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奧斯卡的結束有點古怪:頒發最佳電影獎予《浪跡天地》後,上屆影帝華堅馮力士在爵士樂聲之中上台,準備揭盅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花落誰家。直至那個時刻,整晚的節目都仿似為着舖墊這一刻。
今屆頒獎禮奇怪的程序與收場
美國電影頒獎季展開以來,去年辭世的「黑豹」卓域保斯曼(Chadwick Boseman)憑遺作《藍調天后》(Ma Rainey's Black Bottom)連奪數獎,封帝呼聲極高。而在 ABC 的典禮前節目,到介紹最佳男主角入圍者的部份,節目特意加長保斯曼的生平部分。到典禮中向逝世電影人致敬的環節,保斯曼作為壓軸定格,獲得全場鼓掌。
奧斯卡頒獎禮甚至特意把最佳男主角獎放到最後一個獎頒發。是為了在今屆典禮的最後向保斯曼致意嗎?然而華堅宣佈的一刻,影帝是缺席頒獎禮、《爸爸可否不要老》的安東尼鶴健士!華堅隨後說「美國影藝學院恭喜安東尼鶴健士,並代為受取此獎項」後即離場,典禮看似草草結束。
此一古怪安排隨即轟動社交媒體:「黑豹」的支持者們憤慨,這本來會是屬於卓域保斯曼的奧斯卡獎!就連隨後鶴健士在媒體發表的得獎感言,都不忘指出自己「沒有想過會贏出」,同時亦向卓域致意。
無論今屆頒獎典禮在電視台的收視最後如何,它總有方法引起大眾的迴響:無論你是否喜歡。這就是奧斯卡頒獎禮本身作為娛樂的魅力。
社交媒體 + 疫症時代 作為「大Show」的奧斯卡頒獎禮
奧斯卡雖然近年被指收視漸跌,但仍然製造了不少荷里活話題。出爐影帝安東尼鶴健士,與卓域及「奧斯卡2021」一同成為美國的 Twitter 流行趨勢第十一位,而「奧斯卡2021」作為一獨立關鍵字只排名第二十二。(截至美國東岸時間4月26日早上九時)頒獎禮之夜最吸引網民的,終究是「花生」。「花生」除了獎項結果,致謝辭等等花絮也引起社交媒體的迴響。
又例如憑《農情家園》演出贏得最佳女配角的韓國國寶級演員尹汝貞,上獎領獎時向畢彼特打招呼、與及隨後連串幽默的妙語使其人氣席捲歐美社交媒體。而最佳男配角卡魯亞(Daniel Kaluuya)在感謝《猶大與黑色彌賽亞》故事主人公、1960年代黑豹黨領袖佛萊德·漢普頓(Fred Hampton)的鬥爭帶來今日的權益之後,話鋒一轉「讚美生命」:「阿爸阿媽相遇、做愛,正呀!明唔明?所以我先喺度!('My mum met my dad, they had sex. It’s amazing! Dya’know what I’m saying? I’m here!)」,令人忍俊不禁——台下的妻子害羞掩面、其母一臉難以置信,似以眼神責備兒子台上胡言?
(Twitter截圖,圖左為卡魯亞母親反應)
花生之外,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是自1934年第六屆以來,最長的一個競賽年度:因為疫情耽誤電影製作,去年疫情期間影藝學院公佈,2020年1月1日起至2021年2月28日的電影都合資格參與本屆奧斯卡。
新冠疫情之下,其他電影頒獎禮及娛樂圈盛事在沒有現場觀眾的狀況下,以不同形式探索如何走下去。年初柏林影展將放映及頒獎禮完全放在網上進行;英國金像獎(BAFTA)則只有主禮者在會場,提名者們基本上都在線上會議平台等待賽果及致詞。至於樂壇盛事格林美獎典禮不開放現場觀眾,轉而在表演環節落足心思。不同典禮的程序、表演節目、與入圍者如何互動,涉及籌備者的不同考慮。
奧斯卡的形式略為接近格林美獎:堅持實體,但將會場規模縮小從簡。今屆奧斯卡頒獎禮從杜比劇院移師至洛杉磯聯合車站(Los Angeles Union Station)舉行一場「流水式」頒獎禮,同時亦在全球各地安排表演及即時入圍者轉播。聯合車站佈置成容納 170 人的頒獎典禮場地,人數被嚴格限制,嘉賓到相關獎項才在車站現場就座。同時,今屆奧斯卡都嚴格執行社交距離和口罩令,即使是冠蓋雲集的紅地毯都不例外,只有少量受邀傳媒可以在社交距離外為明星拍照,而明星們亦只能在受訪時除下口罩。即使是世紀疫情之下,the show must go on。
「香港」在奧斯卡
今年奧斯卡頒獎禮有兩個提名與香港相關、卻又不全然「香港」。
首先是中港合拍、以香港名義參加金像獎,入圍最佳國際影片五強的《少年的你》。影片在美國似乎頗受好評,然而香港不少傳媒關心的,卻是《少年的你》是否真能代表「香港」?而即使是過往曾代表香港入圍奧斯卡外語片五強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與《霸王別姬》,即使同樣是優秀作品,又是否真能代表香港影壇?毋寧說這是兩岸三地政治界線曖昧的遺緒。
香港電影界遴選奧斯卡代表的程序與標準均相當不透明。今日有權為香港挑選影片角逐奧斯卡的,是「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自從2015年起,此協會連續五年選出的電影都不是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最佳電影的影片,直至今年的《少年的你》——然而此片與香港的關連多少,坊間已經有相當多的批評了。
製片家協會除了基本聯絡資料外,最多見的就是其主席洪祖星時常在《文匯報》、《大公報》批評香港電影界「黑暴」狀況。到底協會如何組成?成員除了主席洪祖星外有甚麼人?他們是以甚麼標準遴選代表香港的奧斯卡國際影片代表?以上問題全屬未知,可見將來亦不見得會變得公開透明。
而另一方面,最佳紀錄短片五強、由美國-挪威聯合製作,紀錄 2019年香港抗爭的《不割蓆》(Do Not Split)最終雖然沒有得獎,但項目得獎人、《Colette》導演 Anthony Giacchino 的致辭,紛紛被本地媒體視為讚美香港示威,廣為傳頌。
其實,他的致辭重點是紀錄片的力量。以下略譯其相關部分:
「紀錄片的力量⋯⋯令 Colette 與其遇害兄長 Jean-Pierre 的往事不再在納粹集中營的『夜與霧』迭失。同樣的紀錄片力量,將會令 Latasha Harlins、Horace Bowers、也門的無辜孩童與香港示威者的記憶、勇氣與韌力不至於被遺忘。」
《Colette》的鬥爭故事與記憶,因為紀錄片而在七十年後亦被銘記。希望香港 2019年起抗爭的多年之後,仍然能在紀錄片、更多不同的媒介與實踐中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