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勵志電影有點抗拒,但《靈魂奇遇記》問世以來讚多過彈,身邊許多編輯作者都含淚推薦,甚至覺得饒富啟發性。當然,我可以理解為何許多觀眾看到眼濕濕,電影確實比許多心靈雞湯和勵志故事都探問得更深,然而,卻讓我看得坐立不安,一直覺得有哪裡不對勁。探得深入,不等於方向沒錯,有時反而予人一種方向正確的錯覺,將錯誤埋得更深。《靈魂奇遇記》從男主角跌入無底靈魂黑洞那一幕開始,便讓我有這種感覺。反覆想了許久,就像一場傳銷洗腦大會的正能量轟炸,對電影所提及的好人好事心生懷疑,甚至跟一些看完之後認為非常感動的朋友分享自己看法,但他們覺得我過份解讀,或將一部老少咸宜的動畫電影看得太認真(但明明大家又經常稱許 Pixar 精於製作成年人題材的「燒腦」作品)。請不要介意我這樣說,總覺得大家都在極力保護那些戲中名為「火花」的美好偽善想法,就像我們(以致這部電影)都那麼自然合理篤信著凡人生前死後尚有一個作為中轉驛站的靈魂界。面對虛無,我們需要一根作為心靈寄托的稻草,又名「火花」。
電影藉著爵士樂鋼琴手 Joe 誤闖鬼門關,靈魂出竅,在如夢之境兜了一圈,遇上另一個千百年來都不願意投胎做人的靈魂 22 號,從而探討何謂「火花」。即生存的意義。在故事中,每個靈魂都需要找到生而為人、屬於自己的「火花」,才能降生為人。降生之前就要上靈魂先修班,接受大他者(社會)的審核,這都不失為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另一個建構想像。唯獨充滿厭世負能量的 22 號,在靈魂界的先修班裡一直找不到「火花」,曾有許多偉大領袖和哲學家,例如林肯、哥白尼、德蘭修女、榮格等等擔任過其投胎導師,都無法令其開竅。對所有遠大目標和人生偉業都不屑一顧的 22 號,卻因為一個寂寂無名的失志琴手,誤打誤撞跌落人間遊蕩半天,結果在最普通瑣碎的日常小事裡,體驗到何謂「火花」。以故事的解釋,眾生皆像琴手 Joe 一樣,會將「火花」想像成傾注畢生熱情的夢想、抱負、或奮鬥目標之類,但其實太過膚淺,所謂「火花」不在於對人生成就的追逐,而是回歸現實生活,用心感受生命裡的每件小事。
當電影好像滿帶脫俗慧根,道出一些「真善美就在身邊」的人生哲理,還順便對千千萬萬個歷史偉人捅刀,然而讓我極其不舒適,甚至有點噁心的是,無法投胎的 22 號於「人間初體驗」被意外觸發、感動,繼而覺得生而為人其實都不錯的「火花」,原來就是食件 Pizza 飲杯汽水,坐地鐵,剪頭髮,聽街頭演奏,跟朋友聊天,與家人相處,感受時間流動、季節變化。一個生命降臨人世,追追逐逐、尋尋覓覓卻不得要領,其實幸福從來就在自己手中,人生探索過程裡已經有「火花」在其中,但我不行了,我真是他媽的討厭這種看似蘊藏大智慧實則虛偽的正能量。
完全不明白電影何以令那麼多人覺得感動,所謂的發人深省,比起膚淺的追逐人生目標還要廉價,被包裝成一場靈魂激盪的精神奇遇記,但它明明就是勸人放棄熱情,放棄遙遠理想 —— 放開對所謂人生目標的執著,因為失敗了你會痛,因為夢想可能最終非你所想,你會失落,變成沙漠裡的幽浮怨靈。《靈魂奇遇記》嘗試引領觀眾跳出解鎖人生成就的框架,轉而發掘那些名為「火花」的美好小事。不要只顧著追趕目標,要活在當下,好好珍惜沿路看到的每一道風景,因為旅途的價值不在終點,而是旅途本身,You Only Live Once,這些道理,我明白。問題是跳出了框架,它卻其實墮入一個更巨大的,以物質消費生活和安逸人生作為「火花」的人間黑洞。
