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禮物》:生命中的甜酸苦辣 vs 大叔的恨

劇評 | by  安十五 | 2022-08-19

以下內容含有大量劇透,敬請留意。

「如果Mandy今晚就已經把支票給了他,就肯定不會弄成這樣了。」結局時,坐在我身後的女士哽咽說道。

沒用的。因為劇中歐陽晴和歐陽曦兩兄弟心中仍然有「恨」。

近年有研究指出,一個家庭中,兒子的智商往往取決於母親的基因,因此理論上兄弟的智商差異不大。那麼為何在無數家庭中,兄弟的能力、成就可以有天壤之別?我更相信是性格改變命運。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要接受世界上有人天資聰敏亦有人天生愚笨,有人本性善良亦有人生性歹毒,唯恐天下不亂。先天性格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兩者都會因為原生家庭的教育或影響而改變,從而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劇中歐陽晴和歐陽曦二人的能力不一樣,在原生家庭的遭遇久而久之便塑造出他們不同的價值觀和性格。歐陽晴和歐陽曦看待世界的態度理應會不斷地隨着時間和新的經歷而轉變,可惜多年以來,即使二人的經歷迥然不同,他們都沒有真正成長,因為他們都沒有正視和放下原生家庭對他們的傷害。

不難想像,他們父親對他們性格的影響最大。父親的性格辛辣,很難相處,待人處事不是人人可以接受。歐陽晴不懂感恩的性格正正是遺傳自父親。歐陽曦接父親回家一幕,父親只着眼於自己如何把店舖做得有聲有色,言談間沒有對岳父的賞識、栽培的感激之情,亦隻字不提員工是因為愛戴老闆娘才會忍受他的性格,多得賢內助他的事業才會如虎添翼。歐陽曦的女伴為他做了一桌的晚餐,又知情識趣地沒有出現惹他不高興,他卻仍然出言批評對方一定是為了釣金龜,而不是真心為他好。就連兒子接他回家照顧,他亦認為兒子只是覷覦他的產業。

別人對他的好尚且可以這樣解讀,這樣的父親,會怎樣對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長子歐陽晴?

難怪歐陽晴形成了終日自怨自艾、抱怨飲恨的bitter性格。落泊的他表示在阿根廷的時候很自由自在很快樂,埋怨弟弟興風作浪令他沒有安寧。其實他終日覺得世界對他有所虧欠,並不是真正快樂。他年邁的母親擔心他匯生活費給他,他卻依然埋怨對方懦弱沒有一早為他反抗父親。他毫無過人之處,逃跑到阿根廷還立心不良想騙人。沒想到他因此結識到騙財目標的女兒,娶得嬌妻又可在異地有容身之所,甚至擁有他弟弟沒有的家庭溫暖。但是他沒有滿足,只見到自己寄人籬下,只記得別人對他的不好。相信即使他在當晚已拿了支票,他亦會悻悻然埋怨弟弟搞一場大龍鳳令他難堪,令他不能見證第二個孩子的出生,令他不能在妻子最需要他時候留在她身邊。

同樣地,那張支票如提早一晚給了歐陽晴,弟弟歐陽曦亦會一輩子耿耿於懷。表面上,歐陽曦事業有成,身為傑出校友,但是他一樣不幸福。家中的希望全寄託在他身上,就連考到名校,只是考不上醫學院亦要被父親訓斥,他受過的苦不比歐陽晴少。他嫉妒一事無成的哥哥不用達到父親嚴苛的要求,不用履行兒子應盡的責任,反而得到父母更多的關顧,所以整天酸溜潘,愁眉不展,待人尖酸刻薄。而他後來自省後也內疚自己雖然在老父晚年陪伴在側,但只做到孝中最低等的「其下能養」。他整個人、整個人生都是酸楚(sour) 的,因為他對家人的愛恨太複雜了。

