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香鬢影與女性覺醒——讀《中環人》(Surviving Central)短篇小說〈度身訂造〉

書評 | by  施勁超 | 2025-04-23

《中環人》(Surviving Central)是香港作家黃淑嫻教授(Mary)在2013年1月出版的首部個人小說結集。我認識的Mary是一位很有時尚觸覺、有品味的知識女性,從她黑色為主調的衣著、飲食與及《中環人》簡約又不失格調的封面,可見一班。Mary擅長在小說以女性聲音,探討都市女性的處境,她筆下的人物偶爾也有其自我投影,例如〈讚〉的張清平(Mary也曾化名「張清平」)、日系風格的〈水的滋味〉與〈坭街上的行人〉。


電影也影響著Mary的小說創作,她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總編輯,因此在字裏行間不難發現散發「戲味」。我總是想像喜歡王家衛的她,在小說裡也會設計出類似王家衛《花樣年華》裡,梁朝偉和張曼玉在那條樓梯相遇的情景。事實上,《中環人》有不少與電影相關的片段,尤見連載於1997年《明報》世紀版的〈女子家居書寫:九七荒誕生活筆記〉,提及《珠光寶氣》(1994)、《蕩婦心》(1949)等電影作品,也有些與電影相關的抒寫。


〈度身訂造〉刊登於20121月號的《香港文學》,作為開卷之作,小說結構的「翻轉」技藝,令人驚艷。小說開首富有寓言色彩,一隻過街老鼠出現在眾人眼前,出乎意料地,這隻老鼠不但沒有人人喊打,反而獲警察放行。這隱喻中環雖然有其內裡的市場規則(以馬車裡的神秘人象徵中環的資本家),但外面的世界仍有公權力維持秩序——即使卑賤如老鼠,亦能吃上肥肉。不過,換個角度看,中環這種凡事「講禮儀」的成規,會否縱容中環成為「藏污納垢」的地方呢?當讀者以為小說就這樣以這個奇詭的片段展開時,Mary筆鋒一轉,寫到女主人公張小薇從天橋墜落,在「千鈞一髮」之際,讀者終於發現,原來這只是張小薇的一場夢,情節環環相扣。讀者終於鬆了一口氣,彷如有一種「死去又活來」的感覺,這也多虧Mary的文字裡藏著電影運鏡的既視感。


小說裡的衣飾是一條重要的脈絡,一開始便帶出張小薇與「中環人」的不同(而衣飾可視為區別身份和階級的象徵)。前者穿戴平頭闊大的草帽、白色貼身的上衣、黑色長裙、幼細的皮帶(但小薇感到受束縛);後者則穿黑色西裝。其後,在舊派高級寫字樓(律師樓)裡,小薇覺得「他們」的黑色衣服精緻、特別,與她的黑色衣服不太一樣。某程度上,這是小薇的自卑心作崇,她作為一個外來者,從衣飾上感覺難以融入「中環人」(甚至是「香港人」)的群體,甚至感覺被排拒。當被排拒的感覺持續,很自然的,她就會萌生退回自己舒適圈的想法——返回澳門。


為甚麼是澳門?因為張小薇是一位在澳門長大,然後到香港讀書的女子。初來報到的她,因要到中環律師樓履新而暫居於中環親戚的家。然而,她不但不懂中環的「遊戲規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隨遇而安的性格,讓她難以適應中環互利共生的生態關係。中環只是香港的縮影,我們都體會到,在龍爭虎鬥、爾虞我詐的商業社會,被動者多是要吃虧的。小薇太善良,對於不公義的事情她也沒有表現出喜惡,幾乎無感於外在環境的變動。要說她「清高」,談不上;說她「愚蠢」,倒不至於。


實際上,在「天、地、人」三者之中,張小薇至少失卻地利與人和(尤其後者)。例如她與小俊分手後,老闆恰巧叫陳明俊(也是「俊」),難免令讀者猜想兩者的關聯。作為下屬的張小薇即使戰戰兢兢地工作(讀者也以為她會被賞識),卻峰迴路轉地被告知不能通過試用期。一切來得太突然,彷彿甚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為讀者留下懸念:為何工作表現正正常常的員工,未能通過試用期呢?直至後來,小薇在聖誕酒會重遇陳明俊,他的話給了我們提示:「你再想清楚,有機會可以再找我。」或許,這是一種潛規則、一種脅迫或暗示?


人心難測,世事難料。離開律師樓後,小薇偶遇舊同學陳美露,本以為舊同學的情誼可信,樂於在上環新商廈裡的小型公關公司上班。本來,小薇以為終於可以擺脫黑西裝,穿著襯衫牛仔褲上班,怎料又被提醒要準備正式的衣裙見客(中環的商業文化已傳播到其他地區);本來,小薇以為這是一份長工,怎料到頭來原來只是臨時工。人心隔肚皮,人情冷暖自知,要怪就怪小薇自己不懂遊戲規則罷了。然而,陳美露給她的聖誕酒會邀請卡,讓她意識到香港的上流社會,原來正正藏著陳明俊這類偽君子。當我們回看小說開首的時候,我們又會想到,那隻過街老鼠到底是張小薇,還是陳明俊?


不得不再次慨嘆小薇實在過於單純,幸好香港有Rebecca這類「好人」問她「度身訂造」的衣服到底「For what purpose?」這讓小薇忽然覺醒,原來在中環(甚至香港)做一切事情都要有「目的」。於是,小薇賭上兩萬元,度身訂造一套赴聖誕派對的「全意大利真絲白色晚禮服」。結果,她發現與身邊的人「格格不入」,自己也有一種不自在的感覺。後來,她終於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甚麼,回到店裡度身訂造一套「見工用」的衣裙,打算在香港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正是「度身訂造」的意思。


有時候我會想,回歸二十多年後,重談「中環價值」會否不合時宜呢?不會的。因為在很多年後,當我們回看〈度身訂造〉裡的地景:怡和大廈、文華酒店、置地廣場、國金……重新思考「中環人」的形象如何的時候,想必仍是想起那些穿上黑西裝的人,仍舊隱約可感龍應台提出的「中環價值」:金錢掛帥、資本主義、功利主義……這些好像都沒有改變,都是香港文化的一部份。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施勁超

筆名驚雷、或或,香港九十後詩人,前臺大現代詩社社員,現職中學教師,正攻讀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近獲「第一屆伍倫貢文學獎徵文比賽」大專新詩組季軍、「第十一屆大學文學獎」大專新詩組嘉許獎、「城市文學獎2020」大專新詩組優異獎等新詩獎項。作品散見於《聲韻詩刊》、《字花》、《大頭菜文藝月刊》、《香港文學》、《Sample樣本》、《工人文藝》、《週日飲茶》、《治癒系文集》、《嶺南人》、《文苑》、《自由副刊》、《乾坤詩刊》、《幼獅文藝》、《野薑花雅集》、《有荷文學雜誌》、《葡萄園詩刊》、《創世紀詩雜誌》等港、臺兩地文刊。

熱門文章

《柔道龍虎榜》:杜琪峯的鬥心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4-09

編輯推介

《你存生的意義》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5-04-19

公屋妹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4-1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