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女性"

女性角色中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若死亡必然到來,我們該如何好好道別? ——專訪《破 · 地獄》演員衛詩雅、梁雍婷、周家怡

專訪 | by 嚴瑋擇 | 2024-11-14

由許冠文、黃子華、衛詩雅、朱柏康主演的《破.地獄》 雖以道教喪葬儀式為核心,但不講奇幻詭譎的死後世界,而試圖破開的,是逝者離開以後,尚留在生者心中的地獄。它想超度的,是生者無法放下的執念。電影中一眾生者的地獄牽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父權、傳統、新的情感型態,當中女性角色存在尤為呈現現代社會下的複雜面貌。戲內,女性身分在傳統祭儀的場域中受盡歧視,在戲外,飾演郭文玥的衛詩雅在求師學習破地獄的過程亦處處碰壁。儘管男女有別,但死亡卻是平等的。飾演美玉的周家怡從戲中談論的死亡反思生命、乃至個人的存在。她認為,也只有大家肯面對死亡,我們才有可能去探求生命的問題。梁雍婷認為,死亡其實一直存在,如果它是一個句號,在句號之前,我們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去填滿屬於生命的句子。

《莎莉》 :從台中到巴黎,演繹亞洲女性的出走日記 ——訪導演練建宏、演員劉品言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4-10-04

現代的愛情故事由網絡主宰,任誰要說永遠已經很傻,尤其在交友軟件的世界裡,交心彷彿就是第一大忌。奈何,說些埕埕塔塔的話,總有人落疊,網絡情騙全球化之下,受騙的又豈止香港少婦,生於台中的養雞農婦也深受其害,隻身勇闖巴黎只盼與情郎相見,卻在出走之中找到自我。台灣導演練建宏的首部劇情長片《莎莉》 正是講述這個故事,由著名演員劉品言擔綱演出,電影先後在釜山影展、金馬影展首映大受好評,也在台北電影節共獲五項提名,並獲最佳配樂,近日來到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舉辦的「亞洲電影巡迴放映」,為香港觀眾帶來農村與浪漫之都的網絡情緣。

為了活下去——論太宰治《斜陽》的美學式生存

書評 | by 海鹽 | 2024-09-05

太宰治自殺的前一年寫下《斜陽》,這部也是他女性獨白體的最後作品。海鹽重看女主人翁和子作為一個沒落貴族女性的生存境況,也看見她的愛欲挑戰社會禁忌,其實與她以前一直憎恨的直治,本質上是一致的。他認為和子即使不在意某個具體的欲望對象,但有一種強大的生的驅力要她不停地跨過禁忌,令她總是追求着不可能性、朝着死亡。和子經歷過價值斷裂,令她在自己的生命刻上巴塔耶式的詛咒「至死方休」,她必須為着新的價值戰鬥,並存活下去。

男人不讀女人寫的書? 英國婦女獎信託基金會設獎 望消除閱讀性別偏見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6-17

日前,英國的婦女獎信託基金會(Women's Prize Trust),宣布了第 29 屆女性小說獎和今年首辦的女性非小說獎的得主。該會旨在支持女性作家、向廣泛的讀者群推廣她們的著作,並希望解決圖書世界存在的性別偏見,因此先於1996年設立了女性小說獎。在公布得獎前,官方網站揭示了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出女性同等地閱讀男性或女性的著作,但男性大多拒絕閱讀女性作者的著作,而傾向選擇男性作者。

在李歐梵教授的客廳聽師母講起──那些「婆婆媽媽的故事」

散文 | by 陳躬芳 | 2024-05-27

香港史研究學者陳躬芳在疫情期間,時常拜訪李歐梵教授家,與師母李玉瑩聊起各種話題。當她讀到師母的最新著作《婆婆媽媽的故事》,發現她系統地講述了師母外婆的一生、記憶中的母親及自己的生命歷程,當中敘述了外婆關於纏足及束胸的記憶,也可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師母也在疫情間釋懷了往日母女間的疏離。如是者,她看見師母在一遍又一遍重述原生家庭的過去往事既療愈自己受傷的內在情緒,既在提起的同時,也放下了過往的執著,更看見師母與李教授兩顆「爛縵」的靈魂仍然結伴同行。

加拿大短篇小說作家、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逝世 享壽 92 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4

