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的黑盒小劇《每一件美好的事》

劇評 | by  楊喜盈 | 2020-11-25

只有幾次入場觀看舞台劇的我,帶著一種陌生的感覺去看這套由黃婉華演出的《每一件美好的事》(Every Brilliant Thing) 。《每一件美好的事》療癒了這一小班的觀眾,包括我這種新手。《每》利用了黑盒獨有的簡單設置,將觀眾帶入一個抑鬱症病患的心境,見證和參與這個堅強的主角的成長,在一個半小時裡說了個成人的童話。這個簡單治癒的小故事,在這個大時代下為每個人貼上一塊創可貼,起著一些心靈的作用。


抑鬱中對話


《每》是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故事,它在說一個在抑鬱家庭長大的女孩,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同樣患上抑鬱。她的童年在陰影下度過,在七歲的時候便面對寵物死亡、母親自殺。雖然她的童年坎坷,但她會以一個樂觀的態度面對,並寫下所有令她覺得美好的事,令我想起了許多我們忽略了的美好。《每》的主角處理悲傷是很直接,對白不會轉彎抹角,我會形容它「很坦白、很赤裸」。以往我會覺得表達的方式太直接時,會變得失去了想像的空間,但《每》的處理會令我覺得是自然的。平常人是難以開口說一些負面的事,我們在渲洩情緒上受到一種無形的壓迫,害怕將這些私密的感受說出。可是人是需要一個「樹洞」,一個有效的溝通——溝通也是劇中美好的事。主角一直在跟我們(觀眾)對話,分享她的痛苦,我們共同聆聽著、承受著,並且一同療癒著。


這個劇場本身就是主角的世界,她的獨白帶領我們進入她的內在。劇場的空間之小,拉近了我們與表演者的距離,她就成為了我們唯一目光所在。由主角細說自己的成長故事時,我們難以抽離,似是進入了她的世界、成為了見證人。主角會將美好的事寫在紙上,諸如買咖啡不用排隊、肉醬意粉、不被人察覺下在泳池撒尿⋯⋯這些林林總總的「小事」是一些所謂「小確幸」,逐點逐點幫觀眾砌成一個「幸福的小事連儂牆」。我也收到一張來自她的便條,上面書寫了「肉醬意粉」四個字,我又剛好喜歡肉醬意粉,這種小意外令我獲得一些來自她的小喜悅。


臨時演員都是演員!


《每》和觀眾的互動比一般劇場更多,《每》利用黑盒劇場的極大自由度,演員會跑到觀眾席上演戲;觀眾可以超近距離看劇之外(更像是身處劇中),也可以成為臨時演員。演員會要求觀眾扮演角色,由一個獨腳戲瞬間就變成了群戲,增加了戲的趣味。儘管我沒有機會成為「老臨」,都會十分好奇這些突然被邀請演戲的觀眾,如何在一個沒有劇本的戲裡發揮。這種互動對觀眾的要求很高,他們需要即時想對白動作、配合場景和故事發展。觀眾直接的參與大大提高了這套劇的幽默感,這些原本平平無奇的旁觀者也有「落難」的一日。其中一位觀眾要求扮演社工Mrs. Pang,她需要脫鞋和襪與主角對話,甚至要把襪子套進手裡,裝成布偶哄著主角。Mrs. Pang的「犧牲」的確很大,也令我們在場觀眾很吃驚:「原來劇場可以咁樣玩?」


因為觀眾是臨危受命,所以不如被安排好的劇情般順暢自然。這班觀眾很「落力」做戲,當中發生不少意外,比如扮演男朋友的觀眾需要跟主角說自己正在看的書(書也是從其他觀眾借來),借來的書竟然是《美學四講》,他的表情很是錯愕,但仍要演下去,便說出很不合理的台詞:「這本書是說美學,美學分為四個部分⋯⋯」接下來便讀出《序》。在現場大家都是心照不宣地「食花生」,期待著這種突如其來的劇情,增加了劇場的玩味。


觀眾的參與除了完成了劇場某部分外,也將觀眾置在一個比較主動的位置上。原本這群陌生的旁觀者是零對話和交流,因為劇情需要而參與演出,變成了直接與演員對話。當中有一幕我非常深刻,飾演爸爸的觀眾要在主角的婚禮致詞,觀眾所說的話情感非常真摰:「你以後不用再寫美好的事,美好的事已在身邊。」觀眾固然代入劇中,才可以說出這種對白。另一方面是,這些陌生人在演出的過程中對著有抑鬱的主角自然流露關心,他們拯救了一個抑鬱的女孩,療癒了來自陌生或者虛構人物的悲痛。


看《每》就是一個療癒的過程,我們變得專心、靜下來聆聽別人的故事,在別人的故事裡參與一點點,說些支持鼓勵的說話。它打破了我們社會固有的冷漠,在這個疏離的關係裡修補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這種黑盒劇情和觀眾互動的方式很聰明,它聰明地令觀眾的參與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變得更有趣和更投入。黃婉華小姐更是功不可沒,她的控場能力和感染力令我大開眼界⋯⋯還有,謝謝你給我的肉醬意粉。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