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愛》七問(或自問自答)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08-05

我不敢說《幻愛》是否近十年的最佳香港愛情電影,各人心中自有一個衡量「最佳」的準則,我會說《幻愛》是一部具有野心的作品。這部電影不但有意探討疾病、性別、權力、階層等多種議題,還考慮到商業成本、藝術質感、視覺效果等元素,當然更重要的是香港本土地方的呈現。以下提出的七個問題(或包含答案),未必就是電影的全部,但就近日對這部電影的評論,我很想跟各位分享一下想法。


一)《幻愛》想討論的主題不少,例如生理和心理疾病、性別與階級,尤其前者是電影的關鍵詞。電影中每人都患病,最直接明顯的是李志樂患有精神病。其餘幾位角色的病是若隱若現的,如葉嵐的病是受到家庭、學業、人際關係等壓力的心理病,鮑起靜和潘燦良飾演的大學老師擁有權力而以此控制別人的病。據說不少人都在知情和不知情之下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故此可說《幻愛》實在一部很寫實的電影。問題是,電影在兩小時之內需要處理(至少是)這幾位角色的患病原因、心理變化、性別階級等,而且他們之間互有緊密的關連,如Dr.Simon和葉嵐的師生「戀」、李志樂和葉嵐的病患和輔導員角色的交錯,這樣的人物構圖和身份關係,對觀眾的要求未免有點高了。觀眾想集中看愛情線,便有機會遺忘「移情」和「反移情」的意思,如觀眾留意到鮑起靜被稱為帶點戲謔又有點不屑意味的「老佛爺」,便可能忽略她也是「施害者」。


二)有影評人指出,《幻愛》好像有厭女情結,葉嵐有如蕩婦,這樣便會矮化和平面化女性角色。相關例證已討論了,我不打算再繼續圍繞這個話題,反而想借葉嵐這個人物來帶出,過於「豐富」的人物塑造造成的反效果。葉嵐身份特別,既是心理系學生,又是輔導員,童年時受母親虐打,長大後為利益出賣自己,明知身份尷尬還是跟李志樂在一起,以上種種都跟葉嵐有關,更別說眾所周知她是欣欣的「幻象」。把眾多性格、心理特質、背景因素等加諸一人身上,我是很佩服編劇的想像力的,同時,觀影時要「駕馭」這個角色的難度亦相對提高不少。如果各位認同葉嵐一角太過刻板和扁平,我不反對,但我相信編劇應該有想過利用這個最初是刻板和扁平的角色,逐步深入發掘問題的所在:究竟葉嵐值不值被愛?葉嵐的掙扎至少包括:從學習層面看,她為愛情還是為前途(導師告誡過她「反移情」對其論文有影響)?從階級層面看,她棄Dr.Simon「選」李志樂?從個人層面看,她承認自己cheap但又拒絕不了李志樂?問題是,用比較典型的角色設定,能否帶出新意思和新思維,似乎也比較考功夫。我不覺得電影角色old school到難以接受,就以Dr.Simon為例,他有家庭有事業有名望,但仍利用職權佔便宜,背後的故事應該很有趣,電影卻沒有足夠的時間發掘他「人面獸心」的原因(我很欣賞電影的一個小細節:葉嵐和他做愛後,請他把衣服給她,他真的「掉」衣服給她,反映他不尊重對方,只視她為其中一位性伴侶。)


三)以上兩點談到主題和角色設計,這就會牽涉到結構。《幻愛》是三段式結構,這是很多影評人都提及的。電影首三十分鐘有說是純愛片,唯美得令人難以置信就是香港,這是編導取景的用心,應記一功。問題是,看了唯美愛情片後,如何讓觀眾進入主題核心?欣欣和葉嵐外貌很相似?X個月後的字幕?李志樂用錄音確認眼前人非女友?突兀的轉折很容易成為敗筆,影響觀眾的投入程度。未知編導會否考慮首三十分鐘的純愛部分稍減一點,李志樂和欣欣的家庭問題應該保留,這是前者發病的原因之一,影響後來李志樂和葉嵐的相處。但拍拖部分可少一點,讓觀眾在兩人徘徊愛和被愛之間,思考兩部分(欣欣和葉嵐)的有何連繫。當然,靚人靚景如此賞心悅目,誰會不喜歡?這就由編導來把關吧。


四)《幻愛》團隊到戲院謝票時,觀眾提問結局是真是假,我認為結局是葉嵐和李志樂真的在一起,而且是相當合理的。一個不為前途,不理會能否再成為心理系學生(進而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一個強迫自己壓抑欲望的精神病康復者,兩人衝破困難找到對方,帶有正面光明的意義,這是電影帶出的道理:無論是哪一種愛,都能勝過一切罪惡,撫慰受傷的心靈,因此也能去除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問題是,這種愛偉大得有點過頭,接近宗教信仰的、外在形式化的愛,甚至有點簡單化了精神病這個嚴肅又現實的議題。例如葉嵐碰到Uncle Wong便回家嘔吐(心裡污穢外在化),後向李志樂直接宣告自己「好污糟好cheap」(直面罪惡),意圖打破「女神」形象(又一證明編導對葉嵐這一角色確實「用力」很深),葉嵐變回一個隱藏黑暗面的普通人,但李志樂在其屋外守候到天明(世人都不是聖人,認罪後便會獲得赦免,重新做人),結論是愛是永恒的、不保留的。


