根據跟事實相悖的匯報判斷,甚至有傳她曾想過要開槍清場。


第三,正當性要求(rightness claim),即交往行為必須符合社會共同規範(social norms)和公正的。關於這個要求,不用怎樣闡釋,只要舉出7‧22元朗白衣人無差別打人事件作反面示例便很容易說明甚麼是符合社會共同規範,甚麼是公正前提。事件發生後,網上有這樣的言論:「又話警察係黑警,有事發生做咩又報警求救吖?」只要回答這個問題便可闡明何謂「正當性要求」:市民說你是「黑警」,是因為警察做了一些不符「社會規範」之事,至於有事報警,則是市民相信警察會公正處理糾紛。


第四是真誠性要求(truthfulness claim),即傳信者在交流過程中為真誠可信賴的。唉,有關這個要求,我大方地讓林鄭放大檢索範圍至她上任以來的工作:從「一地兩檢」、「DQ議員」,有哪個中聯辦拍手叫好的功績符合這個要求?我真心希望林鄭政府可以找到。在九龍灣連儂場衝突中,年輕人贏盡了掌聲,胖漢打到最後也覺得勝之不武,只好停手。有人說年輕人之舉相當於「肉體布施」,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喚醒給「肉身滿足」麻醉了的「和諧人倫」的想望。如果將胖漢看作「好打得」的林鄭化身。那麼,請不要讓年輕人白吃拳頭,也不要浪費了一眾年輕人以「肉體布施」來喚醒政府聆聽的苦心。其實「色慾」是罪名最輕的一項,也就是違背愛最少的一項,如果林鄭真的如她自己所言,愛着這個城市,那麼她只須補回一點點愛,便足以促成跟社會的真誠溝通。


4 後浪推輩跑


《推背圖》有六十卦,最後一卦之「頌曰」便是書名之由來:「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既然天數茫茫,世道難測,那代表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許多人都說香港的未來難以逆料。百多年來,香港經歷許多風風雨雨,但上一輩都知道自己知識不夠,故我小時候是常聽到長輩如此叮囑下一代:「要努力讀書,做個有用的人!」他們總是以自己謙卑的雙手為社會樹立棟樑,故曰:「百年香語薰棟樑」。可能他們當中真的會因「蛇齋餅糭」而被打動,我們必須體諒「身體化」的渴求未必一下子可以擺脫,他們也是以如此「身體化」的意志,縱然身體累透,也咬緊牙關拉拔子女成長。如果要調侃地為《推背圖》添一卦,闡述香港2019年的時局,我會選「蒙」卦為第六十一卦,雖然此卦已為第四十五卦,一般解讀為「二戰爆發」的預言,但既屬調侃,以時局穿鑿一下,重復套用未嘗不可拓展卦象的含藴。


「蒙」之上卦為「艮」,代表「山」,就是「兄弟爬山」之意;下卦為「坎」,代表「水」,這代表整街的人潮,此卦的整體含意為「童蒙啟智之象,迷模模索之意」。蒙卦的「初六」一爻之卦辭曰:「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有解是當以刑法糾正事情於草昧之時,以免姑息養奸,追悔莫及。律政司現在快速大規模檢控示威者以暴動重罪,卻選在區域法院聆訊,務求在沒有陪審團的情況下,令示威者簡易入罪。但這真是糾正之法嗎?被律政司檢控的人中,有醫護只因提供人道救援同遭檢控,事後律政司的檢控人員也發公開信質疑此連串檢控的恰當性。另一邊廂,元朗無差別恐襲的白衣人卻只被控以非法集結,並且獲准保釋。如前所述,年輕人的成長年代,讓他們較重視個人主義中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是民主社會的基本原則,如此不公的檢控,只會令社會不滿繼續升温,林鄭政府現在是玩火自焚。誠然有些年輕人的作為也令人相當不安,例如機場圍着追罵打了示威紙牌的老伯,更在伯伯身上貼批鬥字句,實在令人歎息,應該嚴斥。我知道那是因為抗爭的摩打一時間未能剎住之故。蒙卦的「上九」一爻的卦辭曰:「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有解是告誡用刑切忌過猶不及。打擊童蒙以至過於殘暴,以暴易暴,反而更難駕禦。所以年輕人,為了真正保護老幼,讓更多人因你們而體悟到「山」的感召,對香港前景回復信心,請學習節制——尤其在沒有大台的情況,「放」還可以,但「收」卻很難。只有能收能放才能真正如層浪般推進社會發展。


現在每次看到年輕人如浪般一層層向前湧,以簡陋的裝備抵禦警察的棒打,胡椒噴霧和催淚氣,之後可能還有足以殺人的水炮車,我便深深感受到他們「肉體布施」的力量,雖然因着政府的麻木不仁,我確實對香港前景感到茫然惶惑,但看見年輕人懷着突破「身體化」價值枷鎖的「肉體布施」,心裡便重新閃出一線希望,故頌曰:「還看後浪推輩跑」,這篇文章亦因而名為〈香港推輩圖〉,並以此祝願香港核心價值不潰,並向世界層層推遠。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


延伸閱讀

「終極行動守則」值得參考

時評 | by 顏純鈎 | 2021-10-05

給前線警方人員的公開信

現象 | by 顏純鈎 | 2021-10-05

八一一詩輯:所有光明射進我眼球

詩歌 | by 廖偉棠、曹疏影、淮遠、關天林 | 2021-10-05

作者其他文章

劉偉成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學科,曾獲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獎項,著作《持花的小孩》獲第十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推薦獎,著作《陽光棧道有多寬》獲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組首獎。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