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四代香港詩人問卷

專訪 | by  關夢南,陳滅,熒惑,梁莉姿 | 2023-11-16

關夢南

出生年:1946


1. 為何開始寫詩?還記得是何時何地開始寫第一首詩嗎?


答:我1962年5月從廣州經澳門偷渡來港,開始接觸文學,尤其是新詩。

因何寫詩?大概因為形式簡單,三幾行構思,一揮而就;其次是虛榮:詩人於中國文學史的地位最高。第三個原因也許要說到客觀因素:家居狹窄,甚至沒有一張桌子,比較適宜詩歌的微型創作。

幾時開始寫第一首詩,恐怕大部分人都不記得。不若說甚麼時候發表第一首詩更有意義。印象中是1970年《中國學生周報》的〈登樓賦〉。這首詩曾獲《時代青年》月刊徵詩比賽的優異獎。


2. 當年是從甚麼文學書本或雜誌中吸取創作養份?


答:早年最多看《高原出版社》和《文壇》的流行小說;後來成為《中國學生周報》的忠實讀者。另一份影響我的是《盤古》。此外還有《七十年雙周刊》和《大拇指》。長期閱讀開闊眼界,逐漸從流行作品專注到純文學。六七十年代值得留意的是台灣現代詩――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瘂弦洛夫、商禽、周夢蝶、葉珊、余光中等一大批詩人,猛烈地衝擊香港文青: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現代詩的風向,又由台灣轉移到大陸:顧城、北島,楊煉和歐陽江河等背負歷史山河沉重不一樣的作品,又再一次影響我的思考。


3. 當年曾參加哪些詩社或集體活動,會與哪些詩人聚會?


答:六七十年代是文社潮,我當時讀夜中學,也和同學組織了一個「秋螢文社」,時維1969年。翌年與李家昇主辦的「火鍔」合併成「秋螢詩社」。同期出現的還有「詩風社」,八十年代有《羅盤》和星島日報的「焚風詩社」及稍後的「新穗」等。詩社的聯合行動很少,主要因為詩觀不同。《秋螢》與《素葉》和《羅盤》詩人較多聚會。我自己最受影響的是戴天和古蒼梧1969年舉辦的「詩作坊」。早年詩聚較多的詩人有:戴天、古蒼梧、李家昇、銅土、阿藍、麥繼安、羅幽夢、劉修謙、何福仁、康夫、葉輝、李國威、鍾玲玲、淮遠、李金鳳、也斯、小克、禾迪、駱笑平……等。九十年代又結識了《我們》,《呼吸》和《吐露》諸詩友。


4. 當年有哪些標誌性的文藝園地?稿費有多少?


答:七、八十年代標誌性的文藝園地是:《中國學生周報》、《大拇指》、《盤古》、《七十年代雙周刊》、《快報副刊》、《星島日晚報副刊》、《明報月刊》等。可供投稿的園地有數十種之多。1970年我投稿《中國學生周報》評論逾千多字,得稿費80元:《時報詩頁》大約20元一首。其他副刊大概相若。到八十年代,文藝稿費略有提高。九十年代我刊《東方日報》副刊三千五百字小說稿費3500元,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仝人文學雜誌都不發稿酬,如:《大拇指》、《盤古》和《七十年代雙周刊》。詩刊:《秋螢》,《詩風》,《羅盤》和《新穗》亦是。1992年我主編《文藝氣象》千字500元。


5. 記憶中有哪些引發創作的社會大事?


答:當年引發創作的大事很多,如:香港的「釣魚台」運動;「中文運動」;世界性的有「反越戰學生運動」;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和「六四事件」。不少詩人深受刺激,紛紛以創作回應。戴天、古蒼梧、鍾玲玲、癌石、溫健騮、也斯……都有不少佳作品與上述政治事件有關。我生活其中,亦自然有感而發。


6. 當年結識到的詩友中,有哪些至今仍有聯絡?


