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榮獲「2023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陳慧:「香港是被關注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6

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是文學界每年的盛事,主要分為鼓勵出版書的「金典獎」及鼓勵母語書寫的「創作獎」兩大獎項,2019年起更為鼓勵新人而增設「蓓蕾獎」三名。本屆「一場素樸又華麗的文學盛宴」的得獎名單已於上周揭曉,由陳列的《殘骸書》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而縱觀七部金典獎作品,唯香港作家陳慧的《弟弟》(木馬文化)並列於一眾臺灣作家之中,向華文界述說香港的傷痕故事。為此,我們幸得請來陳慧分享得獎感受。


陳慧得知自己獲金典獎那刻,是在計程車上。當時倏忽電話來電,陳慧仍在跟司機說話,一聲「喂」過之後,對方已經在說恭喜。「有些反應不過來,我就問,你哪裡找?對方再說一遍,國立臺灣文學館,恭喜你得獎⋯⋯」幾天前出版社已告知陳慧入圍消息,「我就說,哦,是說入圍的事情嗎?我是怕自己誤會了,也有點覺得不可能吧」,對方耐著性子再說一遍。「搞清楚是得了金典獎之後,只會說『謝謝』,甚麼都沒想到,淚水就來了。」


《弟弟》是陳慧在2014年後寫成,於2018年在手機程式「TBC」開始連載。小說以家庭故事側寫香港社會大時代,不只寫姊弟之愛,更是對香港這個城市的深厚感情。按崔舜華複審和郝譽翔決審的評語,《弟弟》寫盡了香港從九七回歸之後的劇烈變遷,著眼於弟弟的成長歷程之外,也點出了幾個香港歷史上的關鍵性時刻,「弟弟」就如回歸後香港的隱喻,「以此寫出社會集體認同的探索、質疑與創傷。」而香港的步伐與命運,逼迫著姊弟們迅速地成長為必須「選擇些什麼」的大人。雖則主題沉重,但當中文字俐落明快,敘事剪接自然流暢,充滿畫面感,更成功捕捉新世代青年的面貌。


此次受到臺灣文學界的肯定,《弟弟》於大獎投票得一票,在金典獎則取得六票,而大會表示看著臺灣的傷痕之外,同時也在關注香港的傷痕。於陳慧而言,這些都代表著一種「被看到」的意義,「不單是小說本身,而是,香港,還有香港這些日子以來所經歷的。香港是被關注的。」


書寫《弟弟》就如一場馬拉松,以銅鑼灣的Corridor為始,後來輾轉移居到臺北,埋首於各間咖啡店繼續寫,地下書街「爐鍋咖啡」、永康街「羊毛與花」、赤峰街「小時咖啡」,直至2019年3月19日在永康街515 cafe 打下「全篇完」三個字,當時的她形容:「累,無可言喻的滿足,微微的失落。」她表示在那空間書寫這個來自香港的故事,是讓她能夠進入、適應臺北生活的一道門戶,幫助她建立在陌生地方書寫的習慣與狀態。爾後,這些時光都收納於她社交平台上「#咖啡店寫作時光」的標籤裡。


如今移居多年,在惦念香港的同時,想必已熟習了一種書寫狀態,現時陳慧正於網刊《別字》連載著小說《小暴力》,每回配有黃仁逵的繪圖,至今連載到第十二回,仍是「#我愛寫連載」。她亦透露,獲第五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的暢銷作品《拾香紀》將會加入續篇《焚香紀》,在臺灣重新發行。


最後,陳慧說:「想念弟弟們,無論他們身在何方,都願他們安好,坦率而活。」


評審團表示,從參賽、入圍及得獎作品來看,大多圍繞國族記憶、家族書寫、成長小說、生態關懷與社會運動。如大獎作品《殘骸書》節制而冷靜地描述那些幾乎被淹沒的傷害和羞辱,重新喚起人們對白色恐怖的反思與記憶,因而獲得絕大部分評審的共鳴,在第一輪投票即獲選為年度大獎。得獎作品不論是樸素的寫實文學,還是華麗的幻想之作,都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關懷與批判。


「金典獎」得獎作品:《子彈是餘生》(寺尾哲也,聯經出版)、《沒口之河》(黃瀚嶢,春山出版)、《弟弟》(陳慧,木馬文化)、《我隨意,你盡量》(王昭華,九歌出版)、《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張嘉祥,九歌出版)、《魔以》(陳淑瑤,印刻文學)、《鱷眼晨曦》(張貴興,時報出版)共7部。「蓓蕾獎」則由3位金典獎得主一舉囊獲:《子彈是餘生》、《沒口之河》及《夜官巡場Iā-Kuan Sûn-Tiûnn》。


金典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1日(六)舉行,並設有線上直播。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