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著名攝影師馮建中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12

香港著名攝影師馮建中(John Fung),於6月9日突傳出離世消息。他的妹妹在其社交媒體上發文,指馮建中於星期五黃昏不幸離世,有關喪禮安排將再行奉告。據稱馮建中因腦炎產生併發症,最終不治。他的死訊傳出後,文化界人士對此紛表哀悼。


馮建中於1953年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出生。在13歲時與家人回到亞洲,並在澳門接受教育,最後在香港定居。他從事過多種行業,其中包括演員,地盤散工,開餐廳,製造電燈等,但始終沒有放下攝影,在八十年代舉辦了名為「菌」、「繭」、「茫茫十年」和「路上」等多個展覽。他其後得到資助前往倫敦和紐約進修。1989年回港後,在《壹週刊》、《明報週刊》任職新聞攝影師,直至2004年辭職投身志願組織當義工,曾被香港樂施會及綠色和平邀請成為義務攝影師,拍攝因海嘯被破壞的地區,並前往非洲及東南亞等地作記錄。多年來他亦持續關注森林過度開發及全球暖化等災害問題。2009年,他被蘇富比選中的香港藝術家之一,作品於蘇富比進行拍賣。他的作品亦曾於世界各地不同地方展覽,並被私人和博物館收藏。


馮建中的攝影作品,經常展現他對社會以及人文的關懷。在他的攝影網站的首頁上,可以看見他寫上「人為何痛苦? 痛苦的根源是什麼? 生活和生存的壓力從何而來?為何一直處於這種痛苦之中?」這些關乎存在的問題,是他攝影的主要命題。由八十代開始,他的作品均是立足於對人文的關注,以個人的生活經驗探問社會問題,並將思考逐漸擴展至世界層面,以攝影喚醒人類對大自然的情感。


他形容自己是一名街頭攝影家,拍攝被人遺棄的人、流浪漢和小孩,其作品充滿柔情又富於詩意,常透露一點幽默。他在2008年出版攝影集《樓花》,以其純熟的雙重曝光技術,將一棟棟高不見天的大廈,構成一組虛幻的建築形貌。漂浮於空中的建築物,顯示人民對生活的不確定感,令人感受在蝸居在石屎森林之中,被囚禁、窒息的感覺。他的作品不以人工修飾,卻能做到獨特的效果,以抽象、破碎、虛巧的畫面表現人生活的真實狀態,從而反思社會現象。


他最後一本出版的攝影集是2021年出版《光是看見》。他在書中顯示自己不同階段的藝術實踐,並形容「生命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在地球上出生,流浪,直到死亡」。他曾表示希望透部攝影作品,告訴所有以地球為家的人,要與大自然重新溝通,以尊重及敬畏自然作為全人類所共有的價值。在這部他人生最後的攝影集中,他寫上「我十分慶幸有此生命,可以享受與分享所見的一切,藉着照片去關心與祝福」。


馮建中死訊傳出後,一眾文化界友好紛紛出文表達悼念,文化評論人李照興以「一個物種的消失」為題,記錄下與馮建中相識的經歷,形容其攝影作品「有種觀察過的滯後,認為要稍為細看,事物才得以呈現」,慨歎他逝世後,「不知道香港還有沒有這種人出現」。漫畫家、作家歐陽應霽亦在文章下留言「我們都在那時代的一端走過來,先先後後,停停走走。此刻,我們開始一個又一個的各自走開,隱去。難忍別離揪心之痛,靜靜懷念這位自青春期就認定要成為『至少要像他那樣有型』的大佬。」


據馮建中攝影專頁顯示,其生前最後的展覽,今年1月在銅鑼灣小店「窗後巷」中完成。仿佛其作品走遍五湖四海,最終回到鬧市的小巷之中。馮建中離世後,「窗後巷」專頁上亦發文悼念,表示「以一句苦難是什麼?開始帶出了John攝影創作的初衷。現在你可以從更多角度,以多重曝光的拍攝手法記錄不同的空間。再會。」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