答:詩是一個很細的圈子,也是一個很大的圈子。我結識的詩友大多是《秋螢》、「詩作坊」、《羅盤》,《素葉文學》、《大拇指》、《我們》、《呼吸》和「吐露」的詩人。其中又以《秋螢》的詩友最多,少說也有一二百人吧!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部分人早逝,部分人移民,還有部分人興趣轉移,仍在創作的詩友真不少:何福仁、飲江、鍾國強、王良和、淮遠、劉偉成、葉英傑、梁璇筠、跂之、周漢輝、曾瑞明、瑞萍、西草、李浩榮……一時只想起這些人,應該還有更多更多吧。除了何福仁和飲江,其他都是網絡或紙上相見。特別是前者,有時like一下,有時沒有。我想他們亦一樣吧!舊友如醇酒,新知如晨光:一代有一代的詩風,一代有一代的美好,我見證了香港詩歌一個黃金的時代。


7. 網絡有否對你吸收養份、結識、聯絡詩友或創作方面帶來大改變?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居多?


答:網絡是雙刃劍:好處是結識、聯絡詩友,有莫大的方便――省時省力。至於說到吸收,理論上是正面,但弊端也同時出現:容易閱讀、容易發表,尤其是後者,沒有經過沉澱,篩選和他人的把關,量變逐漸蠶食質變。眼下的情況也許是:沒有人再重視發表。網絡詩大部分朝生而暮死。我以前的學習和創作,詩友影響極大:批評與自我反思。如今網絡代替日常聚會,是否更有利於吸收養份呢?我不能代年輕人下判斷。



陳滅

出生年:1969


1. 為何開始寫詩?還記得是何時何地開始寫第一首詩嗎?


初中時開始寫詩,1984年3月1日寫出第一首詩。


2. 當年是從甚麼文學書本或雜誌中吸取創作養份?


當年是先從五四文學作家吸取養份,具體書籍包括五四文學作家選集及作品重印本,之後再接觸到當代的台灣和香港作家作品,雜誌包括《聯合文學》、《詩風》、《新穗詩刊》、《秋螢》、《九分壹》等等。


3. 當年曾參加哪些詩社或集體活動,會與哪些詩人聚會?


中三那年加入「香港青年作者協會」,到過他們位於北角電氣道一幢唐樓天台的會址接受面試而核准入會,1986年2月參加「香港青年作者協會」的烏溪沙宿營,結識飲江、陳德錦、陳昌敏等前輩詩人,有聚會交談和夜遊但未有深入結識。後來亦曾參加過在堅道明愛中心舉行的會員大會,但沒有結識到任何人。


4. 當年有哪些標誌性的文藝園地?稿費有多少?


1980年代標誌性的文藝園地應該包括《詩風》、《新穗》、《秋螢》、《九分壹》、《素葉文學》、《文藝》、《八方》、《香港文學》、《突破》、《大拇指》、《年青人週報》等等,它們都刊登詩作,我中學時代曾把詩和散文投稿到《公教報》,詩和小說投稿到《突破》,有收到稿費但不記得銀碼,但記得足夠多買好幾本書。


5. 記憶中有哪些引發創作的社會大事?


第一次引發我在創作中回應的社會大事,是1980年代中後期,香港的「八八直選」口號及挫敗、以及有關當年中國大陸的「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新聞報導。


6. 當年結識到的詩友中,有哪些至今仍有聯絡?


1980年代結識的前輩詩人,飲江、陳德錦、陳昌敏,只交談過一次,後來至1990年代中期和2000年代之後,曾在不同場合相遇、聚會、聊天,但沒有持續至今地聯絡。


7. 網絡有否對你吸收養份、結識、聯絡詩友或創作方面帶來大改變?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居多?


1990年代中後期,中大語文自學中心曾設立「新詩通訊站」,有詩友消息和活動,2000年代初,亦有個別詩友自設個人網站,內容有詩文,留言版曾發揮交流功能。總括而言,當時的網絡,對於這問題單所列出的「結識、聯絡詩友」方面,也算有極之輕微的作用,至於「吸收養份」或「創作方面帶來大改變」或「影響」則完全是零。



熒惑

出生年:1986


1. 為何開始寫詩?還記得是何時何地開始寫第一首詩嗎?


