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旅遊品牌「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26日在中國微信公眾號宣布,由於「過往疫情影響與公司戰略調整」,已關閉中國辦公室,停止在中國出版業務。同時,Lonely Planet在中國的所有官方社交媒體帳號已停止更新,包括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小紅書、知乎等。
Lonely Planet指出,過往的中文書目仍可在多個圖書交易平台上購買,但暫時不會再出版新的中文指南書,而英文版的指南與讀物將繼續出版,並可在Lonely Planet網站選購。在消息傳出後,許多中國網友紛紛慨嘆「時代的眼淚」,亦有人認為與繁多的審查有關。
據公開資料,Lonely Planet是世界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出版商,由托尼·韋勒(Tony Wheeler、Maureen Wheeler)夫婦於1972年在墨爾本西郊的富茲克雷區(Footscray)創立,在倫敦、奧克蘭、新德里和北京設有辦公室,其旅行指南就稱為《Lonely Planet》系列,歷史相當悠久,是第一個針對背包客撰寫的旅行叢書,深受背包客和低開銷旅遊者的喜愛。《Lonely Planet》2006年首次進入中國市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2012年8月在內地發行了雜誌系列,由福建海峽書局出版有限公司引進。
Lonely Planet在中國出版了超過300種中文旅行指南和讀物,累計銷售數百萬冊,為華文旅行者提供靈感,幫助他們自主地制定攻略、規劃行程。但在2022年COVID-19疫情期間,Lonely Planet中國版雜誌宣布停刊,最後一冊以「聚散終有時」(Farewell)為封面標題。
三位香港旅遊作家鄒頌華、薯伯伯、林輝接受「虛詞」訪問時,一致對Lonely Planet撤出中國市場不感意外,主因都是現今科技發達,市面上已經有許多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能取替《Lonely Planet》的功能,林輝更形容《Lonely Planet》在互聯網興起後的使用率是「斷崖式下降」。
鄒頌華編寫過一系列Lonely Planet香港、澳門、台灣、中國指南,更是成立Lonely Planet中文版的組織團隊成員,「以前很瘋狂的一年寫一兩本書」,後來轉為特約編輯,現時不定期為英文版撰稿。她很深印象最初與北京三聯書店洽談,2008年北京奧運之後培訓出第一批作者,直到2012年出版首本《孤獨星球》,「那時候的環境跟現在完全是兩回事,前期真的花了很多時間去建立這一隊組織,是不惜工本的。當時中國讀者,或去旅行的人對於這個品牌是趨之若鶩的。」她亦回應外界Lonely Planet因審查而撤離的質疑,「Lonely Planet有不少篇幅寫歷史,確是有些風險,但這並非近年才存在,而是一直以來做出版都會遇到的問題,審查只是很小部分的原因。」
薯伯伯在互聯網興起時開始寫旅遊日誌,他認為中國版雜誌停刊時,已預視到他們逐漸縮減營運規模,加上他在疫情後外遊時,觀察到「很少見到有人用《孤獨星球》,幾乎一個都沒見過,所以我一直都很好奇,究竟《Lonely Planet》的中文版是怎樣運作的。」他亦舉出中國人外遊的數據,按《經濟學人信息社》,中國人到訪外地(台港澳以外)的人數明顯減少,從2019年的6600萬減至2400萬,他相信與中國的經濟、與他國的關係、簽證政策相關,導致中國人對旅遊書的需求減少,從而大大減少Lonely Planet在中國市場的收益。
林輝開設的旅行主題餐廳「Lonely Paisley」的靈感就是源自Lonely Planet。他曾經到訪印度某小鎮,有兩間地道小吃店相鄰開設,被《Lonely Planet》推薦的那間顧客如鯽,另一間卻門堪羅雀,「只要被它推薦的,不用憂慮兩三年的生意。」問及Lonely Planet的時代意義,他認為:「手執一本《Lonely Planet》遊歷不同地方,尋找去處,是我們這一輩旅行人的集體記憶。它是世界上第一本有系統的guidebook,以中立的角度介紹地方,以實用資料為主,沒有浮誇修辭,亦不會收取利益去宣傳報導,是一本以旅行者的福祉為依歸的旅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