有「加拿大契訶夫」之稱,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已患有十多年認知障礙症,她於週一 (13日) 晚上在安大略省 (Ontario) 去世,享壽 92 歲。

《Taylor Swift的女性主義精神:從音樂作品到行業生存》

其他 | by colorfrank | 2024-03-13

Taylor Swift是當今音樂產業強大的女性主義符號。在她巨大的成就下,無論是媒體還是她的音樂愛好者,都開始頻繁運用女性主義的話語來解釋她的音樂以及其成功的意義。而事實上,無論是歌曲內容、商業話語、職業策略,以至粉絲們之間的話題,Taylor的出現確實響應了當代女權主義者的心理與平權需求。所以在這個「藝術三月」,Taylor雖然沒能來港演出,但我們不妨一邊免費食著軟雪糕,一邊看看她如何在這個性別處境仍舊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下,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馬奎斯最後遺作《八月見》出版 首次以女性主角書寫生死愛慾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奎斯(García Márquez)逝世至今十年,在其誕辰3月6日全球同步出版其最後遺作《八月見》(En agosto nos vemos)。書名遙遙呼應與妻子的生死之約,此作更是馬奎斯首次以女性主角書寫生死愛慾,繁體中文版沿用葉淑吟翻譯,由皇冠文化出版。

《可憐的東西》人性的壯遊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4-03-06

石啟峰評《可憐的東西》為本年度荷里活的奇葩,由母親Victoria遭受丈夫施加的心理壓迫和虐待,到女兒Bella險被剝削身體和性的自主權,兩母女的前世今生面臨同樣的性別不平等。但他認為Bella的視野還要更加廣闊,讓觀眾遊歷了一場貴族少女的壯遊,隨著Bella漫遊各地,了解維多利亞時代的運作方式,接受一場又一場的震撼教育,看她整個人生砍掉重來的學習歷程,本質上是驗證了英國經驗主義。

【虛詞・進擊的動漫】與吉永史共進晚餐

散文 | by 箋箋 | 2024-02-22

「女性主義」在這兩年可謂是中文世界的一個關鍵字,既有上野千鶴子成為出版機構的暢銷保證,又有《芭比》引起的粉色熱潮。在這時我會想起親愛的吉永史老師,身為一個以BL漫畫出道、而後一步步拓寬作品領域的漫畫家,她從來不是一個大書理論的女性主義作者,然而在她筆下,有著對東亞女性的處境極細微的洞察和溫柔的理解。她的故事對我產生啟發,遠在關於性別、性向條分縷析的理論之前。再加上同樣對美食的熱愛,我對素未謀面、遠在異國的吉永史幾乎懷有師友知己之情,自顧把她作為漫畫閱讀之路的導師一如維吉爾之於但丁。

黎海寧「女性三部曲」壓卷之作《女書》再演 沿襲400年女性書寫傳統 糅合黃碧雲、西西當代文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5

由西九文化區與香港舞蹈團合辦,國際著名編舞家黎海寧「女性三部曲」壓卷之作《女書》將於今年12月15日至17日於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再度上演。

【字在食.埋地芙娜】突尼西亞菜的女性主義

字在食 | by 艾苦 | 2023-08-09

埋地芙娜,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有點怪,但它的字面意思確實就是「埋在地下的女人」。不但名字奇怪,它的長相看起來亦極不討喜:是一盤在碟裡,深綠色到發黑程度的醬,醬裡放的是染成了黑色的肉塊。名副其實,像埋在地下的東西,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是女人。

韓國獨立紀錄片《母女攻心》——她們像平行線般相近而不能觸碰

影評 | by 王瀚樑 | 2023-08-04

能夠將情緒病宣之於口並非易事,人們在評論他們「為甚麼不開心」之前,對於他們的經歷和感受又了解多少?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首爾獨立電影節合辦的「韓女獨有戲」,挑選八部由韓國女性執導的獨立電影放映。其中由金見覽導演的紀錄片《母女攻心》,從一對母女的對話展開,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在情緒病背後,埋藏着的壓抑與創傷。