很久以前的事了,中學三四年級左右吧?忘了是不是讀到了甚麼,反正有些感受,捎來廢紙胡亂寫下來的。並沒有甚麼不得了的理由,也沒有特殊的場景,開始寫詩是自然而然的,開始了,就沒有停下來過,二十多年了。


至於把寫詩當回事,幾可肯定是一次中文科假期功課,老師說可以寫散文或者詩。我心想,欸我寫詩吧,寫世貿恐襲。詩寫成怎樣不重要 (不想提起…),倒是大概在那個時候開始意識到,寫作可以是一回事。


2.當年是從甚麼文學書本或雜誌中吸取創作養份?


說「沒有」也不是,但是確實沒有專心啃吃過甚麼大部頭的文學作品。從來都是散亂地讀,讀得不多。中學階段最喜歡讀的「文學」,竟然就是教科書裡的詩。


真的,我很喜歡〈聽陳蕾士的琴箏〉、很喜歡〈弔古戰場文〉。這幾天中五學生們為了默書在圖書館背誦〈岳陽樓記〉,個個背得面容扭曲,我告訴他們這篇文章我當年讀得很快樂,隨口唸出幾句來向他們炫耀一番,表示現在去默書我可能比他們拿到更高的分數。


他們認定我是傻的。


3.當年曾參加哪些詩社或集體活動,會與哪些詩人聚會?


中學時在課堂裡外都寫過詩(或者該說是像詩的東西),另外幾個同學也是,好像流行過那麼一兩個月吧?所以就曾與他們交換來閱讀。這樣說來我也不是內向到底,畢竟還是有人願意跟我聊過幾句才揚長而去。


在大學裡發現有吐露詩社這樣的組織存在。不過那年參與的人很少,我膽子大起來,問他們需要一個社長嗎?在危急存亡之秋…真的是秋天,所謂社長就是個處理註冊文件、讓詩社不會突然死亡的過渡角色。所謂秋收冬藏 (誤),新年以後我就交棒給下任了。


參與書寫力量是很多年後的事。辦過一些活動,安排過校園抄詩,盡是美好的回憶。至今未完全退場,就躲起來看同學們每星期抄出來的詩句,(因為不做事所以)很快樂。

崑南辦的大笪地論壇讓一群喜歡詩的人沒日沒夜吵個不停,從裡面吵出來了幾個厲害的詩人,很值得。當年亦有去台灣的論壇上流連,那邊很客氣的。


吳耀宗教授辦了不少場「十八區巡迴詩會」,還有作家分享,對推動讀詩活動貢獻良多。好像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不過他的努力還是有人記得的,我想種花需要時間,即管等下去吧。至於自組的關於詩社,後來不了了之,成員都各散東西了,或者不相往來。



4. 當年有哪些標誌性的文藝園地?稿費有多少?


聲韻詩刊原來10年了,字花的歷史也不短。10年已是一兩代寫作人的來去,潮來潮往。說來我在字花上只曾刊登過一首詩,但是跟水煮魚的交集遠不止於此,所以有時不能夠以刊登次數來衡量。我亦常投稿至台灣的野薑花,亦曾在乾坤、創世紀等雜誌投過稿,明報、明周等非文學刊物亦曾被我攻略過。登陸外國亦有,瑞典、日本、俄羅斯、美國、波蘭、南美……當然得仗賴翻譯家的義助。至於稿費,真的要談這個嗎?


5. 記憶中有哪些引發創作的社會大事?


有啊,所有會觸動到我的我都有衝動去書寫。恰好我是容易被觸動的類型,若沒記錯的話我好像是INFP,所以確實是哪些社會大事我真的是數不清了,「所有」,嗯?


