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詩人,腦海總浮現溫文儒雅、滿身書卷氣的模樣。然而,2022年,一首名為〈趕時間的人〉的詩席捲中國網絡,作者王計兵因此聲名大噪。不過,王計兵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家,而是千萬外賣員中的一員,因而被稱為「外賣詩人」,甚至今年年初時更受邀前往中國央視現場觀看春晚。
王計兵在江蘇崑山與妻子共同經營一家雜貨店。然而,自新冠疫情爆發後,雜貨店的生意日漸冷清,迫使他轉行成為外賣員以維持生計。他坦言,自己十分享受駕駛時的自由感,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也為他帶來不少創作靈感。因此,他常在等餐、等電梯或過紅綠燈的空檔,用語音記錄零星詩句,待空餘時再完善作品。
王計兵的詩歌源自生活,反映了他作為勞動者的真實經歷。送外賣時的點滴故事成為他的創作靈感。例如,他曾因誤送訂單與客戶發生衝突,後將這段經歷寫成詩作〈請原諒〉,以此釋放心中的糾結。他的作品質樸真摯,貼近現實生活:〈請叫我王計兵〉展現了身份的漂泊感,〈我笨拙地愛着這個世界〉則流露出對妻子的深情。
〈請叫我王計兵〉
我不叫兄弟
兄弟在別的城市
我不叫父母或孩子
他們都在鄉下
我明明一動未動
名字卻跑丟了
你可以叫我:上一個
也可以叫我:下一位
〈趕時間的人〉是王計兵的成名之作,其靈感源於一次令人沮喪的送餐經歷。事緣因客戶提供的地址有誤,王計兵不得不拖著疲憊的身軀,前後攀爬了18層樓,才將外賣送達。然而由於送餐超時,他接連遭到平台兩次高達80%的罰款。更令人氣餒的是,顧客非但沒有絲毫歉意,反而對他冷言訓斥。王計兵下班後,決定用文字傾瀉內心的憤懣與無奈,於是創作了這首詩。三年後,這首詩被詩人陳朝華在新浪微博轉載,旋即獲得超過2000萬瀏覽量。網民深受觸動,紛紛讚譽它為「真正屬於勞動者的詩歌」。得知這一消息時,王計兵感慨萬千,他說自己「仿佛沙灘上的一粒沙,突然被一道光芒點亮」。
〈趕時間的人〉
從空氣裡趕出風
從風裡趕出刀子
從骨頭裡趕出火
從火裡趕出水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個地名
王莊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個個飛奔的外賣員。
用雙腳錘擊大地
在這個人間不斷地淬火
王計兵23歲便開始寫作,曾創作多篇短篇小說,如《小車進村》,並發表於《百花園》雜誌。然而,他對寫作的熱情卻遭到家人反對,例如父親曾燒毀他的小說手稿,妻子因他寫作而發生爭執。面對阻力,他選擇沉默,將寫作變成「一個人的事」,在送外賣的間隙默默堅持。他的詩歌成為表達對父母、妻子及生活之愛的唯一途徑。他自述:「我是一個笨拙而執著的人,笨拙地愛着這個世界,執著地用文字記錄生活。」
2025年,王計兵受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春晚節目。他在節目中朗誦詩作〈紅〉,寫道:「我和歲月相互照耀/也互為皺紋/並共同擁有一顆完好如初的心。」這首詩以春晚的紅色元素為靈感,抒發對時間與生命的感悟。他形容這次經歷「彷彿一個嚮往大海的孩子,第一次聽到海浪聲」,滿懷感動與自豪。即使名成利就,王計兵仍以送外賣來當作生活的調整,讓自己可以清空思緒,放鬆心情。
王計兵坦言,自登上春晚舞台後,他的人生彷彿鍍上一層金光,身邊人紛紛送上熱烈祝賀,而且「外賣詩人」的稱號不斷將他推向高處,讓大眾記住這個一面送外賣一面寫詩的人。他卻說:「很少人提及,我的寫作生涯已長達37年,而7年的外賣生活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亦表示親友與妻子的祝福讓他感受到人們對成功的物質化,他感慨:「文學不能只變成金錢的模樣,從前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能。文學始終是文學本身,我相信它的光輝,也願意被它引領。」
王計兵曾接受媒體採訪時問及詩歌對他的意義,當時他以詩意的比喻作為回應:「如果生命是空地,詩歌就是落在我空地的一場大雪。它無法改變地貌,甚至太陽出來後會讓路更泥濘,但它讓空地不再荒蕪,白得精彩。」可見詩歌對他是生命中無可取代之物。
時至今日,王計兵已出版四本詩集:《趕時間的人:一個外賣員的詩》(2022年)、《我笨拙地愛着這個世界》(2023年)、《低處飛行》(2024年),以及今年的《手持人間一束光》。這些詩作皆源自生活的感悟,讓讀者窺見基層勞動者的真實人生,以質樸而真誠的情感溫暖人心。
〈高溫〉
喝下兩瓶礦泉水後
汗立刻從身體滲出來
我覺得自己快發芽了
土壤、空氣和水
種子發芽的基本要素
我已經具備
接下來只需要我走近田野
俯身觀察一株植物
學習它們生長的姿勢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