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說成一座巨大叢林——蔡素芬《藍屋子》再現數百年來台灣殖民史

書評 | by  沐羽 | 2021-01-15

講故事是在嘗試企及一種「全景小說」的理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爾加斯.略薩曾經這樣說過,「小說是一種傾向於過度的文體,它會不斷增長,情節就像癌變一樣擴散。倘若作家沿著小說給出的每一條線索往前走,小說就會變成一座叢林。」


叢林與癌變並非貶義的修辭,相反,略薩指出自己的小說只有一兩本能到達這樣的高度。而今年一月,台灣作家蔡素芬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藍屋子》,亦沿著相同的說故事慾望,嘗試用奇幻故事的方式來呈現數百年來的台灣史。書尚未出版之時,聯合文學雜誌已在一月號組好稿件,以一期專輯的方式強勢打書,更找來不同學者分析書中古董貿易、藝術鑑賞甚至物理學的元素。數百年來台灣歷經各種殖民史:荷蘭、大清帝國、日本,到後來的國民黨政權,蔡素芬在《藍屋子》裡嘗試連結並還原的除了政治狀況外,更有各時各地的情慾流動與經濟交換。


重建,是為了超越原來限制


《藍屋子》最初以短篇形式到於2015年的《幼獅文藝》,後因蔡素芬與當時的主編吳鈞堯討論得出了可以發展為長篇的結論,全書最後在2021年出版,合共42章。小說內容橫跨數百年時間,地理方面亦描述各個台灣的殖民主如今狀況,可以說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為了解謎破案,書中男主角華生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為了引出歷史,女主角露西從日本宮崎打工換宿回台。兩線交纏之下,以一種奇幻與寫實混雜的方法來展開敘事。


藍屋子是一個秘密,是室內設計師華生偶爾在一家歐洲藝品行買到的畫作,內容是一幢有著藍色門扉的建築物,從玻璃窗中能反映內裡豐富的收藏物。這大門相當奇怪,既有門環又有門把,像拼貼藝術一樣使人百思不得其解。有晚華生喝醉了在家裡注視這幅畫,伸手一推,居然跑進了畫裡的異空間。他把內裡的東西帶回現實世界,經鑒定後發現都是古董,於是他就開了一家高檔藝品店來賣掉賺錢。台北店面說租就租,有錢就是任性。


開店幾個月後,露西回到台灣傳電郵與華生說想碰面。她數年前提出分手並前往日本,原來是喜歡上一個日本人,就跟他去了宮崎的旅館打工換宿。結果到了當地才發現日本人只是工作需要才表現得親切。打了幾年工後露西就回到台灣,帶著日本經驗應徵了台灣淡水老街的旅館工作。原先她還以為只是隨處可見的新式旅館,結果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這旅館已有百多年歷史,從十九世紀末的一家茶棧改建數次,由最初的創辦人代代相傳至今仍在原址做著服務業。


這時,華生把連藍屋子的門環也拿出來賣掉了,卻驚慌發現,沒有門環的畫作就再也進不去了。而他到處尋找也找不到那位買家,結果只好從歷史著手,從一些尚未賣出的藍屋子古董開始進行鑑定,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畫中。而露西正在打工的日本旅館也是一條線索,他就讓她去旅館的歷史沿革室尋找資料,希望能解出藍屋子之謎。謎題越挖越深,幾乎一發不可收拾,原來藍屋子的房型設計早於台灣日治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荷蘭殖民時期。在那久遠的大航海時代,人們設計房子未必一定因為實用,可能因為美觀就把東方的門環和西方的門環通通塞進同一扇門上。


在討論旅館從清朝一路沿革下來的歷史時,蔡素芬借書中人物之口講出:「一個地方的繁榮需要許多條件,光是建築的修復不可能就恢復繁榮的原貌,但如果加上其他條件的配合,就可以超越原來。凡是有縝密計劃的發展,都必須有超越的目的,否則頂多是為了彌補一種懷古的慾望。」這是《藍屋子》的點題之段,也是作者嘗試進行的說故事大業,如果只是為了懷古,將許多歷史資料和片段塞進小說,那也不過是一種執念。而蔡素芬則加入奇幻、推理、古董貿易、藝術鑑賞等等元素,試圖超越過往歷史書寫的限制,如此一來就逐漸生長為略薩所說的,一株一株由線索所交織而成的叢林。


以男女情慾訴說數百年來台灣殖民史


將各式各樣的歷史片段和考據連結起成一篇作品需要方法,敘事需要人性,讀者需要透過角色之間的交流才能理解他們的動機,進而得到情節高低起伏的快感,亦使資料看來不像流水帳的排列,而是一則則的故事河流。換句話說,需要「縝密計劃的發展」。在《藍屋子》裡,蔡素芬所採用的人性面就是華生和露西的慾望,聯經和聯文雜誌都抓住了這一點,在宣傳時反覆提及「藏存書寫裡解謎的欲望」與「深入探索人們的情感與慾望」等語句。


