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電影史常有續集不如首集、翻拍未及原作的論調,但遠有《教父續集》與《教父》並列頂尖傑作的佳話,近有三代《蜘蛛俠》各有情深影迷的實例,證明固有的想法總是用來打破的。數到最近,我們有傳奇的王三日,這次《倚天屠龍記之九陽神功》與下集《聖火雄風》既是重新再拍而觀眾情感上也算是接續近三十年前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1993),則證明只有王晶才能超越王晶。金庸大抵與他無仇,但金錢於他自是無怨,找得到水喉(水魚?)出資拍攝,「創意」就如練成九陽神功般的內力般源源不絕,割改亂編的程度比三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卻同樣騙得觀眾「大都見」,也實在不容易。期待「大都見」的觀眾們也許是自虐,但農曆新年當笑片看也是不錯的。
不過,開段倒想先寫一點認真的︰從來不覺得改編《倚天屠龍記》是容易的,我甚至認為《倚天》是金庸小說中最難改編的一部,而且從未有真正意義上的佳作——即使是鄭少秋最經典的電視劇版本(1978),一來當時改編的是報章連載版,而非大家較熟悉的修訂版(即所謂二版),劇情上有可斟酌之處,二來我並不覺得一眾配角對得上小說的描述,錯配得非常嚴重,像石堅演的謝遜等幾個經典角色,無疑出色,但同樣出眾的寥寥可數,例如小說前四分一幾乎可看成是主角的張翠山,小說中出場時是「文質彬彬、弱不禁風的少年」的模樣(見第三回),圓潤敦厚的夏雨(以至後來其他影視版如任達華、馬景濤等)感覺就不對,到王晶舊版的吳鎮宇和新版的古天樂更是相距萬丈,其他角色此處就不一一細數了。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金庸在修訂版《倚天》的後記(1977)就已說明他想寫出「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的主角,「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恩義情仇和政治鬥爭的「束縛」是主幹,然而隨劇情發展,卻寫成初出道即無敵、過關如切菜,陷情遲疑難抉擇但事實是美女無不愛上的「超級英雄」;他試圖寫難為正邪定分界的處境和人物(黃霑填詞「情義繞心中有幾多重/仇恨又卻是誰所種」倒很明白金庸的想法),但寫得並未成熟,未達後來《天龍八部》的藝術高度,到得多次通俗改編後,像六大派眾、四大法王等角色,明明在小說都是性格稜角分明、深具氣派,或可憐或可愛或可敬的奇人異士,到電視劇就徹底淪為卡通式的小丑,越來越低能無聊,像「青翼蝠王」韋一笑的扮演方式,似乎像是日本特攝裡的妖獸怪人,多於歷史感強烈的武俠小說中人。別說金庸自己也承認︰「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倚天》小說讀來是精彩的,但小說的結構、人物的塑造仍有不成熟處,金庸當時也有未明白的地方,那歷來的編導又有多少人能明白呢?
我們自然沒期待王晶會明白這點,但這次新改編,竟將殷素素對無忌說「這裡許許多多人,一齊上山來逼死了你爹爹。……你別心急報仇,要慢慢的等著,只是一個也別放過。……孩兒,你長大了之後,要提防女人騙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見小說第十回)等幾句至關重要的對白都刪去了,選了朱晨麗演這角色,和諧到要對兒子說「你千萬不要想著報仇,冤冤相報何時了?」連恩義情仇交纏的主題都去掉,那整部《倚天》根本不必拍下去了,不是嗎?過往的影視作品,都懂得保留原著這幾句精髓,以鋪墊後來張無忌周旋/身陷於女性與權力之間的矛盾處境,強調恩難報、仇難忘的隔代影響,新版影視「大膽」刪削,也真教人驚訝。
二、
當然,觀眾看王晶的電影,大抵也沒打算認真考究其改編功夫。《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當年票房不佳,原定的續集成了爛尾片花,但經過三十年來網絡傳播,觀眾對李連杰、邱淑貞等演員的懷念掩蓋了對影片的劣評,張敏在結尾的「大都見」由期待釀成了遺憾再炒成了期貨,也可視為武林片史上的有趣現象。