【無形・辛波絲卡,種種可能】謝曉陽〈女性的肖像〉、生抽王〈烏托邦〉

詩歌 | by 謝曉陽 | 2024-01-30

⼤家好,歡迎出席今天的講座 我是⼀位醫⽣,育有三名⼦女 看不出來?是的是的…… 你們都結婚了嗎?很好很好……

《Barbie 芭比》娃娃看天下

影評 | by 石啟峰 | 2023-07-25

只有粉紅色的世界,終於在大銀幕上誕生。電影《Barbie 芭比》由Greta Gerwig擔任導演及聯合編劇。她以往的作品,例如 《不得鳥小姐》和《小婦人》,一向抽繪女性故事為主。顧名思義,這部電影以芭比娃娃的女性視角出發,探討的主題並不浮淺。除了性別平等的議題之外,還包括了無生命的玩偶對存在意義和自主權的反思。導演利用天真可愛的喜劇元素,傳遞這些深刻的意涵,實在妙趣橫生。

那些屬於以及不屬於我們的女性經驗:李昂、楊佳嫻談《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報導 | by Openbook閱讀誌 | 2023-06-27

日本女性主義理論及運動的領袖人物上野千鶴子,最近與知名「散文漫畫家」田房永子合作《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就著書中談及的兩代日本女性經驗,李昂與楊佳嫻兩位不同世代的女性作家,早前亦曾進行對談,互相交流彼此經歷過和觀察到的台灣經驗,並從各自與上野教授及這本書的淵源開始說起。

「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父權社會下的女性視角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在父權色彩濃厚的韓國社會中,女性導演如何透過電影說故事?由香港藝術中心及首爾獨立電影節合辦的「韓女獨有戲: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將上映八部韓國女性獨立電影,以女性視角描繪個人及社會關注的題目,探討禁忌之愛、洩露私密影像、女性在工作中的掙扎、母性、外貌形象等故事。

《持攝影機的女人:女性電影攝影師作品》——以女性的鏡頭,呈現她們的壓逼與反抗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03

電影攝影一向被視為男性的專業,是技術及勞動工作,並非女性所長。在奧斯卡金像獎接近一百年的歷史當中,最佳攝影獎得主仍然清一色為男性。最佳攝影獎也是金像獎所有幕後獎項中,最後一個有女性獲得提名的獎項,直至2018年才出現首位女性攝影師Rachel Morrison獲提名。她曾對此表示:「電影攝影呼應了女性天生擅長的所有: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效率、同理心、將影像轉化為人類情感的能力」。

皮膚無病

小說 | by 張羨青 | 2023-05-12

起碼只是肚子,後來變成手臂、手肘,再到腳。隨著痕癢程度增加,皮膚也開始染了紅,蔓延到脖子,最後是臉。所以,她不往家中住,暫時避開。一方面是因為怕日漸失控的脾氣會嚇壞兒女,另一方面又怕裝出笑臉的可信性都失去。衣服能夠蓋住的地方,她都可以戲一句「眼不見為淨」,然而口罩以外的額頭,會使別人流露詫異的神色,她清楚看見。 因此受不來。被人看見不夠得體的話,會丢臉,既丢自己的臉,也是丢丈夫的那一張,街坊鄰居的口亦如眼睛。 神奇地,在朋友家寄住的那幾天,母親身上的紅印慢慢減退,痕癢的感覺慢慢攤涼。因此,她才回家。她如此驚訝,皮膚好了一點之後,她的第一個想法是:回家,不過,只隨便買菜。

苦難中的痛感覺醒:記「無遮之鬼,災難之書——社運後女性書寫」座談會

報導 | by 李紹基 | 2023-02-20

在早前舉行的台北國際書展,謝曉虹和鄧小樺就著「無遮之鬼,災難之書——社運後女性書寫」為題,抒發作為女性作家,在社運之後,如何以當中的觀察為書寫題目,並分享當中虛構與寫實間的平衡處理,並與本次講座主持、也是一位女性作家的楊佳嫻,從橫跨港台兩地的視野,帶出兩地作者在不同的處境中,文學觀點和處理上的差異性。

《東京女子圖鑑》中的都市全貌——現代女性的生活與夢剪貼簿

劇評 | by Darius | 2022-12-25

Disney+的原創台劇《台北女子圖鑑》遭到台灣網民的大量負評,大部分留言都拿台北版的和原作《東京女子圖鑑》比較。原版雖沒網民所言拍得那麼出色,某些橋段例如角色對著鏡頭說出內心獨白的橋段在如今看來更顯突兀,卻依舊難掩劇本的出色之處。

草間彌生:離經叛道的女人,離經叛道的藝術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2-01

儘管跌宕,草間彌生憑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燦爛至今,正如她所說,創作成為了支撐生命的力量。這份強大的力量,邀請我們走進她的無限世界裡,比起名聲和市場價值,更藉得我們好好珍惜。

