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學季結集】《旅行是沒有句號》前言:不息的行進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1-04-27

行走、移動,是人類最日常的行為,是讓我們覺得自己活著的最基本證據。在諸種的移動中,作為主體的我們,觀看變化的風景,接觸陌生與熟悉的客體,我們自己的世界也就因此而活起來。「步移法」是我們中學常教到的寫作手法,文學書寫或常被認為是靜態的,然而它依靠著生命的流動。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2020年以「遊移字得」為主題,取用三個諧音,但相信其中關於行旅—移動—寫作之間的關係,仍是一目瞭然。


潘國靈 X 卓韻芝:香港文學季開幕講座——我們總是迷路


香港本身是交通極其便利、運輸繁盛的城巿。在今季度的寫作班課程中,首先會由學生較多經驗的交通工具相關作品為起始,然後觸及「移動」主題的作品,了解到移動帶來的多重視角;然後是更大型的「移動」如搬家移居,再來是看到移居到我城的外鄉陌生人;以上兩節均關係到身份認同的流動與「根著」(rootedness),而香港人素來常作「本土旅行」,在往山野與離島的途中,領會另一個香港,滋長對本土的感情,這是第五節課的主題(如果不是疫情,大概會伴隨很多導賞和旅遊團);第六節則談到「異地」的行旅,除了旅遊、收拾行囊、住酒店之外,連虛擬世界中的行旅也包括進去,不出所料很獲同學之共鳴。在疫情當中,中學寫作坊及講座堅持舉行,反應也相當不錯,導師講者甚至表示可能比平時更好。



二零二零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遇大疫,全球封關,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距離,跨境行旅更是受限,許多香港人說這是他們唯一沒去過旅行的一年。然而過去識的徵文比賽今年收到歷來最多的投稿,連創作坊的作品回收率、導賞後的短文創作、展覽的回應咭,都變得踴躍了。或者我們在不能移動的同時,反而可以靜下來審視內心的深處,比平時更看到一些抽象觀念與自我生命如何扣連。徵文比賽公開組的題目是「他方」,中學組的題目是「中途」——每人的生命中都有渴望而未能達到的他方,而生命本身永遠是在中途。這甚至與我們是否有錢去旅行、能不能去旅行無甚關係——即使停滯在此處,更讓我們想慕理想的「他方」;正是因為凝滯,更感覺到自己正在中途。此亦《旅行是沒有句號》書名的理念。文學能夠在逆境中發揮力量,尋找自己的空間,超越現實限制,其實二零二零的「過去識」計劃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精神。


也許因為切中特殊的時間,今屆文學季展覽「離留之間」的主題獲得受眾極大的共鳴。香港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許多人都是移民的後代。是否有漂泊的基因在我們的血液裡?我們會否因為這種飄忽不定,而對自由有更多的理解,並對差異與變化,有更多的包容?


「離開」與「回來」,甚麼才是我們的信仰?——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


這是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的最後一年,在此再次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也希望社會大眾在文學與藝術的世界中,體會到自由的深義。《旅行是沒有句號》的書名,固然是一種對於「沒有旅行的一年」之心靈吶喊,也是體現一種不息的精神:永遠望向理想的他方,永遠在行進的中途,文學的腳步不曾停下,香港文學館也不會停下。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江湖再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