不過當中大部分的詩都滯停在腦海裡,沒有誕生下來。這是很正常的,亦稱不上可惜,因為不一定是被寫下來的才是詩,被寫下來的只是「讓別人讀到的詩」而已。


6. 當年結識到的詩友中,有哪些至今仍有聯絡?


有的,只是各有各的生活,從求學變成工作狀態,不少都結了婚帶著孩子,你叫我們能怎樣,隨性上去天人合一亭通宵唸詩嗎,實在沒法應付了。有時在面書上留個言寒暄兩句,就等於是仍有聯絡。


7. 網絡有否對你吸收養份、結識、聯絡詩友或創作方面帶來大改變?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居多?


我寫詩基本上都在手機寫成,隨即在面書發表,這樣的習慣持續了…我的面書帳號是哪年申請來著?有時寫到不熟的東西就上網查究啊,文學創作本來就是很好的理由去學習一些與自己的生活距離比較遠的東西,學到了的知識就是自己的。至於結識詩友,網絡當然幫了很大的忙,因為聯絡方便了,本來天各一方的人都隨時可以交流,不過是否成為朋友終究是看緣份。也沒有關係,隨緣便是。吵架之類偶然也是有的,但是近年太忙、也太累了,懶得再吵。



梁莉姿

出生年:1995


1. 為何開始寫詩?還記得是何時何地開始寫第一首詩嗎?


我的第一首詩是小學因參與朗誦比賽多年而對「新詩」很感興趣,於是寫了一首〈白色的鴿〉投稿《星島陽光校園》,還得了人生第一筆稿費(書券六十元);但會認真開始寫,則是高中時因認識一些同世代詩人,並讀了一堆台灣現代詩而躍躍欲試。


2. 當年是從甚麼文學書本或雜誌中吸取創作養份?


中四時讀了多期《字花》和《聲韻詩刊》,從其投稿園地找出喜歡的風格;那時迷戀的詩人有劉芷韻、夏宇、林禹瑄等。


3. 當年曾參加哪些詩社或集體活動,會與哪些詩人聚會?


第一次參加詩聚是當年中大吐露詩社的「旅行詩聚」,我還穿著校服去新亞的蒙民偉樓天台看著吐露港讀詩;後來在社交平台和「香港文學大竺地」論壇認識了一群詩人,一同建立了「關於詩社」,成員有曾淦賢、熒惑、洪慧、梁匡哲、李嘉儀、何杏園、陳康濤等。那時大家都是學生,最喜歡去快餐店或大學公共空間聚會。


4. 當年有哪些標誌性的文藝園地?稿費有多少?


《中學生文藝月刊》、《明報世紀版》、《文匯報文藝版》、《聲韻詩刊》、《字花》等;稿費從$50一首到$500一首不等。


5. 記憶中有哪些引發創作的社會大事?

記得中五(2012年)時,曾與「關於詩社」的詩人們組過一輯「六四」詩輯,發表於雜誌上;後來也寫過悼念李旺陽、反國教、雨傘運動詩輯等。大學期間有一年,多名學生相繼自殺,還有人在中大的教學樓頂一躍而下,那時候也寫過一些詩。


6. 當年結識到的詩友中,有哪些至今仍有聯絡?


李昭駿、李顥謙、梁匡哲、曾淦賢(等)。

(但,我們的聯絡間,從來不談到詩。)


7. 網絡有否對你吸收養份、結識、聯絡詩友或創作方面帶來大改變?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居多?


我要特此紀念,2011年,當時《字花》辦過一次「筆可能」文學營,讓全港中學生參加。完結後,學員間捨不得結束,在臉書開了一個線上討論平台,人數以百計,計有中學與大專生。我無緣參加營隊,卻偶然加入了線上平台。


在初接觸寫作的一兩年,我毫無包袱,真摯而純粹地分享青澀的作品,而平台上熱切的評議、討論、稱讚與建議,都是我在多年後的如今,終於驚覺:啊,竟是一切尚未變質、寫作並未被嚴苛的美學與複雜的人際壓倒前,那麼彌足珍貴的時刻,真是「那陣時不知道」。



延伸閱讀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6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