今天才看《魔教教主》的觀眾也許會處處發出「咁都得嘅?」的奇歎,但在當年的觀眾看來,只怕不算有多特別,劇情固然離原著遠甚,一味倚仗快速剪接、密集動作場面蓋過故事漏洞的方式和節奏,和徐克、程小東等人的武俠片驟眼看來沒太大不同,更別說他們都曾改編過金庸小說,既然後者在《笑傲江湖》(1990)隨便就將不拘泥招式專攻破綻的「獨孤九劍」改成了原著沒有原理不同的「盪劍式」「浪劍式」「落劍式」等大量靠吊威也飛來飛去的誇張功夫,那王晶在《魔教教主》將「乾坤大挪移」玩成吸劍大法、在《鹿鼎記》(1992)為馮錫範胡亂加配甚麼「六合童子」,也就不算例外,觀眾不太挑剔只求刺激過癮就接受了。
《魔教教主》如今重看若勉強仍有可觀處,其實不在於動作場面,而是種種「去到盡」的構思,例如張三丰本來是鶴骨松姿的形象,卻找來圓滾滾的洪金寶飾演(他是影片的動作指導),反轉固有想法,又如原著雖指「張三丰生性詼諧,師徒之間也常說笑話」(第三回),電影中的張三丰卻不避粗口和葷話,他提醒張無忌要保住童子身練功,說自己百歲之身仍然每早都「一柱擎天」,晨勃之勁與「練功勁好多㗎」有何關係,就留待觀眾想像了。九十年代日本動漫與電子遊戲熱潮迭起,於是電影中張無忌與空性較量,後者就暗忖「依個『口靚』仔戰鬥力非同凡響,我嘅戰鬥力只有六千,佢起碼有一萬以上」,古裝人講打機用語,就與《唐伯虎點秋香》(1993)中形容周星馳「佢嘅戰鬥數值竟然去到百九幾萬」的搞笑對白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同時代的產物,八九十年代成長的觀眾重看,自然會心微笑。
這種會心微笑只因勾起回憶,當然不能說成是「出色」——觀察網民留言(例如在Youtube),竟有不少大讚《魔教教主》的,認為堪稱「經典」,就無疑得啖笑。即使不與原著比較,《魔教教主》的故事內容和人物塑造都是支離破碎的(更何況只有上集),一貫王晶式正角精叻嘴賤、反派奸到出汁,人人愛算機關的模樣,除了角色名字和派別關係等沿襲自金庸原著,幾乎全屬「魔改」,例如邱淑貞飾演的小昭,性格基本上就和她之前演過的王晶版《鹿鼎記》的建寧公主沒太大分別,最多算是加上一點雙兒的特質而已。黎姿演的周芷若一點也不穩重自持,故事重心也不在她身上;鄒兆龍飾宋青書,更完全是後來王晶《九品芝麻官》(1994)的常威模樣,奸得莫名其妙。同類的大瑕小疵,數千字也難說盡,但也無謂一一細數了,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
三、
《九陽神功》與《聖火雄風》一出,網絡上恥笑聲不絕,不少網民已將兩集電影偏離原著或不合邏輯的地方逐點細列,例如少年張無忌竟然是自行回到冰火島練成了九陽神功驅走寒毒,完全略過了原著朱九真的部分(個人認為這鋪墊了張無忌與女性的關係,是不能刪削的情節),不過《魔教教主》早就刪走這一段,更無端安插火工頭陀助就張無忌練九陽神功,本就改編得同樣離譜,新舊難分軒輊;又如殷素素竟非自盡而亡(難怪恨意大減)、苦頭陀竟然沒裝啞(這臥底混得真易)、玄冥二老提早領便當少林渡字輩沒機會出場,等等等等,熟讀原著的朋友應該氣得七竅生煙,又或見怪不怪了。
即使拋開正常邏輯、帶著恥笑預期去看這兩部電影,還是不忍卒睹︰《九陽神功》爛,《聖火雄風》悶。前者劇情去得太快,漏洞處處,未建立好角色就一味打打打;後者想寫感情線,但演出無甚魅力,去掉了恩仇主題,根本串不起高潮。
不求文戲情深,就唯有依賴演員和動作場面了。上文雖說《倚天》故事不易改編,但以拍動作為主的影視的角度來看,《倚天》是非常吸引的︰武林名門尋釁武當山、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明教萬安寺救人、少室山屠獅大會,《倚天》劇情基本就由這四場大鬥串成,每仗幾乎都齊集了全武林各路角色,如此密集的會師和交手,是其他金庸小說少有的(例如《神鵰俠侶》,兩場英雄大會在全書一中一後;至於一眾角色在絕情谷的鬥智鬥力,又或郭靖單人匹馬鏖戰蒙古高手等,縱然精彩處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不是總動員的劇情),動作片導演只要拍好四場大鬥,專注於武打,那不管人物描寫或文戲抒情有多不足(一眾配角在四場大會中就是當佈景板也不會沒戲份),仍是能滿足觀眾的。《魔教教主》選擇在「大都見」前收筆,正是上集兩鬥下集兩鬥的平均佈局,而且有李連杰、洪金寶等好功夫的演員在,即使遠遠談不上是他們各自的最佳功夫演出,也能夠掩蓋劇情的缺失,從商業考慮看,原初構思是不壞的。可是《魔教教主》最終仍是失算了,那麼《九陽神功》與《聖火雄風》沿用同樣的編劇結構(細節異同且不論),有甚麼「穩陣」元素可吸引觀眾呢?
