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明一派 Replay Live――作為一個九十後的自白

其他 | by  失・逃 | 2020-11-26

賣掉舊夢跟舊愁 賣掉伴著我的憂

代換了新愛 才來渡以後 賣掉痛苦買美酒

—〈四季交易會〉


「時代已經大亂,啊可惡的命運,竟然注定要我扭轉乾坤!」,出自《哈姆雷特》的一席話, 好比成為了達明一派音樂生涯的寫照。經歷了反送中運動後,達明一派再度成為主流樂壇中直線抽擊極權政府的領頭羊。雖然籌辦這次演出的過程相當倉促,但合計六場演出的威力實在震撼全場。自八四年起,達明一派成為了廣東音樂盛載政治與時代變遷的代表,深受英倫搖滾、中國風和電子音樂的影響,既是直接回應政治議題的異類音樂人,亦是衝擊主流音樂體制的代表。


所謂的「Replay」,一方面是開宗名義地重新演譯自己的作品,透過不同編曲和排位呈現不 一樣的傳釋。另一方面,通過影像、歌詞和歌曲之間的解話重現,觀眾的各種情感和想法亦於 腦內重播,甚至讓他們體驗了歷史的回流。三十一年後,世界回歸紛亂、荒謬和焦慮的狀態。 最壞的時代,也要有最好的音樂。正如達明一派自言,《意難平》與《神經》分別是六四屠城 前後的創作作品,前者是最為個人的作品,而後者則是徹底面向社會的作品。隨着數碼音樂載 體當道,各大音樂平台已經植根於我們的手機或電腦中,而大眾的聆聽模式亦轉趨單曲化,反 之概念專輯的處理變得更為困難。如此一來,以專輯形式舉辦的音樂會,側重的不是現場表演 時產生的即興發揮,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重新編排的世界觀。事實上,達明一派一直都是以 錄音室作品為主的音樂單位,其魅力不僅是音樂與不同文學及當代政治的考據,也是在於其音 樂風格與不同藝術媒介或風格的巨掔之間的合作。進念(劇場)、張叔平(造型設計)、陳少 琪/何秀萍/周耀輝(填詞)均是形成「達明一派」的基石。

劉以達的冷面幽默,黃耀明的絕美芳華,三十六年以來仍是達明一派的招牌。每逢演唱會的中 段,明哥總是不厭其煩的講解歌曲編排的巧思,甚至朗讀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暴政》的不同選段(看的那場是第十二課〈望進你我的眼,彼此閒話家常〉),貫穿了整場 演唱會。以〈世紀末顏色〉為首的劇場獨白開展了末世中的人際關係與戲劇性,中場幕間曲轉 換為整個音樂會的序曲,而非中西(音樂)合璧、慾望暗湧的〈忘記他是她〉,顯然已經打破 了專輯營造的私密感覺,繼而將其昇華成為整個社會的紛亂群象。由此可見,理應作為最個人 化的專輯,重新編排的《意難平》反而呈現了回歸前的社會性回應。緊接表演的〈最佳朋 友〉、〈我有兩個〉和〈盡在今夜〉表達了中國和香港的矛盾政治共同體。「每日 迷住我 纏 住我 攔住我 留住我/明白太少 或太多 是與非 右與左/是我追擊我 抱緊我 放開我 怎知結果?」 既是解殖後的一絲暢快,亦是墮入虎穴前的驚恐和迷惘。以愛慾關係連結至港人不情不願的兩 制系統,自是承繼了達明以流行媒介呈現非主流題材的傳統。〈情流夜中環〉「仿似一闕古老 音韻將入夢/仿似一抹將退不退顏色/鉛華淡落/人潮漫退/再見中環」呈現了昔日流麗的都市光影,街頭上的人群逐漸隨着這座城市離散、崩解,慢慢看着一代人向資本神話「青春借貸」至殆盡,亦是一切墮落的一瞬。正當全場氣氛浸淫於哀愁之際,〈天花亂墜〉引人律動的曲風和 狂想的歌詞突然使全場觀眾手舞足蹈,「隨歌唱/隨歌舞/隨歡樂」,「隨歌唱/隨歌舞/隨失落」,歌中批判流行音樂的無痛呻吟和無意創新的主旨,如同往後的〈十個救火的少年〉一樣,與觀眾的熱情反應形成強烈對比。及後的〈四季交易會〉成為了前半段的最震撼選曲,本來批判資本社會的失落靈魂,加上終段的送喪弦樂,亦可視為舊有社會(殖民結構)價值觀的消亡。