《情色戲院》:女性跟蹤狂情欲流動的機制

影評 | by 蛙泳的倉鼠 | 2022-10-14

紐約獨立電影代表作《情色戲院》,最近被選作第29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的「漩渦迷情」單元。根據策展人陳慧穎的介紹,此次「漩渦迷情」的選片方向,會指向情欲、性、權力關系背後的運作機制,《情色戲院》講述的正是一個女性被情色電影和男性凝視深刻影響後,接著將發生甚麼的故事。

是否厭女?再思父權結構

理論 | by 三木 | 2022-07-25

早前,社會發生一樁女性謀殺案,網民針對受害人評頭品足,引發一連串有關「厭女」的論爭。女性也會厭女嗎?強調生理女性也會厭女,會否模糊背後制度的性別霸權?文化評論人三木(@samwoodculture)撰文,梳理女性主義者及好青年荼毒室文章的各種觀點,同時慨歎女性主義擁有其複雜性,要普及化有一定困難,如何持續地增加公共場域的討論和能見度,是他在文末拋出的一道問題,值得同道反思。

韓國獨立紀錄片《逆權烈女》:要站得夠近,才能看得更真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7-07

香港藝術中心與首爾獨立電影節合作「韓女獨有戲」,六至八月放映八部由韓國女性執導的獨立電影。繼早年「逆權三部曲」, 電影節繼續「逆權」,今次放映的《逆權烈女》(Boundary: Flaming Feminist Action)由尹佳賢執導,再次以影像介入政治,將民權律師世正、性別研究學者美賢和她自己的女權運動日常,那些裸露的悸動、抹過的唇膏,拍成一部 107 分鐘的女權「教育電視」。

她就是她的城市:《再生瑪莉亞》的女性形象,永劫與完全

劇評 | by 蘇麗真 | 2022-06-21

聖經說︰你們不可荒宴醉酒;阿根廷探戈大師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說:上帝喝醉,創造出一個女子。聖母瑪利亞有卒世童貞,始孕無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漫遊酒館和妓院裡縱情聲色,墮落的化身偏偏又有聖潔。編舞大師黎海寧將《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María de Buenos Aires)這部劃時代的探戈輕歌劇,先改編為《被遺忘的瑪麗亞》獻給台灣,上月再演《再生瑪莉亞》獻給香港,不啻是獻給女性,還有無權力者的魔幻現實史詩。

「韓女獨有戲」六月開映——紛亂世界,從女性獨立電影反思現實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6-20

隨著近年韓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更受關注,愈來愈多獨立電影也被發行至全球戲院及影展作放映,近年韓國亦有不少女性投身電影產業,香港藝術中心與首爾獨立電影節繼去年舉辦「韓女獨有戲」的活動後,今年再度為本地影迷挑選八部韓國女性獨立電影,從每部作品刻劃的多元化故事,了解不同世代韓國女性所面對的困難。

收集百人畫作喚起同理心 藝術家文晶瑩動畫《後 #MeToo》獲國際短片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5-13

向來關注人權、性別議題的本地藝術家、獨立策展人文晶瑩,2020 年創作的影像作品《後 #MeToo》(Post #MeToo)入圍 11 個國際影展,最近在美國 FOLCS 國際短片大賽獲得榮譽獎項,她發文感謝主辦單位讓作品入選,讓她能為公義、人權議題出一分力,亦感謝支持及投入 #MeToo 運動的人,「希望更多的理解可以減少暴力。」

詩、槍枝與向日葵︰戰火中的烏克蘭女性

其他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多日,大批民眾湧到鄰國迴避戰火,留下來的人用各種方式捍衛家園。除了紀錄片《凜冬烈火》(Winter on Fire)中為人熟悉的硬漢再次披甲上陣,戰場上也不乏女性身影,執起槍枝的國會議員,製作燃燒彈的歌唱家,當上救援兵的詩人,她們用行動告訴世人︰烏克蘭女性並不是等待別國收留的搪瓷娃娃,從不少烏克蘭詩篇都可以讀到,她們披上迷彩的勇悍與溫柔。

