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南開大學消息,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 ,葉嘉瑩於昨日(24日)去世,享嵩壽100歲。她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南開大學中華詩教與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講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葉嘉瑩,號迦陵,生於中華民國北平市察院胡同,出身葉赫那拉氏,後改姓葉。葉嘉瑩十歲寫詩,並填寫令詞。1941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45年,葉嘉瑩從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畢業,即在北京數所女中任教。
1948年3月她與中華民國海軍任文職公務員的趙東蓀結婚,婚後在南京教書,11月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1950年丈夫被捲入匪諜案下獄,隔年自己亦被迫去職入獄,後轉到南部一所私立女中教書。1953年,國立臺灣大學大一國文系缺少能講純正中華民國國語的老師,而葉嘉瑩是北京人,普通話純正,所以被選中。之後兼授大二的歷代文選。之後在淡江大學和輔仁大學教詩選、詞選、杜甫詩、曲選。
1966年,葉嘉瑩至美國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任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與海陶瑋教授合作研譯中國詩詞。1969年舉家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很快獲得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職位。1970年哈佛大學講課時寫成《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1978年出版,对年少起就十分钟爱、欽仰其「清者」品格的王國維做了反思和批評,認為他「獨善其身」而以「清者」自命,最終選擇自沉身死,實際是出於一種懦弱的道德觀。結合王國維的性格與其所處的文化激變的時代,葉嘉瑩指出:時代既有負於王國維,王國維也有負於所生之時代。
1976年葉嘉瑩的長女罹難於車禍,使她警醒於人世的短暫無常,轉而去主動擔荷更大的使命。1977年葉嘉瑩回北京探親時,遇上文革尾聲,她在火車上目睹年青人讀《唐诗三百首》,她說,「我當時覺得,中國真的是一個詩歌的民族,儘管經歷了那麼多劫難,還是用詩歌來表達自己。」遂決定在假期期間,都會去中國的大學兼課,期間也有去新加坡、英屬香港、台灣兼課。「我對自己未來的人生有了新的期待和寄託,我發現我還可以回國教我喜歡的詩詞,我還可以把我繼承下來的一些傳統回報給自己的國家。」她後來總結說,這既是為報國,也是為給自己的生命尋找一個意義。
隨她對中國革命建設的關注不斷深化,到1978年,葉嘉瑩為上述著作補寫後敘,談及研究過程中心態的轉變,她自省過去的悲觀消極,不問世事,唯想潔身自保。「然而現在的我卻有了另外的想法,我所感到的不再是遠之唯恐不及,而卻是參與的有所不足。」1991年應南開大學之邀,成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並任所長。後來任南開大學終身校董。
2020年上映的聚焦葉嘉瑩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英文片名取自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Like the Dyer’s Hand」,寓意詩詞之於葉嘉瑩,猶如染料之於染匠,浸潤已久,留下洗不去的色彩。片中講述她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文革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影片交織了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
2018年,葉嘉瑩宣布捐贈畢生積蓄1857萬元人民幣給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志在面向海內外弘揚中華詩教。後再次向南開大學捐贈1711萬元。在她捐款後,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本來也沒有要他們公布,捐了就是捐了。我覺得這些人很無聊,眼睛裡只有錢。」
葉嘉瑩一生創作、讀研、教學古詩詞,受後輩敬仰,著有《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中國詞學的現代觀》、《唐宋詞名家論稿》等數十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