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許多名人離我們而去,但他們帶來的悸動,卻永遠不會磨滅。
臺灣國寶級作家、「鬼故事大師」司馬中原
1933年2月2日-2024年1月4日
「只要心存正念,就不必怕鬼。」
司馬中原本名吳延玫,江蘇淮陰人,1933年生於南京。1987年,他開始在電視台主持靈異節目,包括「今夜鬼未眠」、廣播節目「午夜奇譚」等,「鬼故事大師」形象深入民心,當中一句開場白「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成為一代回憶。
司馬中原在2023年除夕跌倒送醫,惟情況急轉直下,於2024年1月4日因急性肺炎逝世,享耆壽90歲。
香港媒體人柳俊江
1981年4月4日—2024年1月4日
「做喜愛的事,喜愛自己做的事,做擅長的事,學會不擅長的事。」
柳俊江1981年生於香港,曾經擔任電視台記者及新聞主播,曾參與採訪報道多宗兩岸三地的重大事件,包括2005年香港世貿會議、2006年的台灣倒扁運動、2007年廣東九江大橋倒塌、2008年中國南方雪災、四川汶川大地震、毒奶粉風波、北京奧運及神七升空等等。
柳俊江在2019年7月21日在元朗西鐵站被襲擊,及後以自己的經驗及四十名當事人的目擊證詞重組事件,出被書籍《元朗黑夜:我的記憶和眾人的記憶》。
2024年1月5日,柳俊江被發現倒臥於大埔黃宜坳一村屋內,當場證實死亡,終年42歲。
香港藝人河國榮
1965年4月30日—2024年2月2日
「一個城市好唔好,建築物係次要,人先最重要。香港人真係好叻,我哋會生存落去,有啲嘢變,不過香港人個心係唔會變。」
河國榮出生於澳洲,1987年隻身赴港發展,隔年,河國榮得知TVB招募會說廣東話的外國人,試鏡後順利錄取,成為TVB旗下首位外國藝人,曾出現多部電視劇,成為「御用鬼佬」。
2024年2月2日,河國榮於西貢大坳門村寓所內燒炭自殺身亡,終年58歲。
台灣文學巨擘、《巨流河》作者齊邦媛
1924年2月19日—2024年3月28日
「所信的道我已守住了,當跑的路我已跑盡了。」
齊邦媛於1924年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在戰亂期間完成學業,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並在1947年遷居臺灣。齊氏畢生致力引介英美文學到台灣,並將臺灣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被譽為「臺灣文學的知音」。2005年,齊邦媛於81歲高齡撰寫回憶錄《巨流河》,歷時4年,於2009年7月出版。此書為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同時也是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
齊邦媛在2024年3月28日凌晨1時病逝,享壽101歲。
日本漫畫家鳥山明
1955年4月5日—2024年3月1日
「出奇的是,即使連載漫畫已經結束很長時間,現在仍有一些孩子們繼續喜歡著我的作品,這真的是一種幸福。」
鳥山明1955年4月5日在名古屋出生,1978年在《週刊少年JUMP》以短篇《Wonder Island》出道。1980年憑代表作《IQ 博士》一炮而紅,1984年起發表風靡全球的傳奇作品《龍珠》。作品至今被翻譯成24種語言全球發行,累計發行量達2.6億本以上。
2024年3月1日,鳥山明因急性硬膜下血腫辭世,終年68歲。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
1927年10月10日—2024年4月6日
試問有幾多行業能夠像記者一樣,可讓人見識如此廣闊?過癮過癮!