性別展演與電影影像中的「身體性」:觀台灣女性影展《忽男忽女》和《迷幻擬音師》後記

影評 | by 藍玉雍 | 2022-01-07

去年台灣第二十八屆國際女性影展的兩部影片《忽男忽女》(Gendernauts)和《迷幻擬音師》(Passage),前者紀錄美國跨性別族群的生活樣貌,以及延伸出對酷兒運動以及性別身份認同的反思,後者僅有12分鐘,藍玉雍卻認為相當震撼。影片拍攝一名相貌男女難辨的擬音師,裸露全身,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其他物件,模擬一部無聲影片中,一名少女騎馬時,馬匹行走、吐氣以及馬尾擺動時產生的聲響的紀錄。兩片雖然充滿了詭異的片段,卻改變了人們對性別展演的印象和思考方式。

女性主義有穿搭禁忌?

散文 | by 洪曉嫻 | 2021-12-19

是不是一定要素臉朝天、短髮、牛仔褲平底鞋,才是言行一致的女性主義者?正如喜歡穿迷你裙又是不是為了勾引別人?是不是又跌入了malegaze之中?從反叛的少女時代走到人母階段,洪曉嫻對此深有體會,更明白衣裝不過是極其個人的表達方式,沒有對錯,跟女性主義一樣,也是一種讓人自由表達自我的解放。

【同體】《DEAR LABIA》互動藝術展︰給自己的陰部禮讚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Lisa、Patricia和 Vera 在上環一隅籌辦實驗藝術展 《DEAR LABIA 親愛的陰唇》,為香港帶來首個以「陰部與女性性歡愉」為主題的藝術活動,上周六(11 月 27 日)舉行的開幕派對率先讀出她/他們的陰道獨白,帶領參加者探索、肯定自我與身體的親密關係。展覽亦舉辦陰部石膏倒模等一系列工作坊,讓參加者感受每一個陰部的獨一無二,細聽每一個陰部的故事。

女性電影的愛情成長 —— 濱口龍介《睡著吻別 醒來抱擁》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1-10-20

隨著《偶然與想像》在香港受到擊節讚賞,濱口龍介的舊作亦陸續重新上映。黃柏熹回顧其2018年的作品《睡著吻別 醒來抱擁》,一個女人愛上兩個男人的故事,像重新提醒了我們女性電影的核心所在,並非要在壞男人與好男人之間展示感情兩難,而是顯示在濱口龍介的電影世界裡,女人在愛情中游刃有餘的可能。

《感官樂園》:男女相愛來自男性感受女性被凝視的苦

影評 | by 黃創筠 | 2021-10-15

自從金基德生前爆出性醜聞後,要評金基德的電影變得極不容易,黃創筠這篇對《感官樂園》的評論,認為電影是導演對自己情慾反思的功課,男女相愛是來自男性感受女性被凝視的苦楚後,男性才能明白愛。諷刺的是,在他生前還沒完成這個功課,就已撒手塵寰。

女性的瑣碎時間——讀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1-06-10

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以「瑣碎時間」(detail-times)作為書寫策略,是當代台灣文學中女性主義的重要面向。而勞緯洛形容,在朱天文筆下,台灣的世紀末,暗許女性意識得以邊緣姿態自居,作為在世紀的終點與開端間擺蕩的海市蜃樓。雖然〈世紀末的華麗〉避談政治,著意描寫細碎、感性的墮落與浮華,但以日常細節抗衡例外狀態(the State of Exception),正正擊中了時代的要害。

【文藝follow me】一個女人的關係、生活與詩——訪Milo《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文藝Follow Me | by 陳子雲 | 2021-05-22

訪問Milo(謝曉陽)新出版的詩集《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本來以為會聽到很多女性主義詞彙、身體自主等的理論,沒想到她這樣的一個女子,其人如其詩直率坦誠。現代香港女子日常,她選擇以詩把潛藏許多日常語言或經歷裡壓迫,或親密關係,或街上偶遇,一一毫不保留地以詩道出。

【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驕傲地流血吧:《以妹妹之名》

影評 | by 姚嘉敏 | 2021-05-20

紅色,總是讓女生又愛又恨,每個月總有幾天,我們總是害怕看見紅色。從小到大,香港都教導女生在月事期間使用衛生巾,到大學才知道這個世界有棉條的存在,當時才得悉在處理月事上其實有更多可能性。紀錄片《以妹妹之名》(For Vagina’s Sake)以橫向的角度展開,講述了數個與月經有關的議題。

