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Project Roundabout主辦的「不日上演」抗疫讀戲劇場,上周六在壽臣劇院開演,經過這兩星期的密集演出,一共為觀眾帶來12齣經典好戲,同時讓被迫停工近半年的179位劇界同業受惠。在「不日上演」籌劃期間,Project Roundabout曾在網上給觀眾發了四封信,分別講述計劃的構思、即將籌備的劇目,以及交代計劃的實行情況。來到正式上演,Project Roundabout決定親自送觀眾一封極具質感的禮物。一個白信封上,印了他們的LOGO,打開信封,是一張厚身信紙,信頂寫著「Project Roundabout 給您的第五封信」。
信的標題為「給劇場點一盞永明燈」。為劇場點燈,顧名思義,是指劇院重開,觀眾得以進入劇院欣賞演出,有燈,有觀眾,劇場又重新運作;不過標題不止於此,它清楚點明「不日上演」這計劃是要為劇場點一盞「永明燈」,就是「有燈,繼後就有人」的意思。整個計劃,短期目的固然是要幫助業界度過疫情難關,長遠而言更要為香港劇場留住優秀的人才,讓演員不用因為生活困難而被迫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讀戲演出,為年青演員創造實戰機會,讓香港的舞台劇界能夠持續發展。
「不日上演」演出的十二齣戲,包括《三子》、《教授》、《好日子》、《香港式離婚》、《過戶陰陽眼》、《真實的謊言》、《好人不義》、《人間有情》、《蛋散與豬扒》、《白蘭呼喚》、《危樓》與《大刀王五》,全是香港劇場歷年來的優秀劇目。這些劇本主題不一,風格各異,有溫情感人的,有黑色荒誕的,有哲理思辨的,有江湖情味的,所選的全都是香港劇壇的經典之作。在這兩星期,觀眾可以一氣呵成地重溫多齣好戲,如像上了一次兩星期的密集戲劇課。有的戲,可能已經重演多次,口碑甚好,觀眾可以重看,以另一方式細味劇本;有的戲,可能只是上演過一次,便沒有機會重演,但透過這次讀戲演出,觀眾便有機會重新接觸之前不幸錯過的作品,感受這些戲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
戲劇,本來就是用陌生化的方式,讓觀眾能帶著距離去思考作品跟現實的關係,也讓故事跟觀眾的個人經歷連結,自行為故事賦予不同的意義。「不日上演」演出的十二個劇本,橫跨許多年代,如《好日子》、《真實的謊言》是2018年的作品,《教授》是2012寫的,《白蘭呼喚》是1997年的作品,《人間有情》則年代最為久遠,是1986的劇作。這些劇本雖然在不同年代寫成,但無論情節、對白或劇本主題,總有地方能跟2020年的香港社會呼應,難怪有人說所有優秀的編劇都是預言家。
相片為《人間有情》劇照
參與「不日上演」這計劃的演員,都是在業界一直默默耕耘的劇場工作者。他們有的從事劇場教育,有的以劇團巡迴演出維生,但在疫情爆發後,戲劇班被迫取消,劇場演出暫停,他們有些甚至經歷長達六個月完全沒有收入的日子。然而,政府對藝術工作者的支援計劃,卻只給他們發放7500元的津貼。面對生活艱難,他們也不禁反思:「在這個時勢,藝術還有意義嗎?到底演戲還有沒有用處?麵包和理想又可以怎樣選擇?」如果你有走進劇場欣賞「不日上演」的演出,你一定會被這群的演員的演出觸動。這些演員或許未必知名,但卻是一等一的專業,當中許多劇場的新臉孔,表現已經很成熟,甚至彷彿有著劇場明星初出道時的影子。導演、編劇在謝幕時,多次讚賞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台下許多觀眾在完場後,也急不及待要在場刊裡找出年輕演員的名字,想要認識他們。回到後台,跟Project Roundabout的策劃人潘燦良聊天時,他對演員的評價也非常高:「香港並不是沒有好演員,只要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有份量的劇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們在台上也可以大放異彩!」
的確,身為觀眾在現場觀賞,我也不時被演員和劇本感動。這次抗疫劇場,是以讀戲的方式演出,台上沒有精巧華麗佈置,演員也沒有特別的戲服,只有極其簡單的道具,以及素淨顏色的服飾。如演出《教授》時,台上就只有兩塊白板,兩張長桌,幾張椅子,而《大刀王五》的演出,台上只有譜架和13張椅子。可是,因為演員、導演、燈光設計都是極其專業,大家都同心合力去想要做好一個演出,所以即使是極其簡單的佈置和燈光,物盡其用,也可以上演動人心弦的好戲。讀戲劇場對觀眾的要求比一般戲劇高,它要求觀眾細味對白,集中欣賞演員的聲情演繹。即使沒有太多舞台效果,演員也沒有太多走動,但透過想像力在腦海中為戲劇補足,觀眾就像閱讀一部文學作品,讓戲劇的焦點重新回到劇本上,讓文字成為劇場的主角。
相片為《大刀王五》劇照