陳橋是香港第一代華人攝影記者,曾在《南華早報》任職攝影記者28年。其攝記生涯長達 30 年,見證香港多個重要時刻,如中國難民湧港、六七暴動、越南船民、中英談判,後於2006年在溫哥華出版《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他於1985年獲港督頒授英女王榮譽獎章,成為香港首位從事新聞攝影行業的得獎人。
2024年4月6日,記者協會前主席岑倚蘭引述家人指,橋叔於温哥華時間2023年4月6日中午,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及後《鏡頭下的歷史》爆出出版風波,陳橋的長女陳麗娟在安息禮上,展示出劉細良創辦的上書局於2017年出版的攝影集《鏡頭下的歷史》,並稱之為未經先父授權的書籍。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
1947月2月3日- 2024年4月30日
「退隱意義上的孤獨,是不必看見自己,是不必看見自己為他人所見。」
保羅.奧斯特1947年生於美國紐澤西州,是美籍猶太人小說家、詩人、翻譯家也是電影編劇和導演,曾和導演王穎合導電影《煙》。奧斯特的作品最常討論的主旨人生的無常和無限,被文壇譽為「穿膠鞋的卡夫卡」。他在2024年4月30日因肺癌於紐約布魯克林逝世,享年77歲。
加拿大短篇小說作家、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 )
1931年7月10日—2024年5月13日
「我只希望,對於我真心看重的事物,可以不必再撒那種謊,不用再故作輕蔑。」
孟若1931年出生於安大略省溫厄姆(Wingham),她的短篇小說一開始在《Tamarack Review》、《Montrealer》和《Canadian Forum》等雜誌上發表,並逐漸積累足夠篇幅於1968 年出版《快樂影子之舞》,當年37歲的她憑此書獲得加拿大文學獎最高殊榮——總督文學獎。
六十多年來,孟若一直透過短篇小說的方式審視日常生活,以低調的故事講述了加拿大小鎮上看似普通的人們的故事,並獲得大量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加拿大籍女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孟若在十多年前患上認知障礙症,於2024年5月13日晚上在安大略省 (Ontario) 去世,享壽 92 歲。
香港演員鄭佩佩
1946年1月6日—2024年7月17日
「逆境有時是人生最曼妙的風景,面對它最好的方法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鄭佩佩1946年1月6日出生於上海,並在1960年移居香港。1962年5月,鄭佩佩在香港被邵氏兄弟南國實驗劇團訓練班第一期錄取為學生,及後因在1966年由胡金銓執導的香港武俠電影《大醉俠》中飾演金燕子,以及在《唐伯虎點秋香》中飾演華夫人一角的演出而為人熟悉,形象深入民心。
2024年7月19日早上,鄭佩佩所屬公司凱藝娛樂在社交媒體發表訃告,表示鄭佩佩已於7月17日在美國病逝,享年78歲。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奠基人樂黛雲
1931年1月10日—2024年7月27日
「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煙。」
樂黛雲在194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民主青年同盟」。自1952年起,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更於1985年主持創建中國首個比較文學研究所及擔任首任所長,以及後來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及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經歷過革命激情燃燒的歲月,也經歷過知識分子顛沛流離失所的黑暗時光。晚年與湯一介攜手於未名湖畔回想一生,二人成為中國文壇上的國學伉儷,卻謙遜自持,自戀為「同行在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她於2024年7月27日逝世,享年93歲。
法國傳奇影帝阿倫狄龍(Alain Delon)
1935年11月8日—2024年8月18日
「在愛情中,若我們真的愛,就要敢於一切。」(In love, we have to dare everything if we really love. )
法國電影巨星阿倫狄龍以獨特的魅力和深邃的眼神成為法國電影的象徵,尤其在1960至1970年代的黑幫電影中備受矚目,更被譽為「法國第一美男」。
阿倫狄龍少年時期曾是一名問題青年。經歷父母離異後又與繼父不合,由於家庭矛盾和情感缺乏,他在寄宿學校經常出現問題。1957年,22歲的阿倫狄龍正與大11歲的法國女星、碧姬歐伯(Brigitte Auber)交往,陪女友出席康城影展時卻被著名荷里活經紀人亨利威爾遜挖掘,扭轉了這位流浪的問題青年的一生,開始踏上演員之路。
阿倫狄龍近年因身體狀況欠佳甚少公開露面,有指他曾兩度中風,及因心臟問題入院,加上行動不便,已在醫院休養多時,並於2024年8月18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告別人間,享壽 88 歲。
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1934年4月14日—2024年9月22日
「永遠要歷史化!」(Always historicise!)
詹明信2024年9月22日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對衡縣去世,享年90歲。他一生探討意識形態與美學、文化與經濟、語言與歷史在文學、建築和電影中的深厚聯繫,從他早期接觸沙特的作品,到後來的黑格爾和馬克思、盧卡奇和阿多諾、班雅明和阿爾都塞都作出深入研究。他的代表作包括《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語言的牢籠》(1972)、(1981)、《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1991)、《可見的簽名》(1992)和《班雅明:多重面向——詹明信重讀班雅明》(2020)。其貢獻不只在於馬克思主義的議題,更是他利用許多現代和後現代的文化例子來解釋它,又因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和學術影響,他被認為「引導了美國人文學科的方向」。
詹明信2024年9月22日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去世,享年90歲。
日本著名「恐怖漫畫大師」楳圖一雄