家或無家,何地有方?——桑堤艾格曼 Chantal Akerman 回顧展──「眼(有)所見.心(無)所屬」

影評 | by 陳子雲 | 2021-05-17

比利時導演、一代女性主義電影先驅艾格曼離開我們五年了,2014年她的母親逝世,一年後,她也自殺身亡。而今次由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的回顧展,搜羅她不同年代的作品,佳作紛呈,要研究她的風格及主題,無法一言以蔽之。人們或讚譽其作為女性主義先鋒的貢獻,然而她電影的「母題」,離不開自己的家,不同時期的「家」,還有她最深愛的母親。

【韓國女性獨立電影系列】《幸運是她》 :最愛還是「張國榮」

影評 | by 陳芷盈 | 2021-03-31

金初熙的《幸運是她》以殺死洪尚秀作開場: 在平平無奇的餐館裡,一群喝得半醉的男女,言談瑣碎,間中夾雜關於電影的論述。隨著古典樂聲越發高昂,鏡頭急速變焦,觀眾期待著進入洪尚秀的電影世界時,象徵導演洪氏的男子竟猝然死去!此時導演金初熙的名字浮出,場景切換,飾演製片人的女主角燦實茫然登場。

恰如其分的書寫——孔慧怡《尋找聲音》

書評 | by 陳芷盈 | 2021-01-27

坊間關於「如何寫小說」的公式很多,無論是「用英雄旅途來開頭」還是「劇情發展到死胡同怎麼辦」,由情節、對話、處境、人物、氣氛、伏線、主題到如何尋找靈感,每個環節都無所不包,無遠弗屆。孔慧怡的短篇小說集《尋找聲音》卻反其道而行,她的寫作工具只有一個——聲音。

豬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西蒙波娃《第二性》︳已讀不回#28

已讀不回 | by 鄺雋文 | 2021-01-09

西蒙波娃係《第二性》同大家講「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即係點?女人係慢慢變性出嚟?當然唔係啦,而係女人係被社會塑造而成㗎,仲要因此成為咗次於男性嘅「第二性」添!單單係「前戲」、「事後」呢啲性嘅用詞,已經足以反映出原來係呢個社會嘅潛台詞之中,男性體驗先係理解呢個世界嘅標準!想知更多,就要睇今集「已讀不回Book Channel」入面豬文點講,仲有快啲一齊CLS(Like、comment、share)啦! #鄺雋文 #豬文 #好青年荼毒室 #已讀不回 #香港文學館 #西蒙波娃 #第二性 #女性主義 #女權主義 #Philosophy #哲學 #導讀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已讀不回」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已讀不回#15】董啟章:女性的自我實現——紫式部的《源氏物語》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10-11

香港之母就聽得多,咁小說之母你又有無聽過?點解董生會話紫式部嘅《源氏物語》超越咗古代嘅物語形式,接通咗十九、二十世紀嘅現代小說?而呢本講渣男光源氏玩女嘅小說,最後居然會完成女性自我的實現?想知呢本嚟自一千年前女性手筆嘅個人獨創長篇敍事到底講咩,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同董生一齊回到一千年前嘅平安時代啦!

【已讀不回#12】講故事可以抗疫?薄伽丘的《十日談》

已讀不回 | by 董啟章 | 2020-09-18

成日都話「笑死」,原來「笑」反而可以對抗「死」?到底薄伽丘係《十日談》入面既開心群組(無感染),點用講故仔大笑嚟抗疫?走入呢部「中產階級嘅史詩」,到底薄伽丘點幫助為情所困嘅女性讀者,令佢地嘅心靈得到慰藉?想知呢套「10日」x「10人」既故事集講緊咩,咁就要CLS(Like、comment、share),等大家可以同董啟章仲有Wolfson一齊做開心群組(睇好書)!

