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賴燕婷、梁騫仁、江逸天:我們與後人類的距離

專訪 | by  瀧澤勳 | 2022-06-23

人工智能終將取代人類存活下去。活在血肉之軀裏的人類,一直以為機器沒有感知能力,沒有外在情緒表現,亦祗能在固定指令下處理資訊。然而,近年有關人工智能的新聞,把這些既定觀念一一打破。人類的確製造了足以取代(或支配)自身的科技。

不少以人工智能為題的電影,雖然負載科學理性的命題,情節往往刻劃高端科技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藉此投射對傳統人文主義的思索,跟後人類主義的思潮一脈相承。先別論人類有怎樣的終局,在高端科技的發展進程下,我們與後人類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些臆想,大可化為聲音和影像。

繼首部製作《夢呈前半生》,本地藝團「前半生藝術概念有限公司」繼續以跨媒介藝術製作,探索埋藏於城市周遭的生活議題。創辦人及策劃人賴燕婷(Icy)閱讀小說家董啟章的《後人間喜劇》(2020)後,進而窺探後人類主義和模控學,決定策劃概念音樂會《後人類景觀》,與觀眾一同想像未來人類如何在高端科技支配的世界中安身立命。

RAD01442



【無形.占緊你卜緊你】笑匠的抗爭:《後人間喜劇》與董啟章 2.0 年代




音樂會糅合極簡主義音樂,以及一系列效果攝影和錄像,編織未來城市的聲音和畫面。除卡爾.奧福(Carl Orff)及帕特(Arvo Pärt)的經典作品外,Icy 特別邀得本地作曲家梁騫仁(Austin)及音樂人江逸天(Olivier)交出原創樂思,牽引觀眾遊入異想世界,同時投射對美好世界的祈願。

初次接觸「後人類」這個字詞時,Olivier 腦際閃現的畫面和意象,是大災變(apocalypse)的狀態。但說到高端科技真正掌控世界,他卻認為,地球將會變得寂靜:「如果後人類是人類研發出來取代自身軀體的產物,這個變化也祗是針對人類而已,世界還是那樣運轉吧。如果真的沒了人類這種複雜的生物,或許世界會少了很多紛爭和爭拗,而大自然始終會重新接管地球,可能這裏會有另一種和諧共處。」

相比寂靜,Austin 想像的後人類世界,卻充斥完美的聲音,「數學上完美的那種聲音,因為都是電腦綜合經驗運算所得的結果。」科技是人類能力的延伸,人類好像也習慣依賴科技過活,何謂人類,何謂後人類,已非割裂的概念。不過 Austin 也說,人類本身最獨特的地方,是我們的錯誤和遺憾:「我們永遠都要在界限中盡力伸展:作曲有技巧上的限度,生命伊始已篤定有限。我想創造某種聲音,可能窮一生也做不到,這確然是遺憾,但箇中美麗就在盡量做到。」

近年元宇宙熱潮抬頭,加上經歷世紀疫情,人際溝通的模式和習慣,彷彿不停在被重塑着,後人類時代或者比我們想像還要近。但如果人類最終被後人類淘汰,二人也覺得沒甚大不了。

Austin 說:「我們作為人類也未發掘到世界有幾多奇珍異物,很多我們不認識的物種,可能早有自己的社會系統和生存之道。科技本身有技術門檻,先天無法成為後人類的人類,也同樣會發展出自己的生活模式。正如在元宇宙裏催生的音樂,都必會發展到我們無法想像的模樣。」

「人類有時很自大。可能地球也是遭淘汰的星體,我們看似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其他星體看來祗是彈指之間。這樣說來,人類和後人類都一樣,大家都很卑微地共存着。」Olivier 補充說。

概念音樂會由小說《後人間喜劇》聯想和轉化而成。在發掘創作素材的過程中,Olivier 有追源溯本,細嚼小說的表達風格和哲學觀,揣摩箇中瀰漫的氛圍。另外,策劃人 Icy 向 Olivier 提供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和舒曼(Robert Schumann)的音樂,作為委約創作的參照。

Olivier 說:「布列頓的作品有歌頌耶穌誕生的元素,我們將耶穌降世視為 B.C. 和 A.D. 的分水嶺,其實也是一種先後次序,與人類和後人類的關係相近。所以在聲浪的緩緩演化上,我也會加入讀白和唱詞,算是對布列頓作品的重新詮釋吧。」

舒曼不少鋼琴作品,都令人愜然心安,例如是作曲家以成年身分回想童年光景的《童年情境(Kinderszenen)》 。Olivier 接過這部參照作品後,領悟到音樂會應以如搖籃曲般溫婉的聲音狀態收結,但在為該部分創作時,他也不忘在溫婉中留下懸念:「究竟音樂會尾聲,是給當下我們的安慰,抑或是編織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想像?我覺得不一定有固定答案,觀眾可以自行感受。」由對未來世界的幻想,回到當下生活日常,Olivier 靜謐深邃的原創音樂,將牽引觀眾一同思索刻下自身。

而再度與「前半生」合作的 Austin,是次亦會沿用大型編制,以敲擊配合弦樂團呈現深沉步調,刻劃後人類世界成為無法逆轉的終局時,人類陷入無止盡的身分思索的漩渦,跟開場演奏卡爾.奧福〈Four pieces for xylophone〉的簡單純真涇渭分明。

秉承前作《夢呈前半生》,Icy 繼續與導演陳巧真和徐智彥合作,走訪香港大街小巷,製作模擬未來城市的紀錄式影像,「我們想展示有血有肉的人類和動物,曾經在這個滿目瘡痍的土地上生存過的痕跡。」此外,今次創作影像的班底,也增加了攝影師李嘉睿。「他喜歡研究藝術科技(Arts tech),所以今次將在展示城市景時加入藝術科技的攝影效果,跟沉浸式聲效設置並舉,以示藝術時至今天,同樣也離不開科技。」

我們與後人類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無論人類的終局是甚麼,或許後人類年代已經悄然來到,它不祗是不着邊際的學術議題,而是連結個人生活的想像。我們每一步微小的決定,都在改變那段距離。


RAD01354



《後人類景觀》概念音樂會


2022 年 6 月 25 日

下午 4 時 30 分及下午 8 時正(兩場)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節目約60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演出詳情及購票:http://www.urbtix.hk/internet/eventDetail/43413



(相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