昔日碟內的兩首主打歌,反而在此甚為突兀,或許這亦呈現了現今對於平權的公共討論的 漏動。〈愛在瘟疫蔓延時〉和〈忘記他是她〉本來分別對應了八、九十年代的愛滋病認知和恐同氣候,在前半部分(無可避免地)被政治化之下,同志平權和大愛同盟或許總被輕 視。可是,歌曲卻重提了民主和平等的定義,好比去年的南亞族群「We connect」,如今我們應如何處理不同小眾的政治申訴權益?


共你悽風苦雨

共你披星戴月

共你蒼蒼千里度一生

共你荒土飛縱

共你風中放逐

沙滾滾願彼此珍重過

—〈皇后大盜〉


縱怨天 天不容問

嘆眾生 生不容問

—〈天問〉


身穿白色連儂牆的造型,演唱會進入了下半部。槍聲混合着催淚彈和煙花的吼叫,是《神 經》連接當代時空的開端。既是直指使人神經(質)的社會,也是如當權者自視其決定為 神(的)經(文)的荒謬景象。從未現場表演的〈諸神的黃昏〉彌漫復古電音,像是以現代藝術的神話呈現,亦意旨。〈皇后大盜〉本是戀殖的僅餘的浪漫,現在回看則成為了抗爭者之間不用言説的複雜情感。頃刻之間,舞台籠罩着一道赤紅的火光,〈天問〉如將這座浮城變成煉獄,是從蒼生的角度針對獨裁政權的吶喊,上帝的「聖言」再不容問。再者〈四季交易會〉裏的弦樂換成了嗩吶。由喪禮到地獄中受苦的群像,也是昔日的遠方歷史悲劇拉至此刻的香港街頭。看着樂隊後面的滿排虛席,實在有超渡維權亡靈的視覺效果。

接續表演的〈排名不分先後忠奸〉和〈十個救火的少年〉依然擔當達明一派作品中嘻笑怒罵的代表作;明哥戲稱應改名為「鳩噏」的〈講嘢〉,既是對着官員的怒斥,也是無奈的控訴;〈你情我願〉和〈愛彌留〉則是分別以愛情中的主體與客體呈現港人於移民潮的抉擇,明白自己必須遠走,卻未能兩心齊和國歌。


我歌我哭我笑我再默然沉醉

我醒我知我驚見星轉月移

我思我想我怕我會心意變灰

我寫我講我要唱出我夢

—〈開口夢〉


若說上沉溺於昔日光影的〈情流夜中環〉是上半部的淚點,那麼作為收尾的〈開口夢〉則是悲喜交集的真摯作品。抗爭是夢,極權是夢,人生是夢。人們於遺忘與記憶之間打轉, 時悲時喜。唯有還餘記憶時,迎來下一個惡夢之前,在命運的輪迴中張口地唱,執筆書寫 ,拔腿而行⋯⋯