《幻愛》的倫理困局——未曾去污名,愛情亦何用?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8-10

電影的出發點跟成果之間的巨大鴻溝,很可能是《幻愛》最令人感到可惜的部分。可以說,為了成就李志樂跟葉嵐之間通俗劇式的愛情,電影犧牲了邊緣群體跟社會大眾之間持續爭奪的互動空間,把結局牢牢困在「愛情」那不可能的救贖中。「我不介意」,一句善良的說話,隨時翻轉成保守的態度。

《幻愛》七問(或自問自答)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0-08-05

問題是,這種愛偉大得有點過頭,接近宗教信仰的、外在形式化的愛,甚至有點簡單化了精神病這個嚴肅又現實的議題。

西蒙波娃「私密」小說死後34年面世 緬懷早逝女摯友 曾被沙特厭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5-12

著有經典女權作品《第二性》,法國著名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前一直未有出版的小說《形影不離》(Les inséparables/英譯:The Inseparables)將於今年面世。

方梓《誰是葛里歐》書寫花蓮風貌——台灣女子收集的夢剪貼簿

書評 | by 沐羽 | 2020-05-08

細描也許是一種老套的方法,甚至可以馬上使人聯想到無聊與瑣碎,但在《誰是葛里歐》裡卻能變化出另外一種味道,那是意外之喜。

愛是不可能,沉默的女性:讀韓麗珠《人皮刺繡》

書評 | by 黃臻而 | 2020-04-27

香港作家韓麗珠新近出版的小說集《人皮刺繡》,是尺寸如日本文庫本、可以藏進口袋裡的輕巧小書。故事所承載的重量卻與之相反,由開篇〈種植上帝〉開始,到同題作〈人皮刺繡〉,關係所換來的傷害始終環繞著角色,如書中所言,「身上被一團灰霧似的影子所籠罩」。

關於韓國「N號房事件」 我們推薦你讀的N本書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09-24

韓國早前爆出「N號房事件」,男犯人涉嫌威逼女性攝製淫穢影像,並以匿名方式在社交媒體軟件 Telegram 招收近26萬會員付費觀看。虛詞編輯部挑選相關書籍,作者來自不同國家,種類橫跨文學、理論,藉書本與知識深化讀者對各地性暴力和女性處境的了解。

《浴火的少女畫像》:每一個戀人,都在等待回眸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20-01-22

法國女同志電影《浴火的少女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不是那種依靠快速剪接、誇張情節吸引眼球的電影,不,其實很多出色的電影都不是。它是一部極需要專注的電影,得假想自己正在凝視一幅浮動的畫作,或是戀人那親愛的臉龐,非常專注地留意每一個細節,才能把握電影使觀眾動情的地方。

《82年生的金智英》:請帶上母親一起看的韓國電影

影評 | by 黃柏熹 | 2019-11-13

近期正在上映的《金智英》,揭示韓國女性如何在生活裡受壓迫,尤其是30歲年齡層育有兒女的母親們。當然,女性在職場與家庭中面對的性別不公問題,並非韓國獨有的現象,面對的艱苦不只沒有誇大,甚至存在跨文化的共通特質,仍待我們好好面對。或許正如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裡提到,如果莎士比亞有一個才華相當的妹妹,她最後也只會因為社會對女性的抑壓,無法發揮所長,最後自盡而死。

【無形.逃】蜜桃

小說 | by 余婉蘭 | 2019-07-29

「嫁他那天我就有不好的預感。」帶喜嫁他那天突然提早來潮,男家慌亂了,結婚來潮是大忌,他們唯有從船頭至船尾鋪上紅布,帶喜上他家的船時,和一眾女眷唱嘆歌,咒詛自己家︰「你紅我重紅,你騎馬我 騎龍,我富貴你外家窮!」帶喜自此兩條小辮挽成髮髻,心事重重。有次出海,颱風要來,帆給霍霍亂吹,鶴佬人的大哥給飛揚的帆繩割掉後腦,就在帶喜面前,頭就飛掉落海,自此帶喜甚麼也不怕。後來她沒處可逃,在起霧的夜跳海,髮絲紛亂像她小時聽過的水鬼,起霧船就不敢航行,鶴佬人當她死了最好,一家都說帶喜入門後帶來厄運,早死早著。

【虛度年華.三三】王爾德:女性時尚雜誌的毒舌編輯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5-15

王爾德的名聲在當時好壞參半,他雖靠著出版《詩集》打響了名堂,但花枝招展的他亦是不少人的攻擊目標。雜誌Punch刊登過一系列漫畫和文章諷刺這位唯美主義信徒,他們的編輯柏南德(F.C. Burnand)更以王爾德為原型創作諷刺劇作《上校》(The Colonel)。 結了婚,生了孩子,花花公子王爾德,也不得不為生活躊躇。靠著在《蓓爾美街報》(Pall Mall Gazette)與《戲劇評論》寫書評和劇評的微薄稿費,似乎不足以支撐他一家開銷,幸好這時有人邀請他當雜誌編輯。

