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短篇小說作家、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逝世 享壽 92 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5-14

有「加拿大契訶夫」之稱,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已患有十多年認知障礙症,她於週一 (13日) 晚上在安大略省 (Ontario) 去世,享壽 92 歲。


六十多年來,孟若一直透過短篇小說的方式審視日常生活,曾被著名猶太作家辛西婭.奧齊克 (Cynthia Ozick) 稱為「加拿大契訶夫」。直到晚年,孟若的名氣才開始上升,她以低調的故事講述了加拿大小鎮上看似普通的人們的故事,並獲得大量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指她的敘事以清晰的風格以及心理現實主義著稱,又以小鎮為背景的故事往往描繪著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掙扎。


加拿大國寶級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 曾稱她為「當代英國小說的主要作家之一」,《撒旦詩篇》作者薩爾曼.魯西迪 (Salman Rushdie) 稱讚她是「形式大師」。


孟若1931年出生於安大略省溫厄姆 (Wingham) 的農民家庭,在大蕭條時期為生存而苦苦掙扎。每當女兒們睡著時,孟若就開始寫作,因為很難集中註意力,故保持簡短篇幅。孟若的短篇小說開始在《Tamarack Review》、《Montrealer》和《Canadian Forum》等雜誌上發表,並逐漸積累足夠篇幅於1968 年出版《快樂影子之舞》,當年37歲的她憑此書獲得加拿大文學獎最高殊榮——總督文學獎。


孟若開始專注於寫小說,但發現自己陷入困境。她於1971 年出版《女孩和婦女的生活》,該書被視為孟若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亦有很強的自傳意義。故事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安大略省的鄉間小鎮,描繪了一個女性從懵懂青澀成長為睿智、聰穎的生活觀察者的歷程。在目睹情欲和生死之時,她經歷了女性所要面對的光明和黑暗面。


1970年代對孟若來說是轉型的年代:1973 年第一次婚姻破裂後,她搬回溫厄姆,1976 年再婚。隨著孟若小說的涉獵範圍和複雜性不斷擴大,她的聲譽亦不斷提高。孟若對真實性的追求使她成為了性政治、愛、欺騙和慾望的記錄者。瑪格麗特.愛特伍曾言:「很少有作家比孟若更徹底、更無情地探索這些過程。」《你以為你是誰?》入圍1980 年布克獎,隨後兩度獲得加拿大吉勒獎,一次是 1998 年《好女人的愛情》,另一次是 2004 年的《逃離》。她於2009年獲得布克國際獎,並於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直至2001年,心臟手術讓她對自己的死亡有了更多的認識,孟若的寫作也越來越緊密地圍繞著疾病和記憶。 2008 年在《紐約客》上發表〈Free Radicals〉,關於一名被診斷患有癌症的人的故事,一年後,她承認自己患有癌症。最後的合集為2012 年的《親愛的生活》,包括四篇自傳體作品,她稱之為「the first and last – and the closest – things I have to say about my own life」。


2013 年,孟若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解釋說,她「一生都在寫個人故事」,「I hope they are a good read, I hope they move people. When I like a story it’s because it does something … a blow to the chest.」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獻「給你」的「詩人之血」

評論 | by Cléo | 2024-06-18

張愛玲《第一爐香》的香港去留

評論 | by 冼麗婷 | 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