1936年9月3日—2024年10月28日
「我要以恐怖之物奪取天下!」
楳圖一雄出生於和歌山縣,在奈良縣長大,並在小學五年級時讀了手塚治虫的《新寶島》後由此立志成為漫畫家。1955年,他以貸本漫畫家身分出道,1955年他以單行本《森林兄弟》《別世界》登場漫畫界。其代表作有《漂流教室》、《貓目小僧》、《我是真悟》等。
楳圖一雄1975年憑《漂流教室》等作品榮獲第20屆小學館漫畫獎,2018年以《我是莎士比亞》獲法國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遺產獎」;2019年獲得文化廳長官表彰;2023年榮獲第27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特別獎。他的恐怖畫風影響了往後世代的漫畫家,包括伊藤潤二。
2024年7月,楳圖在自宅倒下後被送往醫院,診斷出罹患末期胃癌,最後於10月28日不幸離世,享年88歲。
台灣現代詩啟發者、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
1932年8月29日—2024年10月11日
「沒有什麼現在正在死去,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
瘂弦,本名王慶麟,1932年8月29日生於河南南陽,一九四九年流亡台灣,來台後,他進入復興崗學院(現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影劇系就讀。1954年,參與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與張默、洛夫獲封「詩壇鐵三角」,為1950年代的台灣帶來新詩和超現實主義思潮,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帶來深遠且關鍵的影響。
瘂弦的詩作集中在1953至1965年間,在1968年之前出版過4本詩集,分別是《苦苓林的一夜》(1959)、《瘂弦詩抄》(1960)、《鹽》(1968)和《深淵》(1968),這些作品都匯整在1981年的《瘂弦詩集》。1967年後,瘂弦即未再有創作,而全力在文學史料的編輯整理和研究。
瘂弦近年身體欠佳,去年初曾因摔倒而昏迷住院,及後在10月11日於溫哥華家中離世,享年92歲。
香港佛學及國學大師談錫永
1935年5月19日—2024年10月26日
「許多事情的吉凶,其實只決定於人的一念。」
談錫永1935年生於廣州,自小修習琴棋書畫、醫卜星相、西派道家諸學,對子平八字、易理皆有研究。曾隨中州派近代傳人劉惠蒼師父學習紫微斗數和玄空風水,在香港傳播,後成立成立紫微斗數學會,從事玄學術數研究。除此之外,他亦在《明報》副刊撰寫專欄《因話提話》十多年,有一班固定讀者。在這個專欄中,談錫永時時討論時弊,如曾討論過粵語正音問題,以及當時香港政制發展的問題等,其亦有在專欄中檢討當時香港流傳之紫微斗數各種問題及流弊錯誤。移居加拿大後,在《多倫多星島日報》繼續發表專欄文章。
談錫永在多倫多時間2024年10月26日下午3時去世,終年90歲。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
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
「一春夢雨常飄瓦,萬古貞魂倚暮霞。」
葉嘉瑩,號迦陵,生於中華民國北平市察院胡同,出身葉赫那拉氏,後改姓葉。葉嘉瑩十歲寫詩,並填寫令詞。1941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45年,葉嘉瑩從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畢業,即在北京數所女中任教。其一生創作、讀研、教學古詩詞,受後輩敬仰,著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名家論稿》等數十部作品。葉嘉瑩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嵩壽100歲。
日本當代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
1931年12月15日—2024年11月13日
「活著/現在活著/是鳥兒展翅/是海濤洶湧/是蝸牛爬行/是人在相愛/是你的手溫/是生命。」
谷川俊太郎出生於1931年,童年時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畢業於東京都立豐多摩高校。父親為日本哲學家、前法政大學校長谷川徹三。他在21歲時發表個人第一部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同時涉足作詞、評論、腳本、兒童文學、翻譯等不同的領域,包括1965年東京奧運紀錄片的劇本製作以及《哈爾移動城堡》主題歌《世界的約定》的作曲。
谷川俊太郎於2024年11月13日逝世,享壽92歲。
資深傳媒人、《蘋果日報》前總編鄭明仁
1954年9月4日—2024年11月3日
「藏書家有種悲哀的歷程,就是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書。」
鄭明仁1977年自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畢業後加入商業電台任記者,其後在多份報章負責港聞編採。他於1995年入職《蘋果日報》協助創刊事宜,負責港聞編採,到2006年獲升任總編輯,至2011年提早退休離開。及後潛心收藏舊書,在北角創辦「老總書房」。
鄭明仁早年曾戰勝淋巴癌,去年曾復發,化療後康復。及後因心跳加速入瑪麗醫院進行手術,且轉東區醫院深治療部留醫,到2024年11月3日晚因心臟病在該院逝世,享年70歲。
台灣著名作家瓊瑤
1938年4月20日—2024年12月4日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人還在繼續相信未來。」
瓊瑤,本名陳喆,生於1938年,從小開始寫作,九歲時便在上海《大公報》第九版現代兒童副刊上發表作品〈可憐的小青〉,18歲起始用「瓊瑤」為筆名發表作品,25歲時憑藉長篇小說《窗外》一舉成名。其一生創作出不少家傳戶曉的作品,許多更翻拍成電影劇或電影,其中以《還珠格格》最廣為流傳,成就橫跨文學及影視領域。
瓊瑤2024年12月4日中午被發現於台灣淡水家中輕生,並留有遺書,享年86歲。
日本演員中山美穗
1970年3月1日—2024年12月6日
有一個可以想念的人,就是幸福。
中山美穗1970年出生於日本都小金井市,初中時被星探挖掘,於1985年出道。1995年的《情書》可說是其代表作。她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歌影兩棲藝人之一,在80年代被稱為「四大偶像天后」。 2024年12月6日,中山美穗被發現倒斃家中浴室,享年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