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娃「私密」小說死後34年面世 緬懷早逝女摯友 曾被沙特厭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05-12

著有經典女權作品《第二性》,法國著名女性主義思想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生前一直未有出版的小說《形影不離》(Les inséparables/英譯:The Inseparables)將於今年面世。


寫於1954年,曾被波娃的伴侶沙特(Jean-Paul Sartre)「捏著鼻子」厭棄的小說,改篇自她和少年摯友伊麗莎白.「扎薩」.拉柯恩(Elisabeth “Zaza” Lacoin)之間的友誼。兩人自九歲認識,她們的友誼甚至奠定了波娃的女權思想。可惜,扎薩在二十一歲時因腦炎早逝,令波娃深受打擊。波娃生前曾銷毀部分自感不滿意的作品,《形影不離》的手稿卻得以留存下來。


女性成長小說 奠定女權思想


《形影不離》以第一人稱書寫,透過小說角色Sylvie與Andrée的相遇,講述波娃與扎薩之間的充滿熱情卻悲傷的友誼。


英國《衛報》報道形容,小說中,Sylvie在課堂上遇見Andrée時便立即被她的魅力吸引,更用盡一切方法令她喜歡上自己。兩人直到高中時期都維持著「形影不離」的友情,Andrée卻因病早逝。小說透過兩個年輕女子的情誼,講述她們如何對抗20世紀初巴黎社會對女性加諸的道德規範,包括貞潔、虔誠和服從,以及不得不從小拋棄興趣和愛好。


現實中,波娃跟扎薩自九歲認識,兩人都出身於資產階級天主教家庭,從小憧憬著自由和高等教育機會,即便當時社會不鼓勵女性懷有這樣的夢想。兩人在成長中互相扶持,波娃甚至在著作《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裡形容:「只有跟扎薩相比時,我才嚐到了陳腐的苦澀。」


扎薩在1929年因腦炎早逝。她逝世前的生活並不好過,先是因為家庭壓力而放棄學業,跟法國哲學家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之間的關係亦趨不幸。扎薩逝世那年,波娃在高中教師招聘會考中名列第二,僅次於沙特;摯友的死訊,令她深受打擊。


不少研究都指出,波娃跟扎薩這段二十年的友情,對波娃往後的女權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出版《形影不離》的法國出版社編輯勞倫斯.塔庫(Laurence Tâcu)形容,小說在描寫扎薩的性格,或波娃在女權意識上的覺醒,都有著閃爍般的光輝:「她很有力地描寫了年輕女性無法獲得自由的原因,因為她們的目標只是成為別人的妻子和母親。」


merlin_171826185_3f46ec3d-e68b-41d1-b813-090ce367a3dc-superJumbo

年輕時的扎薩(圖左)和西蒙.波娃(圖右),攝於1928年。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Association Élisabeth Lacoin


曾被沙特厭棄 卻在銷毀中倖存


除了哲學著作如《第二性》外,波娃還有著名小說《女客》(She Came to Stay)和《名士風流》(The Mandarins)等作品,後者更獲龔古爾文學獎,創作能力受到認同。《形影不離》在生前一直未能面世,是因為當時她認為作品沒有出版的必要。


波娃在1963年的回憶錄《物質的力量》(Force of Circumstance)裡,曾經提及過《形影不離》這部被擱置的小說。她在回憶錄裡說,當時她把小說拿給沙特看,沙特卻只是「捏著鼻子」(held his nose),不以為然。波娃隨後寫道,她認同沙特的看法,小說的確未能吸引讀者,內容亦未達到出版的標準,最終未有公開。


不少論者都質疑波娃的決定,指她對自己過於嚴厲。著有《西蒙.波娃:一個女性知識分子的養成》(Simone de Beauvoir: The Making of an Intellectual Woman)的杜克大學文學教授托里爾.莫伊(Toril Moi)認為,小說並非如波娃所說般乏味:「她認為這部作品不重要,是因為它不具有政治性。」事實上,《形影不離》描寫了波娃的早年經驗,闡述這些經驗如何塑造了她對性別不平等與歧視的認知。


波娃死後,《形影不離》的手稿一直存放在養女兼遺產繼承人西爾維亞.勒龐(Sylvie Le Bon-de Beauvoir)手上。她提到,波娃生前一度把不滿意的作品銷毀,描寫摯友的《形影不離》卻偏偏得以倖存。西爾維亞在1986年,即波娃逝世那一年,首次讀到小說手稿,隨即希望出版。只是因為有其他更優先的出版計劃,直到最近,她才有機會處理波娃的小說作品。


波娃生前並沒有為小說取名。《形影不離》這個名字源於小說裡,常常用到這個詞彙來形容角色之間的關係。曾為波娃撰寫傳記的美國作家德爾雷.貝爾(Deirdre Bair),在傳記中亦提到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稱她和扎薩為「形影不離」。


《形影不離》今年十月率先在法國出版,英語版則在2021年面世,小說版權現已售予十多個不同國家的出版社。



其他參考報導|《紐約時報》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