五)相比結局的猜想,其實我對開場更感興趣。通常還未有對白,觀眾便不會太留心螢幕,尤其在介紹與電影相關的人名的那幾分鐘,不去洗手間可算是給足面子了。但電影很花心思在這開場部分。電影名為《幻愛》,視覺不帶點「幻覺」是說不過去的。故此電影開首不論畫面還是文字,都像「幻覺」,不論文字的色彩,迷濛的鏡頭,還是名字轉換的速度,都有點玄幻的感覺,當然我明白這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效果。我只是為那些辛勞的工作人員有點不值,文字玄幻得差點看不到全名便消失了。這是否預示結局是個幻象?李志樂看到的是葉嵐,並跟她在一起,他的病好了,他想像出來的欣欣消失了?這個首尾呼應跟李志樂在葉嵐和欣欣之間拉扯的一場崩潰戲,更有連接的關係。欣欣說過:我是假的,但我的愛是真的。真實與虛幻的愛一直是電影的核心,李志樂到最後終於懂得何謂真幻,「幻愛」經過幻想之後獲得真實的確定。


六)說到最令觀眾心動的,不得不提「屯門」這個場景,最近還有人帶團遊覽電影取景地,怎能說香港人不支持港產片呢?我覺得《幻愛》拍的是很香港的,例如輕鐵、井型公屋,這些不就是打卡的熱門勝地嗎?外國人來香港都要尋找這些很香港的景點。所以問題是,為何是屯門?「光籽電影」臉書上說選屯門是監製及編劇曾俊榮的個人情意結,但只有主觀解釋未能說服觀眾為何以屯門為主要背景。曾又說香港電影拍屯門與黑社會等負面形象有關,他想拍出屯門的美。不過《幻愛》只有開首三十分鐘是精緻的屯門,其餘呢?我認同電影極具代表性的場景就是輕鐵,李志樂從輕鐵看到欣欣,那種緣份天注定的喜悅令人感動,而且輕鐵的速度快,更符合「幻」的特質。一些外圍因素可當作次要解釋,最重要的還是屯門對電影或角色的意義在哪裡呢?屯門是新市鎮,住屋租金比較便宜,較適合男女主角的背景?屯門人口密度還是比較低,男女主角有較多遊走的空間,避免曝光二人關係?天水圍、元朗這些輕鐵行駛的地方(也有井型公屋?),不也有這些特質嗎?


七)至於最令人不解的,應要數Uncle Wong的出場。就在兩人在一起之時,葉嵐前男友即其母男友在較暗黑及突然的情況下出現,殺兩人一個措手不及,而且這位Uncle Wong說話很曖昧,例如想知你(葉嵐)和你媽媽最近點?他的行為和說話,與其說是破壞兩人關係的原因,不如說是葉嵐承認個人缺失的契機。一位Uncle Wong的閃現便令葉嵐如此失控,當然不可能是隨意的安排。問題是,為何安排一位男性作為葉嵐懺悔的關鍵人物?Dr.Simon也可以是令葉嵐反思自己多年脫序行為的男性,但偏偏是Uncle Wong?編導想強調童年慘劇對葉嵐影響深遠?還是性愛關係混亂也是電影有意探討的主題?前者應該找葉嵐母親,她才是「罪魁禍首」,但葉嵐表面上承認自己已經不怨恨母親了,後者對比葉嵐和李志樂做愛是基於「真愛」,但葉嵐未能享受性愛,又與其母有關。故此,Uncle Wong一角可有可無,關鍵人物應該是葉嵐母親吧。但這位人物只在其他角色口中出現,卻從未現身。電影想帶出的是葉嵐母親是其陰影,一直隨行?還是電影內容已經不少了,無法承載多一個角色?


輕鐵如夢,屯門浪漫 專訪《幻愛》導演周冠威


最後,《幻愛》的討論如此豐富,票房連續八天奪冠,差點突破八百萬,有說是商業利益的計算,如果是這樣,我覺得《幻愛》可以更通俗更唯美,兩人相愛相殺可以來得更套路,譬如葉嵐的真愛感動了老師,讓她重讀,又如Dr. Simon被揭發專業失德,惡有惡報。但這些都沒有出現,因此我相信《幻愛》的格局不止於此,電影還是有意盡力拋棄公式和臉譜人物,但事實未必盡如人意。電影愈想深入挖掘人物心理,就愈發現還有很多情節未能鋪排好,最後唯有讓角色「開估」。直白的說話當然可以是坦然面對傷口的方法之一,但我以為這是因為電影快要收結了,再不交代便令觀眾帶著問號離場。


我還想提出一些疑問,例如誰是偷窺者?誰把李志樂和葉嵐拍拖的片段交給社區中心?另有一些是我很好奇的,例如輔導過程是怎樣的呢?聲音是精神病患者用以分辨真假的方法嗎?還是李志樂特別有自覺意識?……像我這樣的一位觀眾,本來就該多看電影兩遍啊,「我不介意……你呢?」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1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