俯身可拾的美好小事,那些所謂「火花」的風景,不是真的俯身可拾。只是 22 號沒體會到。讓 22 號開竅的那段人間經歷,完全是一個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日常生活學習班。他被選定體驗的是一個富裕、中產、毫無紛爭與仇恨的和諧社區,但當然,電影情景只是呈現美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的文明美好一面。而任何一個人在城市裡只顧留戀好人好事,都是冷漠偽善。厭世無目標不想投胎,或許你我都有想過,但一個本身對任何事情都無興趣,無挫敗磨練,卻自我逃避了幾百年的靈魂,突然不再厭世,反而覺得現實世界刺激過癮,而啟發他對生存(投胎)有憧憬的「火花」,居然就是當在當下的豐裕物質生活、感官享受。原來安逸無憂的小確幸就是「火花」,可以在精神層面獲得滿足。但一講到人生目標,或不是唾手可得的生存意義,他找不到,覺得煩惱,夢想好虛無,就會即刻自我放棄、黑化膨脹。電影對我的最大啟發,是這個靈魂根本就描畫著當代物質社會所餵飼的巨嬰。
我的 Comfort Food 是快餐店高熱量廉價食物,喜歡聽垃圾流行曲,喜歡不開心就刷卡亂買名牌,面對政治現實,或者工作鳥人鳥事,覺得灰心,會想去旅行,想煲劇,想打機打發一整個週末。這些都是我日常遇到的美好小事,讓我覺得活著真好,不想那麼快就變回一顆靈魂,某程度上我都是 22 號,但我不覺得這些是「火花」。如果將「火花」視為訂下遙遠人生目標會是太過膚淺的看法,用心享受人生每一分鐘的這種脫俗看破,都不過是空有憚意實則假大空的安逸苟且。為了見證生命每一刻的精彩所以選擇投胎做人,倒不如還是不要投胎。
我不知道人世以外是否真有靈魂先修班,但先修班的摸索、試驗和失敗,明明才是人世的內容。為何要有先驗的「火花」才能做人?不是發現「火花」無處不在而請你好好活著,是因為無「火花」或未理解「火花」,為了驗證「火花」的存在而活著,不是嗎?
電影最恐怖的地方,是它悉心教導一個害怕失敗、找不到「火花」的靈魂,只要用心感受現世每一件美好的小事,都會找到「火花」。但其實,我不需要人生每件事情都美好,不需要每一分鐘都享受到「火花」。如果拈花碎步在人間界遊盪半日便找到無數「火花」,那還算不算是「火花」?知不知道什麼叫「火花疲勞」,例子之一就是香港曾幾何時每逢大時大節都會焚燒納稅人幾千萬的煙花匯演,幾十分鐘連綿不絕的「火花」填滿了每一秒鐘,是否覺得精彩?是否覺得不枉此生?讓 22 號留戀人間的事情,看似簡樸平常,實際上都是歌舞昇平而不見陰暗苦難的城市美景,它的本質跟看了一遍煙花匯演然後覺得這個城市、這場人生璀燦亮麗無分別。
「火花」的本質反而是一次性、短暫,不可擁有,每次都會讓人滿心期待(或擔心),是否煙花筒真的燒得著,可能失敗呢?當你走近,卻可能被燒傷,對「火花」的想像,應該連同了承受失敗與受傷的勇氣。夢想到頭來可能會破碎,但夢想不是要實現了才叫夢想。碎了的夢想都是夢,會割傷自己但都是人生苦旅的一部分。正如旅途的意義,於我應該都不是旅途上的風景,是迷路。迷路都沒什麼意義,但迷路本身就是意義。像那些無法成為「火花」的事情,或那個受了潮的煙花筒,投稿失敗或爛尾的文學作品,你需要(被先驗的)「火花」才能活,其實多麼功利,我不用。電影裡那個潦倒一事無成,卻對夢想異常執著的爵士琴手,夢想好遠,人生的回憶片段盡是挫敗與失望,但其實就是挫敗與失望,讓他有動力追尋遙遠的夢想。如願以償那一刻,他才明白人生目標並不是終極得著,因為他來過,他掙扎迷失過,如果早早放下夢想,他可能活得更好、更輕閒優哉,人生少了許多煩惱,但同樣少了夢寐以求的那一晚。那一晚的爵士樂演出,對其他人來說只是日復一日的平常日子,對他來說,滿心期許的璀燦亮麗,原來只是這樣而已,什麼都沒有改變,穿越了夢想的幻象之後,你會一無所有。但空虛,不代表它不是「火花」。「火花」應該是一瞬即逝,當你意識到它來臨的時候,它已經完結,是一種痛。《靈魂奇遇記》所說「火花」或者就是太美好乾淨,少了痛楚。精神分析認為真正的愉悅和痛楚是一對共同體,叫痛快(Jouissance),Joe 在人生最後一夜有所領略,但 22 號感受到「火花」層次還是低。