先說演員︰都說這是年紀最老的一部《倚天》——林峯在「亞太區」也許仍有不少粉絲,但四十出頭要演張無忌,自然無法演出入世未深的模樣(張無忌少年時代幾乎就在冰火島、武當山和山洞裡渡過),莫名其妙就成為運籌帷幄的教主,黃浩然(韋一笑)有對白笑「教主對女人很有一手的」、Janice Man(趙敏)也嘲弄他「也是深藏不露呀」、「你這一行有三美相伴,艷福不淺呢」,笑的似是林峯本人多於角色本身。古天樂是全片最大的卡士了,但五十歲演張翠山,同樣勉強——張瑛自編自導自演的粵語片版《倚天屠龍記》(1963)做張翠山時四十多歲,劉松仁演張五俠時(2001)也在五十開外,但兩人至少還可說是氣派儒雅較近原著,古生太過陽剛粗獷,朱晨麗年紀幾乎可做他女兒,相差那麼大的翠山素素也真前無古人。方中信(楊逍)造型似Doctor Strange、黃浩然像是蜘蛛俠裡的綠魔、徐錦江(謝遜)沒甚麼戲份只懂獅吼功,不似「金毛獅王」,只是個年紀已老的高高手「豹子頭」而已。能看到駱應鈞(殷天正)、黃栢文(宋遠橋)、郭政鴻(范遙)等大家熟悉的演員參演,固然親切,但都發揮有限,交換角色演也可,有人笑說王晶這次成功為無線演員在疫症期間保就業,既是挖苦,也可能是事實。
選角不對,造型惡俗、戲份錯配,那就神仙難救。更大的問題在於女角。儘管對女演員評頭品足似乎不好,但反套用近年宣傳常見的、隨口亂讚「史上最具仙氣的誰誰誰」套語,這次真可能是史上最不堪入目的周芷若與小昭。邱意濃和雲千千既缺乏擔綱女主角的氣質和演技,難以飾演峨嵋教主和西域聖女,更無法演繹二人情思複雜、地位由低至高的變化。即使王晶想將主線寫成韋小寶式一男三女的春宮爭奪、感情糾紛,幾個演員既無化學作用,也說不出「艷福不淺」,看來就全無感覺。至於其他女角,Janice Man只能說是造型搭救,勉強稱職;陳紫函(紫衫龍王)沒有正式露過臉。梁琤(滅絕師太)若年輕十年,肯定是本片最美的女演員。附帶一談︰滅絕師太在歷來影視的形象塑造反差實在太大,李香琴(1986)、張冰玉(1994)的造型都是猙獰醜惡的,近年的周海媚(2019)、梁琤卻以美艷示人。其實小說中滅絕師太初出場時「約莫四十四五歲年紀,容貌算得甚美,但兩條眉毛斜斜下垂,一副面相變得極是詭異,幾乎有點兒戲台上的吊死鬼味道」(第十三回),以上兩個極端都不符原著,上官玉(1978)和惠英紅(2001)的版本,在氣質上倒算是接近,但時興「美魔女」,編導的想像已與原著無關了。
四、
不賣演技,以動作招徠總可以吧?電影邀得幾代著名動作演員參演,包括甄子丹(張三丰)、熊欣欣(飾阿貓,對應小說裡的「阿二」)、樊少皇(阿狗,電影中名為「玉面劍神」南宮野,對應小說裡的「八臂神劍」方東白)、釋延能(成崑)、喻亢(鶴筆翁)等,偏偏都沒甚麼發揮,不需要怎樣使出真功夫,出手都靠電腦特技——我們不期望林峯等人能打得燦爛,但欠缺新意才是致命——例如空性的少林絕技「龍爪手」變成了奇異博士千手觀音式的架勢,又如聖火令功夫淪為追蹤式飛翔導彈的設定,不是從荷里活抄襲過來,就是在過往影視中出現多次,既和原著相去極遠,也不能說是刺激有趣。當觀眾已看慣蜘蛛俠等超級英雄身姿柔軟地竄高躍低的特技場面,《聖火雄風》中的風流雲三使竟僵直地定在空中組成三扇葉般再旋轉衝向對手,這到底是何等反智的動作設計?至於一眾小說人物的武功高低設定,自然更與原著相去甚遠了(不顧廉恥地自賣廣告︰這方面可參考拙著《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論特技慳水慳力,比創意無能為力;今時今日,In Geek We Trust,拍動作片應有新思維,角色念幾句口訣,畫面展現出來的功夫(即使是劍光亂飛的那種不符原著的想像)竟完全與之無關,「形」(設計)與「神」(理念)不符,誰會再欣賞這樣的東西?
當然,在今天畸形的影視業,不少人寧願賣IP吸金多於用心講故事,近廿年我們早對王晶一部爛於一部的電影沒有期望,他也懶得理會評論,說不定他才是將「九陽真經」中「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心法練得最精熟者,只是完全用錯了方向而已。《九陽神功》與《聖火雄風》也許還有其他故事值得談,例如有觀眾認為影片刪去殷素素「報仇論」是為了避開愈趨嚴格的劇本審查,並以故事大幅刪減去明教對抗元代朝廷的情節(但其實仍留有部分「敏感」對白)及抹走朱元璋一角(《魔教教主》有此角色)為證,但目前未有更多資訊,難以深入討論了。若是因為當年一句「大都見」而在三十年後忍不住追看這兩部新版的觀眾,相信最在意的是——為何不見張敏現身呢?即使只在彩蛋出場,恐怕已能償大家心願了。
(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