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DSE中文卷二題目第三條為:「試論述是否同意模仿缺乏個性」。看到這個題目覺得特別有趣,一個本身就缺乏個性的考試在問大家對個性和模仿之間的辯證邏輯,就像莊周問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或如花問看官子非余安知余之美貌耶?
人本來就是在不斷地學步,從爬到跑不住地成長,我們都在模仿中建立自我。西方古典繪畫藝術起始以寫實主義為王道,正是把物理世界藉藝術家之手作忠實的還原。雖然它們基本是對眼見的現實世界轉移到作品上,但因為人手製作上的局限,令每部作品都有藝術家對現實理解的獨特性,這情況在工業革命後出現突破性的轉向。因為機械的作業代替人手,藝術品不再是藝術家的專利,過去價值連城的作品總有投機取巧的人嘗試魚目混珠,試圖以假亂真。這些藝術「精品」無論模仿得如何細緻,都不難在專家鑑定下找到贗品的痕跡。隨著印刷和攝影技術的發展,藝術品已不再局限於模仿而是在複製,數碼攝影的普及令時間與空間同時被定格,這些大量現實世界的「副本」讓模仿與寫實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科技的發展把模仿漸漸接近真實,但作品的個性展現還是要靠藝術家的觸角,並透過科技以不同方式呈現給大眾。
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下簡稱考評局)二零二一年中四至中六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第二章開宗明義就提到,要在初中的語文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讀寫聽說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自學能力(見二點一項)。這方針其實早在香港中學會考(CE)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A/AS level)時強調。只是在考試的分工上,會考重視考核學生的讀寫和思維能力,而高考則側重讀寫聽說的實用和審美能力。緩引考評局對中文科的課程理念(見第九點),「中國語文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語文學習環境,以豐富多采的作品為主要學習材料,讓學生獲得綜合而多元化的學習經歷。」當中的關鍵詞為「以學生為本」、「全方位」、「多采」、「綜合」、「多元」等,無論如何解讀,多元及全方位的中文教育必需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好讓莘莘學子在學步模仿歷代經典文本中更深入認識中華文化,吸收優秀的養份,進而增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養成良好的國民素質,承傳民族文化。(詳見第六點)如果從多元學習作考量,取消說話和聆聽卷實在是讓人費解的決定。大公報在二零二一年訪問考評局取消中文口試的原因是讓學校可釋出課時準備其他卷別考試(1),但今年的DSE復常卻換來最後一年的聆聽卷,如果取消說話和聆聽能幫助同學準備其他卷別考試,那麼為何英國語文又不模仿中文同樣取消兩卷?有論者說香港中學生中文基礎薄弱,取消兩卷可讓師生集中精力投放在閱讀文本和寫作上,但在媒體資訊爆炸和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年代,口述錄音已可轉化為文字,對資料的整合招拓展和對自我見解的表達和論證,跟傳統的文本閱讀和原稿紙式寫作相比,孰輕孰重?在強調工具性的考試制度和現實生活的追趕競爭裡,單單以範文和模仿學步式的寫作是否能夠培養和建立同學的獨特性,以應付這個每年每月在變的時代?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仿真與擬像》提出仿真(simulation)與擬像的(simulacra)概念,可視對「模仿是否缺乏個性」的參考。布希亞在前現代社會裡(即前工業革命時期),寫實的再現(representation)只是作為對真實的模仿,因而都是虛假而不真實的。在工業革命後,大規模機械複製的盛行,讓複製品大有取代原件的趨勢。在晚期資本主義邏輯主導下的後現代,再現與真實的區分徹底消失,世界只剩擬像(simulacra),而所謂真實變得毫無意義,也不復存在。(2)簡單說,模仿變成了現實,這是布希亞的概念,他引迪士尼主題樂園為例子,這所置身在現實中的夢幻樂園,帶給入場者置身於一個真實又富想像的奇妙世界。這種想像正是把人心中的烏托邦以模仿形式作擬像、仿真地呈現。在他另一作品《物體系》中,更直接把二次度(創作)功能上的作用,視為具「個性化」的物品。(3)在現代社會中,當紅的偶像如Mirror跟Super Tiger、歌曲如《遙遙之城Maybe Tomorrow》跟《停一停.心呼吸》、成功商品如米滋崎蛋糕跟芝士楓糖布丁卷等這類複製或二度創作並沒有把原作品的個性減低,甚至因為原作被瘋狂複製而讓原作再備受關注。從梵谷的《一雙靴》到馬格利特的《Le modele rouge》,還有對愛德.孟克的《尖叫》和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無數二次創作,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年青藝術家層出不窮的創意和個性。
回到文憑試,我們從有範文的會考過渡到聲稱跟世界學術接軌沒有範文的文憑試,幾年被譏為死亡之卷再到十二篇範文重現,從高考的個人短講和小組討論,再到文憑試的說話聆聽卷從有到無,考評局像在教導莘莘學子中國文化的緣起性空,或是西方尼采式的永劫回歸,甚或是以本年命題作文總結以上中西文化對談再以布希亞式擬像模仿討論中學生個性的自我建立。
認識中華文化是學習中國語文的重中之重,考評局的用心更是要同學學貫中西,兼容並包,師夷長技以制夷,故英語需聽說讀寫並行而母語只求由心出發作書寫而安矣。鄙民淺陋,不知當局寬之至此也。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欲再聽靡靡之音綠袖子,以倫敦交響樂團版本為善。
(1)見大公報網站: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232109/2021/1214/665603.html,閱覽日期:2023年4月30日。
(2)參《仿真與擬像》,選自《後現代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3)尚.布希亞,《物體系》(臺北,麥田出版社,2018年),頁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