最低的是,電影轉而表達無處不「火花」的境界,讓人憧憬存在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火花」。但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偏執、對安逸生活小確幸的偏執。見有影評從 22 號的感悟延伸到老子的「無為」,某程度都符合這部電影糟糕的小聰明。爵士樂琴手追求「有為」,終究明白「有為」無常,有都不過一彈指;不願投胎的 22 號,卻對「無為」而活有深切體會。不曉得 22 號在靈魂界打躉數千年,有否遇過老子(但我猜以老子那副德性,應該會拒絕成為靈魂導師而一直在復活天梯 Free falling ),而老子應該會說,「無為」並非無為,只是不追求「有為」,但其實不追求也是一種「有為」,「無無為」才是無為。
電影一味歌頌有為之無,以有為為無為,跟斷捨離的人生法則一樣,教人忽略了「無為」其實亦有的部份。斷捨離的背後並非真正捨離,而是讓自己可以擁有更多,持續消費更多,而且前提是一個可以有餘裕隨時隨意消費的生活環境。貧窮線下的窩居戶不會跟你說斷捨離,正如「火花」的美好小事,其實極其表面膚淺,剝開一層糖衣,裡面已經是一個充滿剝削和不公的消費社會,一個富裕的物質生活圈,有一個可以擊壤而歌的安逸生活大環境。不用說太遠,美國都不是沒有戰亂、沒有流離失所和不平等,明明同期上映就有另一套《浪跡天地》,講述美國一群 Houseless(而非 Homeless)的遊牧族群,以小貨車為家園,隨遇而安,在發達國家邊緣追逐另一場「美國夢」。他們的生活方式不是苦難,而是在追求自由人生的道路上,與痛苦相伴。前路崎嶇,但是痛快。一個華裔導演的視野,明顯比一間享負盛名的美國動畫公司看得更遠,更顯得《靈魂奇遇記》對所謂「火花」的想像很狹窄,滿以為跳出追夢的框架,放開形而上的人生價值,就是脫俗,但從未跳出過安逸享樂生活的舒適圈,其實又跌入色蘊想像。
我沒有生而為人之前的記憶,但看完電影,希望自己至少不是為了享受那些「火花」才決定投胎做人。因為我真心覺得這是一部教人成為港豬,讓生活更美滿的恐怖電影。完全中產犬儒三觀,如果人生旅途再沒其他事情足以成為「火花」,而唯一令你動心,是在一個安逸城市裡面搭地鐵食 Pizza 每日如常享受每件小事,跟擁抱大灣區的港豬有何分別,你還會追求公義,讓良知經歷捶打,對社會有訴求嗎?電影結局給了爵士琴手一次重生機會,不知道他是否會放下執著,不再跌跌碰碰追逐他的爵士夢,轉移享受生活每一刻的火花。但如果沒洞察到這些而純粹覺得好人好事活著真好,就像空有爵士樂琴技而遺忘了爵士樂對自由的嚮往,即使每一分鐘都有好多「火花」填滿你的一生,其實活著又有什麼深刻意義?
生命的意義在於生命本身,但生命應該有未知數,它可能是「火花」,或是受了潮的煙花筒。因為有未知數,生命的意義才可以大於生命本身。故事中的那些靈魂管理人卻總是跟你說,生命本身就是它的意義。這個比喻很有趣:魚說,想去尋找大海,但另一條魚說,其實你已經在水中。好像笑尋找大海的魚太執著,看不透人生,但在我心目中,其實是那條像智者的魚不明白,什麼是大海,為何要尋找大海。大海是水,但水不是大海,以為有水的地方都是海,大愚若智,不如都是返大灣區啦,都一樣啫。有些事情,意義很小,亦可能終究會失敗,但今日我們常說見字飲水,都不是真的叫人每日飲足八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