不同於上一輩對於達明一派存有濃厚前衛的認知,達明一派的解散和後來的回歸確實大大影響了年輕樂迷的認知。出道於八十年代,搖滾樂與電子音樂均受到重大的衝擊,達明一派的音樂是強烈回應社會和流行文化的。諸如同期樂隊如Beyond、黑鳥樂隊、亞龍大、N.T.和太極樂 隊等,達明一派不僅開創了二人電子樂隊的先例,亦是提出了完整概念之於專輯製作的可能性。時至今日,國安法之下人人噤聲,達明一派亦變得小心了,雖然〈你情我願〉加上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幽默而尖刻的安排相當亮眼,但〈排名不分前後左右忠奸(無大 無細版)〉已經不復存在,而且也不及往年的 LMF 或 My Little Airport 演唱會中辛辣的反抗意識。故此,網上仍存不少微言的聲音。回望達明一派的創作生涯,他們的政治性或許是無可避免的。《意難平》與《神經》產於六四事件前後,雖說個人色彩濃厚,但大眾解讀始終無法 離開政治氣候。九十年代的香港人不得不面對內外壓抑,一方面物慾橫流的資本主義社會使人 更孤獨和失去自我,另一方面殖民統治導致人們陷入身分危機。與此同時,六四事件引爆了港 人的恐共意識,加劇了移民潮的大勢。可是,移民過後的二度殖民亦使港人墮進異鄉人的深層 焦慮和身分重建的漫長歷程。如此一來,達明一派的創作定位是緊守本位的。處於資本神話和殖民主義的社會結構中,透過資本主義的化身(流行音樂),他們呈現了徘徊在國族身分和個 人身分之間的掙扎,在一切虛妄的世界裏,港人的命運只能以混亂和耽溺的方式表達出來。故此,當《意》和《神》拉至二零二零的時空,乍看可以直接連結的歷史回流現象,對於恪守「如果沒有人願意為了捍衛自由而死,所有人都將死於暴政。」的族群而言,他們的內在情感可能不太對應。

反之,上述的音樂品味斷層也許可以回歸到本地音樂創作。自八十年代鼓起的獨立音樂,到九十年代出現以高山劇場為集結地的硬搖滾風潮;千禧年後則迎來音樂類型的爆炸性擴張, Thrash Metal、嘻哈、港式英文、後搖滾等,繼而最近十年的發芽。如此一來,以迷幻電音風格敍述當前的亂象和劣勢,便跟年輕一代的音樂口味和時局認知存有差異。再者,現在的線上音樂平台提供的音樂作品多如天上繁星,我們幾乎來不及感受音樂本身,更遑論達明一派這種以專輯為主的音樂單位。

坦白說,作為一位寫作經驗淺薄的作者,早於執筆前我特意讀過他人的文章,為求尋找個人的聲音。我作為回歸後出生的男孩,自然是未曾親眼目睹殖民時期的光景。不同於各位前輩的 「達明初體驗」,我與達明一派緣起於我的母親。一直以來,複雜的母子關係始終讓我覺得很難跟媽媽溝通,直至中學時期在電腦前偶意播起〈禁色〉,方才知道影響她一生的音樂。她學歷不高,脾氣也是時好時壞,小時候的我總是過度活躍,讓她承受了不少外家的壓力。我自幼愛讀歷史與小説,總覺得難以跟別人溝通,面對「毫無學識」的她自覺有口難言。直至與她一起靜聽着〈馬路天使〉、〈天花亂墜〉和〈禁色〉等歌曲,街巷上的浪蕩兒,擁有過奇思妙想的女孩,苦戀過後的淒情女子,字裏行間彷彿都是她的身影。一直以來自視廣東音樂為啟蒙的我,真正的啟蒙卻是來自更單純的原因⋯⋯

猶記得,這年初本地獨立音樂界的「紅館」This Town Needs(TTN)舉辦告別音樂會。眼見 久違的滿場,場地負責人阿和說了一席話「光復咗香港之後,我哋就會返嚟!到時都要有咁多 人嚟睇!」。面對正值沉淪的文化和主權,改變談何容易?消極之際,其實「有燈便有人」, 只要唱,便有夢。

「有啲口號,唔係得個嗌字,要撐,就撐X到盡。」

—樂隊「逆流」主音傑佬(Kitlo)於TTN音樂會的發言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失・逃

看電影的人,卻不想當個只看電影的人。觀影對我而言,是因「迷失」而「逃離」的方式,卻因為逃過,方了解如何自處。觀影如是,創作如是,人生如是。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