每次離開劇場時,我都聽到觀眾讚嘆讀戲的演出,不少人說這種新的觀賞經驗,並不比看正規的戲劇遜色。可能因為讀戲劇場要求觀眾自行想像,所以觀眾在看戲時,由被動的接收者變成主動的創造者,他們可以運用想像力,自行建構戲裡的世界,並且代入其中。「讀戲劇場」這種演出方式,製作成本不高,因此不必大量資金便能把戲搬上舞台,新演員容易獲得演出機會,舊劇本又可以另一方式重新面世,觀眾和導演可以接觸大量新晉演員,為劇場注入新血,實在一舉多得。這種演出形式,值得持續發展。Project Roundabout雖然滿意這次嶄新的嘗試,但他們不甘心只停留在「讀戲劇場」的演出。將來能否定期在劇院,為觀眾認識更多劇場歷年來的優秀作品?如何為新人創造更多實戰機會?如何在簡單讀劇與正式演出之間取得平衡?這些問題都需要細細思考。「不日上演」的演出經驗,讓他們有機會思考到業界的問題,例如有些好劇本,在某劇團公演了一次後,其他劇團未必會再演,令那些好劇本難以重新面世,同時新演員又苦無演出重要劇目的機會。這些問題,似乎需要在業界具有號召力的人帶動,並群策群力,方能解決得到。
相片為《白蘭呼喚》劇照
因為Project Roundabout的邀請,本人有幸能成為「不日演出」的其中一份子,為他們撰寫給予觀眾的第五封信,也有幸得到許多跟演員、編劇交談的機會,因此可以聽到很多劇場中人的小故事。其中一個觸動我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從演藝畢業幾年的演員身上。那個演員本來從事舞台演出,後來因緣際會,成為某間電視台的合約演員,拍攝了好些劇集,觀眾反應也相當不俗。不過後來卻因為人事問題跟電視台鬧得不愉快,提早跟結束合約,重新成為自由演員。這次不快的工作經驗,對她來說很是困擾,事業的不如意及生活上的壓力,令她不幸患了抑鬱症,連進食的意慾也漸漸失去,身體開始暴瘦。Project Roundabout策劃人蘇玉華知道這個演員的經歷後,親自給她一通電話,還約她私下交談,跟她分享自己在電視圈多年打滾的經驗,又親自邀請這位小演員參與「不日上演」的演出,給她擔任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實她不必這樣做,不過她真的很關心我們這些新人,所以她主動接觸我,為我提供難得的演出機會,我非常感謝她。」那位演員最終擔任要角,重新踏上舞台,見證了「不日上演」這計劃,令劇場成為一個充滿愛的地方。
還有一個小故事,是關於Project Roundabout另一位策劃人潘燦良的。「有一次,他打給我,我一聽是燦哥的聲音,我嚇了一跳!他打電話給我,問我銀行戶口號碼!」某個演員激動的說。是的,整個讀戲劇場計劃,都是潘燦良、蘇玉華親自去做,每一個細節,從找劇本、找演員、找排練場地,到設計宣傳品、收集演員銀行戶口資料、寫宣傳稿、尋找網上直播的合作伙伴,他們全是親力親為,一絲不苟的完成,目的只為幫助業界度過難關。「記得,我看了他們的一個演出後,極其喜歡,於是在後台像小粉絲一樣,問潘燦良師兄可否把劇本傳給我細讀。他隨即在電話裡搜了一陣子,不過沒找著,他說遲些找到後再給我。第二天,我本來還在掙扎著要不要見面時,再私下問師兄取劇本,給他電郵地址,但想到他在後台還有許多工作要完成,我便打消了這念頭,不敢打擾他了。沒想到,在我出門前,就是下午的讀戲劇場開演前的兩小時,我竟收到潘燦良師兄的短訊,他竟然把劇本傳給我了!我當下除了感激外,也終於明白這個凝聚了179人的龐大演出的成功關鍵。」
「不錯,成功的關鍵是--親和力。」
這個計劃如果沒有極具有親和力的策劃人,是不可能成事的。
要連結179位劇場工作者,做好12個演出並不容易。不是有收入便代表演員會參與,也不是因為有善長人翁支持,編劇便要把劇本交給他們演出。若非深得人心,得到同行信任,這個計劃不可能開展和順利完成。此外,他們對劇場的熱愛,也令參與計劃的與觀賞劇目的同被感染。即使在逆境中,他們始終相信舞台能帶來許多的可能。本來,「不日上演」是一個資助計劃,但經歷了三個月的發展,它衍生出更為豐富的意義,它凝聚了業界,引證了即使在極其艱難的時刻,大家在心靈上、精神上都能彼此支持。因為走在一起,同心合力,大家都能在劇場得到力量,從而肯定自己是屬於劇場,更加熱愛香港這個地方。
相片由Project Roundabout提供
當劇場中人如此力挽狂瀾,自助自救時,政府卻以疫情的名義維持限聚令,即使康文署轄下的場地能在6月18日後重開,但卻規定觀眾席只能坐一半觀眾,這對劇場和業界的打撃確實不少。試問,戲票只能賣一半,但佈景能做一半嗎?演出能只演一半嗎?工作人員的薪水能只資一半嗎?當婚宴、食肆的人數可以不再受限時,劇院觀眾的人數卻仍受到規限,這是怎樣的邏輯?飲食活動必須脫下口罩,是傳播病毒風險較高的活動,卻比不用脫下口罩的劇場活動更早獲得寬限,背後有甚麼原因?或許政府從發放7500元象徵式津貼開始,便沒有用心為演藝界的生計設想。
由灣仔通往壽臣劇院的天橋,如今全部鋪了鐵線網,加上生活中到處畫下的紅線,讓香港看起來真像一個大監牢,仿佛連思想也不能自由。可幸的是,戲劇給我們留下了生活中一扇逃生的窗口,讓人可以從種種荒謬中抽離,從戲劇中得到養份,有力量再重新出發。在這個艱難時刻,Project Roundabout為業界帶來一件盛事,讓演員重返舞台,讓觀眾帶著力量和感動離開。感謝善長無條件的捐獻,也感謝Project Roundabout的無私奉獻,香港人這一年愁苦的日子太多,我們實在需要更多好人好事,讓我們在這個地方敢於相信,敢於想像。疫情雖已漸漸放緩,但整個城市仍處於陰霾之中,願劇場的燈火能長久地點燃下去,為這個陰雲密佈的城市帶來點點亮光。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