以最簡單的歸納法來表達的話,《藍屋子》的慾望結構可以羅列為「迷戀—失效—工作—再度迷戀」。華生迷戀上藍屋子帶來的神秘感,同時亦賺進大把鈔票,其後賣掉門環後快感失效,他必須移情到別的地方來減低傷痛,就開始工作並研究起歷史來,最後因以上種種工作移情別戀到與古物相關的事情上。露西迷戀日本人,到達宮崎後發現那只是一場誤會,她在那裡結交當地人並學習各種日本文化,把經驗帶回台灣繼續工作,並因華生之故移情到歷史考據上,迷戀上與旅館相關的種種事情。


歸納出故事的結構並不指涉著老套,無論是偉大作品或是通俗作品都可以跟著最簡單的結構來發展,哈姆雷特和霸道總裁都是同一套王子復仇記的不同變形。最重要的是觀看作者如何在結構上添加血肉使其行走,在《藍屋子》裡,蔡素芬提出的方法是重疊,「打掉原有格局後,空間重組的可能」有多大?「藍屋子是經過畫家結合不同房屋印象改造的房子,那門上不合理的門把與門環的同時存在,也出於畫家的組合,且離現代不遠,畫家組合了舊式門環和新式把手五金,兩種時代的產物拼合在門面上,通向的是一個蒐放各種東西方物件的屋子,那些物件也許歷經數百年,在海洋的潮流裡運送、流轉,而能集於一室。」


華生和露西的慾望鏈條沿著新式與老式的愛情觀念,在當前的時空裡運送流轉。他們是不合理的門把和門環,共同置放在小說內短短數月的時空裡,互相激蕩不起火花又相互依存,以老派的口吻溝通且移情別戀,最後決定打掉原有格局,重組關係。但這個重組是開放的,徐禎苓教授在書評裡提到,「蔡素芬截斷路徑,人/物們的故事全都像被炸斷尾巴似,後續如何,無人知曉。」因為,蒼老的靈魂與物件即使附著在兩個現代人身上,也只不過是一種異國情調,可以用來激發慾望,但最後如果想要只憑借這些物件來獲得更好的將來,也只能是悲劇收場。


「將一切都記錄成書」的結尾操作


在故事結尾,當兩人移情別戀提及了分手時,露西決定將一切記錄成書,並命名為《藍屋子》。作家伍軒宏指,這是一種後設手法,露西「所寫的《藍屋子》鏡像我們正在閱讀的《藍屋子》,女性敘事從原本的次要情節,成長、轉化、提升,反身吞下所謂的主要敘事〔…〕超越奇幻與歷史,無限包容,肯定女性書寫的必要與力量。」故事的結尾由女性執筆,重寫關於她們的挫折並由小敘事反映台灣歷史,使人可以輕易連結到去年同為聯經出版,方梓書寫的《誰是葛里歐》,數名台灣女子前往花蓮,最後合寫一部作品試圖突破大敘事(在書中是作者方梓自己)的限制,並訴說台灣的地方歷史。兩部作品圍繞著慾望、女性、挫折與殖民史,可說是目前台灣作家們極其關注的一個面向。


那都是一種說故事的慾望,如果把它們從「後設」等等的技巧面上拔除出來,從慾望鏈條等的結構分析中剝離,從女性自強的語境裡抽身離開,其實這種不怎麼新鮮的結尾方式裡最核心的話語,是台灣作者渴望重塑話語權。張君玫教授在分析台灣主體性時,連結了「空缺主體」與「陰性情境」兩套概念,指出台灣人的焦慮可以顯現在「『對現代性的欲望』以及正式進入或被推入『世界歷史』之前/之際的幽暗底質」,無論是《藍屋子》還是《誰是葛里歐》,都渴望回到現代台灣以前的裂縫,以小說的方式建構出一個新的面貌。而這種重塑並且超越的慾望,可以完滿地解釋到略薩所說的,全景癌變的慾望,為甚麼作家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添加細節,為甚麼《藍屋子》寫了五年仍然一改再改?那是因為,替自己的土地書寫故事,怎樣都不會嫌多,怎樣都不會足夠。


在文壇講真心話就等於一場大冒險——朱宥勳《文壇生態導覽》揭秘潛規則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沐羽

來自香港,落腳台北。著有短篇小說集《煙街》,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獎(小說組)。散文入選《九歌111年散文選》。香港浸大創意寫作學士,台灣清大台灣文學碩士。一八四一出版社編輯。文章見網站:pagefung.com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編輯推介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9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