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在微溫中熟成的詩——劉偉成《果實微溫》

文藝Follow Me | by  李卓謙 | 2020-12-23

詩人劉偉成六月出版個人第五本詩集《果實微溫》,收錄一百零三首詩,其中六十首是他在2017年參加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後催生的作品。在愛荷華短短三個月寫了三十首,回到香港再寫三十首,詩集完成時間最短,收錄作品卻更多,他形容為「爆炸時期的作品」。


詩集名字「果實微溫」取自工作坊其中一個環節Grocery Run的音譯。逢星期二早上大學會安排專車接送作家到當地超市購買日常用品,稱為Grocery Run,劉偉成形容一輛輛黑色房車排開非常架勢,場面猶如《教父》,然而他們只是去做些最平凡普通的事,「我覺得那場面很戲劇性,如果說我們平時的作品像黑色房車,看上去很高檔很高深,但它只是載你到超市門口,讓你去買些垃圾袋、買蘋果,你就會發現,詩可能就是那麼一回事。」


在愛荷華的「減法生活」


「用優雅(elegant)的載體去講一些生活最尋常不過的事情,那種錯置很有趣。」劉偉成指今次詩集有意回歸到生活層面,予人慢調、平靜的感覺,從平淡的語調中錘煉生活睿智,猶如果實在陽光中沉著熟成,有別於前作《陽光棧道有多寬》予人懸崖邊的險峻之感。


這種轉變可能亦跟他在愛荷華的生活經驗有關,愛荷華生活簡樸,節奏緩慢,買的是簡單生活必需品,煮的是簡單的便餐,慢慢在生活上適應一種「減法思維」,「減到一個地步,你便開始思考,有什麼是你創作必須有的呢?可能是時間,以及能讓你思想激盪的氛圍。」


他說初到愛荷華的迎新節目竟然是觀賞日全蝕,「原來第一屆國際作家工作坊其中一個節目是觀賞日全蝕,五十年後的今天又有日全蝕,你會覺得今年應該是很特別的時空座標。」跟三十多個不同國籍的作家一同觀賞日蝕成為劉偉成在愛荷華第一個震撼體驗,更為此寫了三首詩。


當然跟不同作家交流亦給他不少衝擊,他記得一位年輕女作家,來自伊拉克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民族歷來像蒙古遊牧民族,非常擅戰,於是成為不同勢力攏絡的群族,使得他們要在不同力量的周旋角力中保住自己的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群族面對的事固然不盡相同,但有時亦令劉偉成想起香港,「這些不同文化的衝擊,你很容易會跟香港文化相應特質掛勾,那三個月就好像放煙花一樣,每天都很充實,參加完朗誦會回到房間,思緒仍沒法停止。」


香港身世再追尋


「回到香港你會發覺,原來那麼簡單的條件,都不是必然擁有的。」香港生活節奏急速無須贅言,從愛荷華回到香港的劉偉成,發覺在那邊能觸發他創作的東西,在香港可能完全不同,「在整個社會運動與疫情影響底下,你以往覺得好平凡的生活上的東西可能不再重要,但又有另外一些能觸發你創作的氛圍出現了。」


詩集裡同時收錄了他寫雨傘運動與反送中運動的詩作,羅貴祥在序言中指後者比前者言語直接、感情外露,「無論社會事件抑或疫情,都不能夠跟我們生活割裂,你會發覺生活上突然多出很多間隔,你從前習以為常的東西,原來不是必然的,要保有這些東西,可能純粹是創作的自由,原來要到一個這樣的層面去捍衛。」有時劉偉成仍會用減法思維,幫助自己釐清哪些是創作必須的底線。


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都有追尋自身歷史身份的傾向,得知台灣作家顏忠賢為搜集鄭和的資料走訪邊陲之地,劉偉成亦聽得目瞪口呆。劉偉成在《果實微溫》卷首作〈龍頭香〉中,亦利用六節詩循環往復螺旋遞升的結構來推衍、訴說香港身世,「人的身份發展其實不是線性的,可能是螺旋深化,選擇六節詩的形式,回環往復中表現出命運流轉的狀態,在這個螺旋上面放上不同片段,讓畫面互相產生張力,給人走馬燈的感覺。」


劉偉成在詩中放置不少香港歷史片段,顏忠賢甚至將這首詩形容為史詩格局,「其實可能未必真的想寫一首敘述歷史的詩,你發覺〈龍頭香〉當中的歷史並不很有連貫性,係片段式的撞擊,最終亦未必能追尋到什麼,可能只是表現出自己有追尋的熱誠而已。」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