香港與女體:《三夫》評論彙整(a.k.a. 懶人包)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4

小妹(曾美慧孜飾)連場粗鄙不倫的性愛場面大膽衝擊觀眾道德底線,同時陳果和紀陶合寫的劇本玩盡香港符號,好像向各路影評人挑機:「有種你就給我解讀哩!」當然陳果不會給予任何答案,訪問中只會說「你看到甚麼,那就是甚麼」,是深藏不露留下詮釋空間,抑或故弄玄虛?以下整理電影的各方評論要點以供讀者思考。

甜美女孩以酸掉作抵抗——記「女性凝視與肉體繪寫」講座

報導 | by 黃鈺螢 | 2018-12-07

作家Jenny Zhang和Intan Paramaditha對「性」和「身體」的描寫——不論聲音、氣味和質感——均有深刻見解 。在這講座,二人會與主持人Emily Ridge分享她們如何在文學處理「性」的話題、讀者不同甚至強烈的反應,以及女性作家書寫女性身體涉及的性別政治。

【單身動物園】呂碧城: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

單身動物園 | by ksiem-cheung | 2019-01-25

龍榆生稱她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英斂之讚其「能闢新理想,思破舊錮蔽,欲拯二萬萬女同胞出之幽閉羈絆黑暗地獄」,如今人們卻只為她冠上「民國剩女」的名號。倘若對呂碧城的了解再多一點,恐怕要覺得羞愧不已——這位二十歲就籌設「北洋女子公學」,三十五歲開始遊歷歐美各國,四十餘歲皈依佛門、完成不少佛學著作的神奇女性,又怎可能是被「剩下」的呢?

【字遊行.越南】越南人為乜戴口罩?

字遊行 | by 石磊 | 2018-09-14

過往到越南旅行,申請簽證是一大挑戰,雖然近年簽證費下調了,但要額外準備簽證的功夫,還是令人卻步。除非很想到越南品嘗正宗道地的越南咖啡,否則為了享受陽光與海灘、甚或異國情調的話,除了峴港,其實布吉、芭堤雅及聖陶沙等地,已經是很不錯的選擇。

【好想藝術】自己與自由——黃碧琪與毛維在巴塞隆拿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30

人為甚麼要到外國去?在藝術上,多數是為了吸收新的元素,故而許多藝術家都會尋找駐場(residence)的機會。黃碧琪和毛維兩位獨立舞蹈家,受到西九文化區邀請,參加「Creative Meeting Point」的海外藝術家駐留計劃,將在三年之內訪問西班牙巴塞隆拿三次。今年是第一年,兩位舞蹈家將有兩星期,去自由探索和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專訪王安憶(下):生死皆有週期,遙想文學運動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06-23

在香港,作家難以成為正職,多數寫作者要靠其他工作維生;而在中國,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自毛澤東以來,文學都被視為政治的工具),寫作者進入作家協會體系、成為專職作家的情況屢見不鮮,王安憶亦是其中之一。1987年,王安憶進入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工作,之後陸續於上海作協、中國作協擔任要職。作家進入體制,是否會改變其創作的立意?我們無法輕易判斷。但肯定的是,長期置身於社會語境的王安憶,對文學與人的境況自有一番觀察。

專訪王安憶(上):生活太爛了,小說如何寫下去?

專訪 | by 黃潤宇 | 2018-06-23

辦公桌前王安憶坐得端正,頭上紮著髮髻而顯得幹練。敲門入室時,她昂起頭看著我們,閃現出一種獨特的警覺。王安憶的辦公桌擺設質樸,檯面上有些許文件,電腦長期關著,還有一部老式到非常耀目的非智能手機。被問起是否刻意與這個時代保持距離,她輕輕回答:「要讀的書那麼多,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對新技術便不是很有興趣。」王安憶是這樣的一位創作者,樸素而直接,利落且敏銳。

才女為何需要淒涼短命

其他 | by 李默 | 2018-07-11

近兩三年,死去的朋友、名人太多,有幸亦有不幸,像更早前張愛玲、近期邵氏影后李菁,屍臭才知,俗稱不幸;算屬親好的井莉、林燕妮,我挺傷感,思維挺受刺激;約兩個月就去一次喪禮,那些年逾八十的(例如費明儀、于粦、方逸華、雷震就不在唏噓之列了)。大家都在說:「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到底終結到幾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