要避免悲劇發生,避免充滿了酸楚的人生,需要的不是一張支票,而是生活上一丁點甜——可以是「境隨心轉」由自己創造,亦可以是幸運遇上。韋羅莎飾演的Sofia和沒有出鏡的歐陽太就為丈夫的生活增添不少甜。Sofia是一個得到遺產只想換一部新的嬰兒車的「師奶仔」,她卻比劇中所有人看得更加透徹。和其他主要角色最大的不同是,她看得開,無論現實如何,她都會接受,懂「止蝕」更懂「離場」。相信觀眾都會同意Sofia本來可以阻止悲劇發生,若歐陽晴聽她勸說回阿根廷不再糾纏的話。韋羅莎和黃子華早在《咁愛咁做》已飾演過夫妻,表現十分精彩。在《最後禮物》中,二人同場時間很短,但火花比以往有過次而無不及。Sofia戲份不多,但舉足輕重,假設她沒有回港,歐陽晴亦很有可能會嬉皮笑臉面對弟弟的氣焰,在酒樓便收下支票。被侮辱和在自己珍愛的人面前被侮辱,是兩回事,後者足以令積壓多年的怨恨如火山般爆發。

黃子華就曾經在訪問中笑言這個舞台劇可以用「大叔的恨」來形容。「恨」當然包含了憎恨、怨恨的意思,但是我自行對「恨」字有多一個解讀——廣東話中的「恨」其實還包含了渴望的意思。哥哥渴望父母有更多的包容,包容他的不足;弟弟渴望父母有更多的關懷,或更少的要求。哥哥和弟弟爭的不止是家產,亦不止是愛,而是對他們傷害的補償。可是,金錢根本不可能補償,或將積累多年的怨懟和嫉妒消除。

「錢唔係萬惡,妒忌先至係。」歐陽曦對律師Mandy說。其實,錢不是萬能,看得開才是。假設是大團圓結局,當有一天,地產商高價變樓重建,又或者歐陽晴把錢花光了再次要接濟,他們的人生再有交集必然再起波瀾,到時Sofia又能改變多少?幸好莊梅岩準備的結局中,觀眾看到的是目前這一個。這個結局對我的啟示是:勉強無幸福。與其得到更多物質,或更多理解更多關懷,倒不如減少點「恨」,亦即減少對事情理所當然的渴求和期盼,那種「我對他們這麼好,他們就要對我怎樣」這種期盼。

我們當中有不少歐陽曦,父母生病出錢出力陪伴在側日夜照顧,卻被當是天經地義,甚至比不上街坊一句問候。

我們當中亦有不少歐陽晴,明明庸庸碌碌地過一生沒甚麼不好,卻自小不停被拿來和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或隔壁陳太的孩子作比較,彷彿不能出人頭地就沒有盡到子女的責任。

我們當中亦有不少歐陽老先生,愛自己的子女卻不懂表達,亦不懂了解他們所需,招致怨恨。

我們當中亦有不少歐陽老太,盡心盡力給子女最好,兒子卻可能到同學家過夜通宵玩遊戲吃炸雞,就認為人家的媽媽才是開明的好媽媽。

更慘的是,現實世界中我們同時是父母和子女或人家半個仔女,一人分飾幾個角色,受盡委屈。除了「溝通與關懷」,我們要接受世上有形形式式的人,沒有理所當然的事,很多東西強求不來。父母家人便一定愛你/懂得愛你?有多少活生生例子,說明了某些父母只當子女是搖錢樹或養兒防老基金?子女一定要/會遵從父母教晦,孝順父母?世上多少不孝子女不顧父母只顧自己風流快活?

很多時候做得對與錯或好不好,根本沒有一個標準,純粹取決於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我們要明白付出從來不一定有回報,「愛」可以有來有往固然好,問心無愧、爭取過得不到便無謂「恨」。很多東西不必「恨」,也「恨」不來。

希望我們都會接受自己,選擇釋懷,能夠看得開。很難,但你看,一億太看開了,陳小姐亦看開了。


來吧,療傷!——記「莊梅岩×謝傲霜:情感堆填日」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安十五

十五的月亮最圓,像我。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