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雪松栢:在台灣重啟的銅鑼灣書店

報導 | by  謝雪浩 | 2021-09-24

四月下旬,在台灣的香港社群有兩件大事,這也引起了台港各界的矚目:先是4月19日,由香港律師黃國桐出資,聘請流亡來台手足經營的「保護傘」餐廳開幕。另一件是4月25日,香港銅鑼灣書店在台灣重啟。


林榮基先生去年因擔心送中條例通過後會身受其害,買了單程機票流亡來台。後來眾籌募資成功,於是在剛好流亡來台一週年這天,在台北重啟書店。本文主要敘述書店開幕當日見聞,以及數日後的一次採訪。


紅漆攻擊,與總統來賀


書店開幕前數日有兩段插曲:先是林生收到律師信,有人聲稱已搶先註冊「銅鑼灣書店」之名,警告勿侵權。隨後的一個早上,林生吃早餐時突然被人潑紅漆。背後操作勢力呼之欲出,當然,這些沒能阻止書店如期開幕。


開幕日,筆者中午滑手機時,臉書河道上滿是各界造訪的照片,像是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親臨對談,前去道賀買書者絡繹不絕。台北警方也在附近部署了約300名警察戒備保護。看到這些大陣仗,筆者選擇快傍晚時才前去。


書店在捷運中山站上方,地點便利,且附近就是台北市警察局中山分局,鼠輩竟敢潑漆,也算囂張。店在十樓,電梯門打開,想不到還有人潮,要進書店的讀者,需在門口的走廊等候。


走廊牆上,是和香港銅鑼灣書店一模一樣的藍底白字的大招牌。兩旁則擺滿各界祝賀開幕的贈花,總統蔡英文、立法院院長游錫堃、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以及一些民進黨、時代力量、社民黨立委、議員,甚至還有香港立法會議員都有贈花。惟不見任何國民黨等泛藍人士的花籃,不過也是意料中事。


諸多贈花題辭中有兩幅印象深刻,一幅是總統蔡英文所題:「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文句源自《聖經·阿摩司書》5章24節,是對理想社會的期許。


另一幅由香港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梁耀忠、陳志全、朱凱廸合題:「已經霜雪下,乃驗松栢堅」。出自唐朝詩人薛據的〈初去郡齋書懷〉,是對人格操守的稱讚。


95752425_3085404481524878_7777216059634876416_n


95777888_175875537142717_4271236051206406144_n (1)


革命時代的書店面貌


走進店裡,細心看,地板上還有點點滴滴紅漆的痕跡,是當日林老闆遇襲後回到書店時留下的。他此刻在收銀桌旁正應接不暇,頭髮上仍殘留著些許乾透的紅色,在此時此地,也成為另一種隱喻。


店內面積與香港的二樓書店差不多,整齊乾淨,開幕還不到一天,有些書櫃的書竟已幾乎被買光。書籍以中外文史哲、政治、社會、藝術類為多,例如有一區是雨傘運動、反送中的主題書;有幾櫃是政治學、社會學的書;有一桌是西藏相關書籍;有一櫃是日本文學、思想的書⋯⋯特別的是,還有一區是童書繪本。筆者喜歡的幾個作者,像殷海光、余英時、里爾克、卡爾維諾、三島由紀夫,著作版本頗為齊全,令人驚艷。


店內有些部置也顯眼:牆上掛著「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黑旗,椅子上立著一幅「自由」兩個大字的書法(華人民主書院所贈)。


最顯眼位置擺放的書籍,或許反映了店長當下關注的重點:收銀桌的一側有兩大疊李劼的《百年風雨》和《中國文化冷風景》,是林生推薦寫中國文化寫得精彩的書。另一側那套厚厚的顧頡剛所編《古史辨》,應該是林生自己讀的案頭書。他在其他場合說過,這套書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挖掘批判到位,可惜市面幾乎已沒有,只能偶爾購得一兩套二手的。


收銀桌後方,是一組高架床,下層辦公桌,上層床鋪,林生就是睡在這裡以書店為家。或許是因為書店重啟的資金由眾籌而來,他打算把資金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95623955_529104804410487_4725478088853422080_n


林榮基願景:推動觀念的書店


數日後筆者待營業時間結束時再訪書店,訪問林先生對書店和書業的看法。


問到他期許重啟的銅鑼灣書店是怎樣的書店,會如何選書進書,和在香港經營書店有何不同?他便開始滔滔不絕地道來:


「開書店需要了解社會情況,台灣和香港面對的情況不同。台灣正面對雙重不穩定因素,既要面對中國大陸;又要面對內部的身分認同: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次總統選舉,還有五百多萬人投票給韓國瑜,這現象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香港則面對中國提早全面接管的現實,近年政治情勢變壞,尤其是去年。以前是斜坡式,去年開始是斷崖式。


香港現在開書店想做些事,明顯是做不到,政府會藉各種名義搞你。在台灣重啟書店就是想做些事,希望藉著梳理文化意識,有助消除台灣的不穩定因素。主要目的是要推動觀念、推廣價值。最重要的不是商業化,是社會功能。」


也有記者曾問起,這附近有其他書店,競爭會不會很大?他說會這樣問其實就不太了解重啟銅鑼灣書店的目的。當然能生存很重要,始終要夠錢交租,但他重啟書店,為的是理念,而非商業運作。能生存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能延續下去繼續做事。


若問銅鑼灣書店和其他書店會有甚麼不同,就是銅鑼灣書店最重要的考慮是台灣需不需要這樣的書店。如果現實環境需要這樣的書店,又怎麼會無法生存?如果不了解台灣社會的需要,賣的書和社會需求風馬牛不相及,又如何能生存。


對台灣書業的觀察


對於近年台灣書業的發展,林先生也有他的觀察:書業是出版——中盤(發行)——零售這整個系統。


這次重啟書店,遇到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書不夠,供應端有些斷鏈。書店靠中盤供書,台灣的中盤有些做得不夠完善,例如過於重視大書店,比較不重視獨立書店。


中盤供書時,對大書店供書快且折扣多;對小書店,供書慢且折扣少。這對小書店很不利,中盤商太商業化。


對零售端的觀察,他發現有些書店也有可改善之處,例如做書店的不清楚圖書分類、不熟悉書、不看書,那經營上就會有不足,店與店之間容易趨向雷同。這樣每間書店的價值就不會突顯出來,每間獨立書店需要有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書店如果遇到危機,需要反省自身經營上的問題。


書店的經營者需要看書,需要關注台灣,了解台灣本身發生甚麼問題。暢銷書不是不好,也是需要的,但書籍不只是一買一賣的商品,也要考慮社會效應。獨立書店需要推廣價值,推廣高品質的書,不能只停留在某些類別的書。


每間書店的經營很難複印相同的模式,書店需要與讀者、與顧客交流,否則和網路書店沒有不同。有理念、有交流,那網路書店就無法取代,這是獨立書店有利的地方。


採訪尾聲,筆者也問起,近年不少香港人來台灣定居,去年開始甚至有抗爭者流亡來台灣,林生如何看待這現象?


他幽幽抽完最後幾口煙說,這表示香港不再適合他們,他們應該過來。現在有很多香港人、台灣人對抗爭者伸出援手,他們自己也需要思考如何在台灣落腳。



(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編輯推介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